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问一号”发动机造“开关”①|在30倍工具显微镜下给零件“挑刺”( 二 )


为“天问一号”发动机造“开关”①|在30倍工具显微镜下给零件“挑刺”
文章插图
电磁阀
给零件“掏耳朵”
“百分百”质量要求下,“特种阀”的加工难度可想而知。
此次电磁阀的大多数零件都需要10余道机加工序进行加工才能完成,然后再由零件形成部件,部件装成组件。其中,个别零件的加工工序达20多道,涵盖了车、铣、磨、钳、研、热处理、电子束焊、慢走丝等多个工种。“零瑕疵、零缺陷”是需要全力达成的目标。
大致呈圆柱形的壳体组件是电磁阀的主体结构零件,由三种零件焊接而成,材料包括不锈钢和软磁合金。“加工工程中,刀具在与不同材料的‘碰撞’中,磨损快且磨损程度不一样,导致内孔加工的粗糙度不一致。”车工技师靳小强表示,在大家合力攻关下,采用了半精车加工,将加工余量控制在0.03mm 内,厚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一半。
此外,特种阀并非批量化生产的产品,且设计特殊。“所谓‘车工一把刀’,我们有时候就需要自己根据产品特性自制刀具。”靳小强举例,针对此次电磁阀壳体孔径不一致的特点,就自制了一把深小孔阶梯镗刀,配合着内孔径阶梯式的变化。“既方便操作又保证了刚性。”
为“天问一号”发动机造“开关”①|在30倍工具显微镜下给零件“挑刺”
文章插图
姜支刚正在仔细去除零件毛刺
壳体中具有多个深小孔及交叉孔,有的孔径只有1.5mm,整体深度达到50mm,所有深小孔及交叉孔口不允许有毛刺,且孔边必须是光滑的圆弧倒角。为了满足要求,钳工组组长姜支刚用高速钢、硬质合金自制各种尺寸的刮刀20余种,最小的比牙签还细。
要“解决”的毛刺,通常是毫米甚至微米级别的。每次工作,姜支刚都要长时间伏在强光灯下,有时还要借助30倍显微镜,进行作业。就像是给零件“挖耳朵”一样,先剔一点,再缓缓勾一圈,还要轻轻磨一下。
从事这项工作已经27年的他,靠着多年积累的手上经验,已经能够准确把控这分毫的差别。平时,姜支刚也会在网上搜索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看看别人总结了哪些经验。“例如看有人介绍可以用海绵砂进行抛光,我也买来试用,看和目前使用的金相砂纸哪个效果更好。”
为“天问一号”发动机造“开关”①|在30倍工具显微镜下给零件“挑刺”
文章插图
李坚正在研磨电磁阀零部件
解决了毛刺,零部件加工便进入了更加精细的研磨阶段。一般来讲,零部件精度要求极高:不及头发丝1\16的微米级尺寸公差、能照出人影的表面粗糙度……
在研磨工作室内,已有33年从业经历的研磨技师李坚,向采访人员展示了研磨机具体操作过程。她先将研磨套套在研磨杆上,并涂上自制的研磨膏。随后又再将电磁阀壳体套入,向前压动后,研磨杆开始旋转,对壳体内壁进行更精确的塑形和研磨。
反复研磨后,李坚凭借经验和手感就能判断出是否已满足工艺要求。“再用汽油对壳体内进行清洗,干净后再用30倍工具显微镜,检查内腔是否真的达标,有无杂质、光洁度如何。”一个零部件的加工,可能需要经过多次的研磨、洗涤、检查。为了防止静电,洗涤时还不能戴手套,所以长年累月下来,李坚的手多皱裂,皮肤比常人干燥得多。
连一个手指印都不能“留下”
新设备的引入,提升了此次“天问一号”电磁阀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电磁阀使用的是软磁合金这种比较敏感的材料,我们做热处理加工时要保证产品具有较好的磁性能。”23车间热表处理主管工艺黄又滋表示,为了保证此次“天问一号”电磁阀的质量、性能和洁净度,特地定制了一台处理设备,以最高的精度和最高的恒温均匀性对零件进行加工。“尽管加工时间翻倍,但是因为炉膛环境好,污染小,做出的零件颜色一致,不需要我们再做附加的处理。”
在完成热处理等工序,将零件送入装配间进行组装之前,还会有一个“清洁”的环节。
“为了保证零件的洁净度,我们不仅要用棉签一点点清洗,并借助高压气将棉花丝吹出来,再用吸尘器吸一遍。”闫守红介绍,在清洗一遍后,工作人员需在强光下用30倍显微镜对零件进行检测,查看是否有残余。“连一个指纹印都不能留下。”
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后续装配。在周转至装配间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零件整体外观无划痕和碰划伤,相关技术人员还设计了专用保护工装。“例如设置有隔断的周转箱,能让零件有效防止避免划伤。并在箱子上包一层保鲜膜,再用有密封条的盖子盖好,增加保护性。”闫守红介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