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算法来收割,乘客变韭菜:网约车玩大数据“杀熟”2.0版( 二 )


——“算法收割”给消费者带来巨大利益损失 。在110次的比较试验中 , 专家注意到 , 以一些算法具有优势明显的头部平台 , 发生超出标准允许的误差可能性非常低、正偏差概率非常高却又大部分全部落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特点 。
“从概率学来说 , 发生正偏差和负偏差的可能性是持平的 , 如果一个平台出现了明显的正偏差多的情况 , 和企业使用的算法和收费方式脱不了关系 。”杨青说 , 在和某平台的约谈沟通中 , 平台将出现高频小额正偏差的情况推给“系统不稳定” , 但这一说法显然是说不通的 , 在平台经过所谓的系统升级后 , 再次进行的测试依然存在这一情况 。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指出 , 近段时间以来 , 大数据“杀熟”套路正在不断升级 , 从1.0版本的“熟客卖高价”开始 , 利用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全方位收集的优势 , 升级成为基于被平台充分掌握个人信息的2.0版本“杀熟” 。“这种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产品匹配、价格歧视 , 本质上是平台对算法权力的滥用 , 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
3
警惕“算法收割”跑在市场前面
来自上海市消保委的数据显示 , 2020年上海共受理网约车类投诉586件 , 其中1/4涉及计费纠纷 。
针对此 ,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建议 , 相关监管部门应提升主观能动性 , 督促网约车平台履行计程计时的主体责任 , 定期对系统进行校准 , 推动行业相关标准和规程、规范的修订与优化 , 实现行业的自净自律 , 避免对消费者利益的不当侵害 。
孙金云认为 , 消费者应提升对大数据算法的选择、质疑能力 。“比如 , 在打车时可选择扬招出租车、切换使用打车软件等 , 让消费行为呈现更多随机性 , 提升算法对单个用户下手的成本 , 防止消费者被打上更多算法标签 。”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楚天骄建议 , 拥有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定期发布数字社会责任报告 , 并向社会披露 , 接受社会监督 。若存在问题 , 监管部门应依法约谈 , 并要求及时整改 。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8期
半月谈采访人员:周蕊 吴振东 兰天鸣| 编辑:苏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