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与黄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打仗?靠谱的解释依据考古资料

我们中国人都会自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受到后世永远的缅怀 。关于炎帝与皇帝的关系,长期以来有兄弟说,有无关说,为何打仗很多人都没有说清楚,笔者在此依据考古学的发现,并结合古籍的记载,以此来还原笔者所认为的真实的历史 。
一、史籍中炎黄二帝的事迹的发微
关于黄帝和炎帝的传说,最早的《国语·晋语》,其文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
其文大致是说,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二人起初都活动与今天的陕西,黄帝以姬水为活动中心,炎帝以姜水为活动中心,二人之所以打仗,由于当时盛行的五德终始说,认为是“异德”的缘故 。
在《国语》成书后的数百年,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大内档案和其父亲工作的基础上,又在各地进行了详细的走访,结合各种文献写下了《史记》这本伟大的著作,其首卷《五帝本纪》的首篇便是“黄帝本纪”,记载了黄帝一生的事迹 。其中与也有关于炎帝的记述,现节录如下: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
司马迁用极为精炼的文字,扼要地介绍了黄帝的成长背景、黄帝与炎帝的斗争过程 。下面我将就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进行解构,具体有以下四款:
一,司马迁认为黄帝姓公孙,而不是姓姬,出生于少典部落(或是古方国);
二,并未说明黄帝与炎帝是兄弟关系,
三,黄帝年轻的时候,原来的部落联盟(或是方国联盟)首领神农氏已经衰落了,不能再管制各地的诸侯;
四,黄帝决定用武力树立威信,并且取得了一些诸侯的支持;
五,与黄帝同时期崛起的炎帝,由于不得人心,最终在与黄帝的战斗中败北;
六,炎帝、黄帝时期,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势力——蚩尤 。
司马迁著述极为严谨,其文笔尤为简练,其中剔除了很多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杂说,使得内容更显得真实 。例如,《国语·晋书》中所谓黄帝姓姬之说,大概是因为晋国为姬周的同宗,称黄帝姬姓大概是为了自抬身份 。

炎帝与黄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打仗?靠谱的解释依据考古资料

文章插图
通过以上《史记》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神农氏是一个部族的名子,而炎帝与神农氏并非是一人,神农氏世代都是令人尊重的部落联盟(方国联盟)首领,但是在黄帝的时候衰落了 。
上古传说中,神农氏的故事有二:发明农业耕作;尝遍百草,治病救人 。神农部族似乎因此而点开超越其他部族的“科技点”,拥有了巨大的威望,并成为部落(方国)联盟的首领 。但随着科技的扩散,其他部族也一样获取到了先进的农耕技术,神农氏的威望便逐渐不在了,继而炎帝与皇帝得以崛起 。《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再到炎黄二帝的兴起,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
二、考古所见的远古时代的黄帝与炎帝部族
关于黄帝和炎帝生活的时代,和距今的时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 。中国有一个纪元方式称作黄帝纪元,今年是4716年,这个日期是否准确呢?也是歧见纷纭,莫衷一是 。
首先要确定黄帝和炎帝生活的时代,就要用多种的分析方法 。神农氏及其之后的黄帝炎帝都是父系氏族社会代表,据地质学和气候学家的研究,距今八千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在经历过全新世之后,进入到较之现代更为温暖湿润,当时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都仍然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
据考古学发现,中国开始种植粟等农作物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而八千年前的气候温暖期,谷物开始增产且产量渐渐趋于稳定,而根据裴李岗文化的墓葬反映当时两性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但进入到仰韶半坡类型期(距今约6800年)之后,以耕作经济为基础,形成了父系氏族社会 。
以父系为中心的血缘家族,把祖先的祭祀视为宗教活动中的关键事物,血缘的远近不一,阶层分化随之产生 。阶层关系复杂化的同时出现了首领 。也就是说神农氏、黄帝和炎帝这样的男性部族首领是在阶级分化之后才产生的 。那什么时候才出现的阶级分化呢?
般认为,把群体生活的聚落金额群体成员的墓葬进行比较探讨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因为墓地能够敏感地反映出群体的规模和群体的基础单位,而墓葬机构和随葬品也反映出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下表就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墓葬情形所反映社会情况表 。
炎帝与黄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打仗?靠谱的解释依据考古资料

