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古城为何不在绵竹

绵竹的由来

绵竹地名由来

绵竹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以下说法 。
因绵竹的水而得名
绵竹未建立前,以绵水为地名 。汉晋时期绵竹故城黄许镇,因城滨绵水,唐武德三年才置德阳郡,绵竹列属德阳郡 。北宋、南宋时,黄许镇曾改名绵水乡;清朝时期,绵水曾易名绵远河、绵江河,黄许镇仍离不开对绵水的思念,再易名为绵阳镇 。《尚书》云:“岷江导江,东别为沱”;《汉书》云:“紫岩山,绵水所出”;《蜀都赋》云:“演以潜沫,浸以绵雒”;《华阳国志》云:“蜀王杜宇称帝,乃以江潜绵雒为池泽 。是以蜀人称郫繁日膏腴,绵雒为浸沃也 。”其它,如《水经注》、《蜀水考》等古籍也对绵水作了大量记载 。绵水、雒水,古时均称为沱水 。
因绵竹的山而得名
明朝人曾学伦《蜀中广记》云:“绵竹县北三十里,紫岩山极高大,亦谓之绵竹山,亦谓之武都山”;《三国志》称“绵竹山”;《宋书》称“武都山” 。唐吴融曾作《绵竹山四十勋》 。这些是综合汉至宋以来,山名的不同称谓,但是绵竹的山远近有名,由此众人都知绵竹这个地方 。
因绵竹盛产竹子而得名: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其地宜竹,故名”;第二种是“以特产绵竹,因此而得名” 。
绵水流域何以宜竹?其据有三点:因绵水流域的自然条件适宜于竹类生长 。绵水流域的经纬度、平川、山岳的海拔、坡度、气温、雨量、积温、地温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层深度等都有竹类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绵竹县志》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以竹造纸,明清极盛,全县有三百家之众,年产各种纸千吨以上 。”从造纸、竹蔑、油酒竹篓、运煤、防洪、盐竹(汲卤),以及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用竹,可知其耗竹量相当之大 。
1959年,省林业部门勘查绵竹竹类蓄积量为35721吨 。1985年,绵竹林业部门复查绵竹的竹类面积有7.3万亩,常年产量25850吨 。绵竹竹类的面积、产量、蓄积量都非常大 。
绵竹的竹类品种多 。绵竹历代的文献资料中所记载的竹类品种约有20种:绵、黄、斑、荆、水、慈、刺、棕、黑、苦、混、龙、芦、紫、月、白痂、拐杖、观音、罗汉等 。1969年引进楠竹成活 。1985年绵竹林业局增补了百日早、油、箭、黑、紫、龙、硬头黄与黄竹等 。
绵竹的名称便从“绵水流域宜竹”的含意概略而来,所以后来才有“黍稷油油穗稻莫”,“竹林森森”等美好画图 。
绵竹又称小成都的由来:
绵竹得名以后,又被后世人冠以“小成都”美称 。
据称,当时绵竹是一个货物集散地 。茂汶、北川的山货出山必经拱星和绵竹城,绵竹的酒、茶(西边茶)、食品、染料、金银玉器、年画、铁器等经人力、骡马贩运入山 。在清代,绵竹城货栈林立,商贸繁荣,行帮齐全,会馆众多 。射水河、绵远河、石亭江部分地段通航船,陆运方便,能快速到德阳、成都 。
清代诗人李香呤作诗盛赞绵竹:“山程水陆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 。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 。”由此绵竹就被称为“小成都” 。
绵竹年画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的四川绵竹年画,因出自绵竹而得名 。当地人制纸作画已有千年的历史,这使绵竹年画在清代就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实践和更新,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
绵竹年画源于明代,盛于清代 。据绵竹县志记载,清代嘉庆年间,绵竹年画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专业的作坊就有三百多家,专门的从业人员有一千多名,当时仅门画一年就要生产几千万对 。这些年画除了销售到四川、云贵,以及西南、西北或自治区以外,还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 。
