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的主人公,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的意思

篇幅有限,不宜多言 。仅以陆逊的叔叔(比陆逊小五岁?)陆绩为例:
陆绩说:“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 。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诸葛亮说:“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 。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
让我从后往前摆?:究竟谁是高士?你诸葛亮自己说自己是布衣!而陆绩却是陆康的儿子、陆逊的叔叔 。陆绩虽然只有十几岁,但学识超过比他年长的人,同顾邵齐名,更胜过陆逊、张敦、卜静等人 。可见,陆绩才是真正的高士;
织席贩履和亭长一样吗?刘邦说他是秦几世的后裔子孙了?与秦王不沾亲、不带故,亭长也是自己干起来滴?;汉景帝的玄孙就应该织席贩履!岂有此理;
最可恶的就是这句话 。曹操是什么?丞相;曹参是什么?不也是丞相吗!但是,曹参没有主见,萧规曹随 。萧何立下的规矩曹参不让改变,他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还不让皇帝改革,皇帝就不敢改革 。难道这就不是“专权肆横,欺凌君父”了??而汉献帝是董卓立滴,曹操迎帝立功、平定天下、稳定局面、开拓疆土、唯才是举、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于公振兴国力,于私光宗耀祖!到了诸葛亮嘴里就成了“蔑祖”“无君”???这不是典型的狡辩,是什么?!
最后,再说说刘备的祖宗 。人家陆绩博学多才?,陆绩都不知道汉景帝还有刘备这么个“孝子贤孙”?诸葛亮是从哪里考证出来的?怎么诸葛亮读的书比陆绩还多吗!一介布衣的读书条件会比太守(陆康)家优越吗?
既然诸葛家和陆家一样,都是世家大族,诸葛亮的家境一点也不比陆绩差!那么“臣本布衣”是在骗谁呢?究竟是自欺欺人还是欺君罔上 。
毫无疑问,当然是利益!作为刘备方面,诸葛亮奉刘备为主,当然要为刘备谋取最大的利益!刘备若归了曹操,会是什么结果?因其汉室宗亲的关系他一定跟皇帝一伙,或者再度自谋出路,起兵反曹,曹操是不可能放弃既得权力利益的,这就使得刘备和曹操之间的权力矛盾不可能调和,即便曹操不杀他,也会看的紧紧的,有了第一次刘备出逃后,曹操是不可能再对刘备抱有一丝幻想了,所以刘备归曹完全不符合刘备的利益!
再说孙权,若孙权归曹,孙权也将再无兵权,再也不是想干啥干啥了,行动自由必被限制,手下武官必会派往一线当成炮灰,而文官则会被养起来,等着他们出谋划策或治理地方 。作为孙权手下文官来说 没受啥损失,归了曹操还可能被提拔这也就是为什么江东阵营武主战,文主降的原因!武将在江东,在乱世三国,武将那是稀缺资源,有多少都不嫌多的,孙权一定会珍惜他们的,若归了曹操即便不死是否会被曹操重用不得而知,即便重用是否会被当成炮灰牺牲掉大家心里没底,既然降曹有这么多不确定性,索性在江东集团保着孙权跟曹操战一场,赢了更好,即便战败被俘后还有生机,最差战死,也留个忠心护主的好名声,总好过去曹操那里名利全无强!
所以,所谓舌战群儒其实就是各方利益的角逐!
不论是什么样的辩论,双方最终比较的依旧是知识储备和对信息的敏锐度,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的辩论最终才能会有胜负之分,对于一场辩论而言,参与的人员首先必须是又知识储备的人,这样才能够知道辩论的结果是对是错,也才能够达成共识,否则一个人能够明辨是非,一个人缺没有丝毫的知识储备,只是凭借着自己有限的认知,固执己见,这样的辩论一点实际的意义都没有,很显然在舍战群儒之中,这样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其次便是对信息的掌握程度,诸葛亮很显然更胜一筹,他对参与辩论者的优缺点都了如指掌,自然也就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打击,那些参与者才会无可奈何的败下阵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泛读书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的博闻强记,诸葛亮才能够在多人的诘难中得胜而归,也位说动孙权奠定了基础 。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的意思】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的意思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