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经典语录对酒当歌观沧海 怎样赏析曹操古诗名篇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曹操经典语录对酒当歌观沧海 怎样赏析曹操古诗名篇观沧海

文章插图


这是一首乐府四言古体诗 , 曹操写这首诗的时间大约是207年的秋天 , 有说是曹操北伐乌桓途中经碣石山 , 登顶观海所写;也有说是曹操北伐乌桓得胜班师回朝途中 , 经碣石观海而写 。
谭主依据成诗的季节和诗中所表达的壮阔胸怀来判断 , 倾向于后者 , 也就是曹操北伐胜利后转经碣石东望大海赋诗舒怀 。理由有三:一是乌桓在今天的东北及内蒙包括河北北部一带 , 诗作的时间是秋天 , 而北方进入冬季冰雪天气是不利于行军作战的 , 以曹操和出谋北伐的军师郭嘉的才能不会考虑不到这一点 , 因此断然不会选择马上就要进入冬季的秋天出兵北伐 。二是从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曹操的兴奋情绪 , 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 特别是最后一句中写道“幸甚至哉” ,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非常庆幸啊 , 幸运到了极点了!有什么值得庆幸的?无非就是打了大胜仗 , 收复了乌桓!如果是在前去北伐的路上 , 曹操的心思恐怕都在如何战胜强悍的乌桓军队上 , 哪有闲功夫转远到碣石游山逛水去 , 无法预知征战乌桓的结果如何 , 便也不会有这样的心情 。三是诗中表现曹操胸装山海波涛 , 心盛日月星汉 , 一派气吞宇宙的豪情壮志 , 分明是北伐得胜后意欲一鼓作气一统江山的心志抒发 。因此 , 可以断定曹操必定是在北伐乌桓得胜后转游碣石 , 以观沧海而写的这首咏志诗 。
明白了成诗的时间 , 我们再了解一下两个地名 , 一是乌桓 , 二是碣石 。您别急也别嫌啰嗦 , 了解这些对真正赏析到《观沧海》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
乌桓在中原的东北方 , 206年乌桓攻破幽州 , 烧杀抢略 , 为害边民 。中原最大的割据军阀袁绍集团被曹操击溃后 , 他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乌桓 , 勾结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中原边境 , 对中原政权的稳定构成了极大威胁 , 严重干扰了曹操平定南方的计划 。因此 , 郭嘉力劝曹操亲自出征 , 一举剿灭乌桓各方势力 。按照郭嘉的计策 , 曹操果然在207年秋天经过一番周折收复了乌桓 , 意味着曹操在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北方 , 形成了稳定的政权格局 , 这对曹操来说 , 犹如困虎破笼 , 终于可以放开手脚 , 毫无顾忌地南下统一全中国了 , 当时曹操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当时的曹操看来 , 一统江山指日可待 , 大可信手拈来(曹操一时得胜的骄傲情绪 , 实际上为次年也就是208年赤壁之战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
碣石在现在的河北昌黎县境内 , 也有记载在河北乐亭县境 。曹操为什么要去碣石 , 难道真的只是顺道途经吗?谭主认为曹操是专程前去的 。碣石山是古代名山之一 , 于五岳之外而称为“神岳” , 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千古名帝都曾亲临碣石山祭祀求仙 。《史记.秦始皇》记载“三十二年 , 始皇之碣石 , 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 。刻碣石门 。”汉武帝在110年时“行自泰山 , 复东巡海上 , 至碣石” , 在仙台顶建有汉武台 。一位纵横捭阖统一六国封建集权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 一位励精图治横扫匈奴收复西域平定南夷开疆拓土的神武皇帝 , 在当时 , 曹操恐怕已经是两位伟大皇帝的忠实粉丝了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政权在握 , 眼看着就要统一中国了 , 岂甘长期居于人下受制于人 , 想必曹操那时已经滋生取汉献帝而代之的野心了 , 奈何时机未到无法言表 , 于是转登碣石 , 效秦皇、法汉武 , 观沧海 , 赋雄诗 , 抒壮志 , 才诞生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步出夏门行》 , 后改为《观沧海》 。
接下来 , 我们再欣赏《观沧海》这首诗 。