文章插图
通过上述的表格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结论,神农氏、黄帝和炎帝等男性部族首领是活跃在距今6500男性首领地位被突出之后到距今4300年国家出现之前之间,而皇帝纪元的时间也恰好在这一时期,说明皇帝纪元有一的根据,但不能说就是准确无误 。
据现代考古学的成果来看,在距今6500~4300年这段之内,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两大考古文化组,分别是仰韶文化组和大汶口-龙山文化组 。
仰韶文化距今约6800到5000年前,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
大汶口-龙山文化组合,二者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距今约6300年~4000年,其活跃在今天鲁西苏北为中心,晚期范围扩展到南至皖北,西至豫西,北至辽东 。
学界一般认为黄帝活动在黄河中游的陕西渭河流域及以北地区,炎帝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关于炎、黄两大部落的冲突原因,一直未有明确的解释,根据考古资料来看,很可能是炎帝向西扩张的结果 。
炎帝与黄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打仗?靠谱的解释依据考古资料

文章插图
根据上图所示,大汶口文化原来集中于山东西部,但其后来向西扩张,今天河南中部的颍河流域,乃至西部汝河和山西南部都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响 。这种向西扩张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边缘,甚至囊括了豫西晋南本属于仰韶文化的地区,即《史记》所称的“炎帝欲侵陵诸侯”,双方的战斗也随之一触即发了 。
三、炎黄二帝族群的战争与文化亲族关系
相传,黄帝和炎帝在阪泉进行了多次战斗(古文中的三多是虚指) 。阪泉,一般被认为是今天的山西运城附近 。那为什么要在那里打仗呢?很可能就是因为蚩尤“为暴”,海盐对中原的输入断绝,人无盐则不能生存,而山西运城地区的解池便是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食盐 。两大定居的粟作农耕部落为了争夺食盐便在解池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爆发了多次战争,最终黄帝取得了盐池战争的胜利 。
炎帝与黄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打仗?靠谱的解释依据考古资料

文章插图
上图之中,仰韶文化被用黄色代表,大汶口-龙山文化被以绿色代表,文化的核心地区被标以较重的色彩,受到文化影响地区则覆盖以稍浅的颜色 。通过这副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中间被太行山脉给阻断了,使其分布恰似鸟之两翼,但两大文化组中间通过今天三门峡(运城)、洛阳和郑州这一线的狭长地带进行联络 。
阪泉正处于双方交汇的核心位置,又兼有重要的盐业资源,这使得二者在此作战也是在情理之中 。炎帝在阪泉战役失利,失去对盐池的控制权之后,迅速选择了对黄帝妥协 。为什么这么快作妥协,其中原因略有以下三点:
第一,炎帝直到自己已经失败,以自己退出天下之争,不愿意再有无谓的死亡,这也是他个人品质的表现 。第二,炎帝的东面则是蚩尤所领导的九黎,他们与炎帝是一种敌对关系,如果炎帝的部族如果在阪泉战役损失太大,则很可能无力应对东方部族的进攻 。
【炎帝与黄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打仗?靠谱的解释依据考古资料】第三,与蚩尤的敌对关系不同,炎帝和黄帝都是神农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者,二者是文化亲族 。考古学中,把一个社会裂变成两个对称组织,称为半族,虽然并不能认定仰韶文化和大汶口-龙山文化是血缘上的半族,但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在文化是一种半族关系,即文化亲族,通俗地说就是兄弟部族 。
根据《史记》的记述,黄帝和炎帝都曾属于神农氏的下属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两大文化族群,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是典型的粟作农业,在大汶口文化时代,其陶器类型也与仰韶文化相同,都是以夹砂红陶和泥制红陶为主,直到龙山文化时期,东方才出现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 。炎帝投降后,黄帝善待了他,二者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这也是《国语》中把黄帝和炎帝两个族群的首领说成兄弟关系的原因 。
结语
炎帝和黄帝是上古时期的主要部落首领,神农氏是先于炎帝和黄帝而存在的古代部族,他们凭借农业和医药,在女娲之后,充当黄河中下游部族的领导部族可能长达一两千年 。在炎帝和黄帝的时代,神农氏衰落了,他们在内不能统御诸侯,外不能抵御他族,于是炎帝和黄帝崛起 。
炎帝和黄帝分别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农山文化的部族首领,由于炎帝向西扩张势力,继而双方为夺取领袖的地位,双方在现在的山西运城的大盐池(解池)旁爆发了数次战斗,炎帝一方在失去盐池之后便选择妥协,转而与黄帝结盟共同对付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最终黄帝一方取得胜利,取代了神农氏,成为新的天子 。至于九黎部族是从何而来,他们与炎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与之作战,则是下一篇我们将要探讨的内容 。
参考文献:
左丘明:《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版 。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 。
司马贞:《三皇本纪》,《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3册 。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
[日]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任万明等:《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 。
陈济民等:《决策树分类算法在姜寨一期聚落遗迹分类中的应用研究》,《测绘科学》2006年第4期 。
于海广:《山东龙山文化大型墓葬分析》,《考古》2000年第1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