中国经济周刊 成都学生坠亡调查通报为何激化了矛盾?调查组在遮掩什么?


文|苟晞
5月9日18时许 , 成都市四十九中一名学生坠楼身亡 , 消息一出立马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
据坠楼学生母亲回忆 , 当天是母亲节 , 凌晨她还收到了儿子祝她母亲节快乐的消息 , 下午她像往常一样送儿子去学校 , 过程中没有任何异样 , 可就在3个小时之后 , 一通自称是成都市四十九中老师的陌生来电彻底打破了她们一家的幸福和宁静 。
“坠楼” “校园” “花季年龄” “母亲节”一个个关键词成为了当事家庭的噩梦 , 同时也扯痛了公众的心 。 除了痛惜 , 还有疑惑:悲剧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真相是什么?
5月11日凌晨 , 公众等来了当地联合调查组的通报:排除刑事案件 , 基本判断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 。
坠楼学生母亲当即表示不认同调查结果 , 坚称孩子不可能轻生 。
而在舆论看来 , 这份通报多少缺乏了一些温暖 , 也未能提供更多的细节和回应公众的很多疑问 。 譬如:关键性视频是否缺失?轻生判断有无充分依据?是否没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等等 。
这些疑问加剧了公众的猜忌和负面情绪 。
面对汹涌的民意 , 相关部门最迫切的就是要尽快公开更多的细节 , 公布最真实的信息 。 从经验看 , 如无法从权威部门得到真相 , 小道消息将会满天飞 , 这显然不利于事件的解决和舆情的平息 。
【中国经济周刊|成都学生坠亡调查通报为何激化了矛盾?调查组在遮掩什么?】5月11日 , 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相关民警表示 , 警方还在继续深入调查之中 , 细节还需进一步完善 。
公众期待一个真相 , 在警方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 , 有关部门亦应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沟通 , 直面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 回应社会的关切 , 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