曹操经典语录对酒当歌观沧海 怎样赏析曹操古诗名篇观沧海

文章插图


首句“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 以直接了当的方式 , 平铺直叙 , 交代了地点、方位和主题 , 看似简单 , 却反而给人以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 , 直接触动人心 , 一临一观 , 动作连贯 , 行云流水 , 令人舒适 , 也开门见山地突出了沧海之“壮观”;一碣石一沧海 , 刚柔相济 , 碰撞心灵 , 揉搓神经 , 令人生撼 。此句由近及远 , 拓展开来 , 为接下来的继续抒发 , 一开始就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作者放眼开来之后 , 转而回收 , 由远及近 , 先是描写水势的开阔 , 投视所及 , 为海水所激荡的山岛便进入了作者的视线 , 以平视的手法 , 一横远一耸立 , 令人产生视觉上的交叉立体美感 , 用“澹澹”波动的海水表现作者坦荡的胸怀 , 用“竦峙”表现作者崛起的雄心 , 可谓景即情 , 情夺景 , 情景相生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随视觉逻辑而写岛景 , 用“树木”“百草”代表作者正在进行的统一中国的事业 , “丛生”“丰茂”喻示生机勃发 , 正处于旺盛阶段 , 也暗示作者壮心不已 , 雄心正起 。这种白描的手法 , 非常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为读者设置的情景 , 而且如图画般的美丽让人产生历历在目的感觉 , 而丝毫没有违涩之感 , 相反更引人入胜 。
上一句写山岛之静物描写 , 那么接下来就该转动目光 , 投向海水之动态描写了 。果然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沧海 , 而是先写萧瑟的秋风 , 突然给人那么一丝悲凉之感 , 紧接着便是在秋风的吹动之下 , 浩荡的大海波涛澎湃 , 汹涌不止 , 一下子又把那点凄怆之感涤荡得无影无踪了 , 取而代之的是激情豪迈 , 奔放沉雄 。实际上 , 这句和上一句是倒庄句 , 作者巧妙地先写草木的茂盛 , 再写秋风之萧瑟 , 引领读者随之起伏 , 创造出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 。更主要的是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丝毫不受即将老去的年龄的影响 , 那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 在那个年代已经算得上老人了 , 但他未竟的事业不允许他有丝毫的怯懦 。因此 , 即便是秋风萧瑟又怎么样 , 我依然“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即便一想到年龄就不觉会生出那么丁点儿凄凉又怎么样 , 我照样“洪波涌起”扫平一切障碍 。就这句而言 , 谭主认为是全诗的诗眼 , 是最动情动人之处 , 寥寥八个字把曹操“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和“老当益壮”的情怀抒发的淋漓尽致 , 而且充分展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不能不佩服曹操的文学艺术 , 只简单写景的几个字便把自己的心情浅显而又深刻、宛转而又直接地呈现了出来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这两句是顺序而书 , 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 描写“洪波涌起”的大海 , 顿时把人带入海阔天空、包罗宇宙的境界 。那是多么高远广阔、新奇美好的世界啊!日转月移都不离其中 , 光彩耀眼的银河都在其内!用对眼前景物的无限想象 , 抒发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的迫切心情 。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 , 把作者的雄心壮志既暴露又含蓄地捧现了出来 , 我不但要统一北方 , 而且要拿下南部;我不但要统一中国 , 如果给我时间 , 那么我还要统一天下 。曹操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 在日月星汉的轻描淡写之间表现无遗 。
曹操在“幸甚”什么呢?是庆幸自己平定了乌桓?是庆幸自己统一并稳定了北方?是庆幸自己终于有机会拿下南方?是庆幸自己虽然老了 , 但仍然精力不减、雄心不衰?还是庆幸自己牢牢掌握了政权即将登临天子之位?还是……?
曹操经典语录对酒当歌观沧海 怎样赏析曹操古诗名篇观沧海

文章插图
 , 曹操的观沧海 , 其实我以前已经发表过 , 不访再解析一下 。作者在戍马奔驰之际 , 登山观海作的这首诗 , 似乎纯写沧海 , 其实寓情于景 , 旨在表现统一北方的雄伟胸怀 。而对辽阔的大海 , 作者高唱赞歌 , 写出海水的荡漾起伏 , 山岛的巍然屹立 , 那岛上又是一派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的景象 。一阵秋风起处 , 平静的大海顿時卷起了汹涌的巨澜 。但作者並无忧伤之感 , 视野更见开阔 , 感到运行 , 发光的日月星辰 , 也好象是从这巨浪滚滚的大海中冒出來的 。这种生气蓬勃的景象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联想 , 既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壮丽 , 更反映出作者奋发乐观的精神面貌 。全诗描绘生动 , 气势磅礴 , 表现了宏伟的抱负和耐人深思的哲理 。
【曹操经典语录对酒当歌观沧海 怎样赏析曹操古诗名篇观沧海】观沧海 ,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理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