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不甘于现状而又不思进取的状态(17)
如果你真正看懂了这篇文章,就能超过你身边80%的人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你的刀妹
作者:刀刀刀刀刀刀妹
大纲在这。01消除对自我改变的误解
“走出舒适区”的鸡汤听多了,改变的心愿攒成了小山,每天在迷茫和焦虑中彷徨前行,就等有一天从床上跳起来,投入全新的生活。
又或是,喊着要减肥30斤,每天变着花样做减脂餐,打卡减肥操,却由于没有达到目标,灰心气馁,某天就突然放弃了。
过段时间,一看爆文里说“放纵如山倒,自律如抽丝”,好特么有道理!于是吭哧吭哧起来把冰箱里的陈年鸡胸肉拿出来煮了,但没过多久又放弃了。
改变的决心千篇一律,跌倒的姿势花样百出。
久而久之,诗和远方遥不可及就罢了,还意外收获一堆负面情绪。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憎恨鸡汤文,它们默认那些“没有走出舒适圈”的、“懒惰”的人,只是没有开始尝试变得自律,却从没考虑过一个可能:
改变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1、改变本就极易失败。
《改变心理学》书中提到,改变的尝试很容易失败。不管想得有多美,多达95%的尝试都会失败。调查也显示,一个人在成功之前平均至少会尝试10次。
刀妹在每次发誓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星期后,凌晨三点半就会躲在被窝里被沙雕微博逗乐。第二天早晨一边哈欠打得下巴都要脱臼了,一边自责自控力不够。
这是很正常的。
2、你的负面情绪一点也不“负面”
改变的真相之一就是: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别无选择,必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而你的迷茫、不安、焦虑、脆弱,甚至恐惧,这些我们避之不及的“负面”情绪,就是你改变的契机。
回想一下,经过一段时期的颓废之后,是否时常感受到迷茫?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或是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用在对的方向上......往往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受,我们才重新拾起目标,继续向前走的。
某不知名心理学家ProchaskaJO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一个跨理论模型,他指出,一个个体是否能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取决于每个阶段的认知过程。
在第一阶段,我们倾向于忽视问题,否认问题,但却也多亏这些让人不快的,甚至触发了更多无意义的痛苦的负面情绪,我们开始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最终不情愿地放弃了明显不适合我们的策略。
3、接受改变的反复复复复复复复复复复
再仔细看看上面那张图,你会发现什么?
改变的行为被画成了一个圆,而『恢复原状』与『准备改变』这两个阶段互相衔接。
而在我们的认知中,一次成功的改变往往是『下定决心』--『开始改变』--『改变成功』那么简单。所以当我们功亏一篑,往往也会有巨大的挫败感与愧疚感。
醒醒吧。
改变本身就是反反复复的。失败本就是改变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唯有接受它。
4、正视负面情绪
以前当我觉得迷茫甚至焦虑时,总是急不可耐地评判自己,认为自己太浮躁,不够勤奋、不够自律、不够优秀。但现在我意识到,迷茫不是什么坏事情——
它其实只是一个没那么温柔的提醒,告诉你:是时候出发了。
我会一直告诉自己:“你不用一直表现得那么积极,伤心、生气、烦躁、沮丧、恐惧和焦虑,都没问题,有情绪并不意味着你是个负能量的人——它只意味着你是人类而已。”
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不去评判它,只默默观察,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它因何而起,又何时结束。总之,让它们对生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时正面影响开到最大。
02
找出不改变的理由
前几年一个名词大火,叫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走出舒适区”是个伪概念。
当我们意识到应该走出舒适区时,不论是自我管理的觉醒,还是被鸡汤文督促,都意味着:
这个舒适区它不舒适了。
推荐阅读
- 理论 黑洞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一起来认识下吧
- 云南花25亿建“假古镇”,如今遭人“嫌弃”,当地人:不会再去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万人 罗志祥最新综艺节目暂时停播,因不到5万人观看,他凉了吗?
- 贝尔 陈赫李诞凭一己之力,将芒果王综拉下水,调侃收视不好建议贝尔来
- 停播 罗志祥的新综艺暂时停播,不到5万人观看,综艺效果很惨淡
- 爱迪生 杨振宁所不为人知的身份,足以跟爱因斯坦、爱迪生齐名!
- 国内本科毕业,银行工作8年,怎样去新加坡工作
- Huawei 鸿蒙能不能走通操作系统的第三条路?
- 抹黑 遇到了一篇抹黑《向往的生活》的文章,不说错,只是我完全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