和全国四大家的其他三家年画:天津的杨柳青、山东维坊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相比,绵竹年画最大的特点是以手绘见长 。因为桃花坞年画、维坊年画他们全是用套印,印了墨线版以后,再用色版印 。绵竹年画开始时用墨线版,以后全部手工彩绘完成,所以民间艺人可以自由发挥,有很强的随意性,也能体现艺人的个性,所以它的艺术特点非常明显 。
绵竹年画过去用的纸张是一种专门粉纸,粉纸是用竹子造的一种纸,纸的面上再用一种特殊制成的白泥刷在上面 。然后在上面印线、添色,所以它特别鲜艳 。绵竹年画色彩鲜艳,绘制多是采用天然颜料,靠彩绘艺人自己调配,如用苏木制成红色,用烟墨制黑色,取蓝靛提蓝,捣槐花籽做成黄色,这些颜色因制作方法不同,色彩个性张扬,有黄丹、裙青、桃红、品绿等五颜六色,自然的颜色经久不退色,被称为绵竹年画的“大色” 。
一幅年画的制作要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经彩绘艺人按程序手绘而成,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它是集体的劳动成果 。一般采取流水作业的办法,比如一家人全体都上阵 。当时画画的习惯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李方福为代表,他们画画的特点是全部把它贴在墙上,然后把颜色端在手上,有人专填红色、专填绿色、专填黄色,最后一道工序是当家人也就是技术比较高超的人来开相,然后这个画就算完成了 。他们主要画的是门神,特别是画大门神 。南派以陈兴财为代表,主要画的是斗方或比较小的门神,另外他画画的习惯是铺在案台上作画,也是流水作业 。
另外,绵竹年画还有一种叫拓片,内容都是名人字画 。这个拓片是全国其他的任何一种年画所没有的 。经过刻版师的刻版再创造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派 。
绵竹年画里有一种独特的画叫填水脚 。过去年画作坊雇佣了很多彩绘艺人画画,到了腊月二十九整个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看到颜色杯里还剩了一些颜料,把它洗掉了很可惜,于是艺人用指头把剩下的颜色填上去,剩了什么颜色就填什么颜色,所以他画的时候就不受线条的约束,不受颜色的约束,而且为了赶时间他画得很快,一挥而就把他全年的工夫寥寥几笔就画上去了 。所以更准确地说,它更像一种写意的门画,这是绵竹年画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画法 。
绵竹年画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川剧的营养和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 。比如四川人爱吃辣椒火锅,所以绵竹年画也反映出火辣辣的味道,它的颜色特别鲜艳夺目,保持了四川浓郁的巴蜀特色,这就是绵竹年画的显著特征,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
一张张年画,就像一张张相片一样,艺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纯朴的笔绘,静静地书写出来,给人们留住了岁月,留住了回忆,也记录了今天的幸福,这就是年画艺术的永恒之美 。
绵竹故城遗址位于黄许镇江林村、新龙村东北方,紧邻绵远河,地处绵远河西岸二级台地上 。自1997年以来,这里发现数件“绵竹城”砖, 初步确认为汉晋绵竹城遗址 。
2004年10月至11月,考古人员对绵竹故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试掘,发现了遗址的南北城墙 。北城墙大致呈东西走向,现存高度为1.5—1.7米,发掘的城墙宽约20.7米;南城墙位于龙安砖厂和上店子梁子一线上,勘探中发现夯土遗迹,宽约30米以上 。发掘中出土有绳纹陶片、花边砖、铜器、陶俑、古钱、兽骨等 。
绵竹故城在古代是成都平原北大门,构成了成都平原的北部防御屏障,汉末至三国发生的若干重要政治和军事事件都与这里有关 。此外,西汉、东汉至三国末期发掘的遗址为数不多,绵竹故城遗址对研究当时政治、军事、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尤其为研究县一级建置沿革、布局、规模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
【绵竹古城为何不在绵竹】巜德阳地方志》载“西汉高祖六年置绵竹县,治今德阳市黄许镇,属广汉郡所辖”;而如今的绵竹市,一般认为是隋朝大业年间改名并发展起来的,尽管名称与前者相同,范围却并不一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