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驷车裂卫鞅后的三年在搞什么 嬴驷为什么杀卫鞅

公元前339年即秦惠文王元年主导秦国改革变法的商鞅因谋反罪被政府军击杀 , 尸体被车裂 。
作为一个改革者、政治家 , 商鞅对秦国的强大 , 可谓功不可没 。商鞅先后于孝公6年(公元前356年)和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在秦国主持进行了两次大的变法改革 。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 与其他各国变法相比 , 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最为全面、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 。商鞅变法的效果也极其明显——《战国策》称赞商鞅变法的效果:“期年之后 , 道不拾遗 , 民不妄取 , 兵革强大 , 诸侯畏惧” 。用今天的话来说 , 商鞅变法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 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有利于提高了综合国力 。商鞅变法使一个落后的弱小的秦国 , 变为一个强国 。为秦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那么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对秦国做出如此卓绝贡献的商鞅痛下杀手呢?过去传统的说法是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和商鞅发生过冲突 , 所以继位后打击报复 。既如此我们不妨看看秦惠文王和商鞅究竟因何事结怨:
据史料记载:秦惠文王嬴驷还是太子的时候商鞅已在秦国大力推行变法 , 当商鞅作出迁都咸阳改行县制的决策时碰上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原来当时的咸阳并不是秦国君主直辖的土地 , 而是秦国世家大族的封地 , 而且这块封地的主人正是太子嬴驷的舅舅 。可商鞅为了顺利贯彻自己的变法措施不仅毫不犹豫地收走了这块封地 , 顺便把这块封地方原主人(也就是太子嬴驷的舅舅)处死了 。这下秦国的世家大族坐不住了——连太子的舅舅都敢杀 , 他们的封地乃至身家性命还能保得住?于是这些老世族们联合起来唆使太子违犯商鞅颁布的新法 。商鞅将此事如实告知秦孝公 , 孝公的答复是“秦国可以没有太子 , 但寡人不可没有秦国” , 虽然有了孝公如此明确的答复 , 商鞅也不敢贸然对太子施予刑罚 ,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割掉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的鼻子 , 又在太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 , 以此表明自己铁腕护法绝不姑息养奸的决心 。
按说商鞅杀了太子的舅舅 , 又对太子的两个老师施予大刑 , 太子嬴驷对其恨之入骨也是正常之事 。然而嬴驷偏偏不是一个常人——他虽然杀了商鞅 , 却保留了商君之法 , 而且在位期间颇有作为 。如此一位大有为之君如果说是为了报复一己私仇而下此杀手未免小看了他 。那么秦惠文王之所以杀商鞅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呢?
司马迁写《史记》时一般都会在每一章节的结尾以太史公曰进行总结 , 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司马迁对商鞅的总结是“天资刻薄少恩” 。依司马迁的意思:商鞅死于性格 。意思是他为人刻薄少恩 , 不讲人情 , 没有朋友 , 没有人性 , 所以弄得天怒人怨 , 一生背负恶名 , 只有死路一条 。在我看来:这话一语中的 , 但失之片面——商鞅之死的确和他本人的性格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关联 , 但作为一个政治家 , 他的命运实际上已经与时代、社会、国家和各方利益相连 , 性格有时候只是造成他结局的一个因素 , 甚至不是主要因素 。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改革变法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 。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 , 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这点其实司马迁自己也提到过:“商君相秦十年 , 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
变法之前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 , 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 。但商鞅奖励军功的新法规定 , 凡是没有建立军功的旧贵族 , 都要从宗室贵族的簿籍上除名 , 不许无功受禄 。相反 , 有军功的平民也可以按军功封爵受赏 , 成为新贵族 。过去 , 贵族有封地 , 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 , 操生杀大权 。商鞅废除分封制 , 将贵族封地改设为由国君统一领导的郡、县 , 大大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 , 削弱原来宗室贵族的权力 , 强化王权 。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 , 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 , 但却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 , 损害了一大批宗室贵族的利益 。
事实上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深入 , 商鞅与宗室贵族集团已经成为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 。只是这个矛盾在秦孝公健在时还不至于不可调和 , 由于秦孝公始终信任商鞅 , 只要有秦孝公的斡旋 , 矛盾的双方还暂时表现为势均力敌 。然而秦孝公一死去 , 这个矛盾就必然发展转化为不可调和 。由于新君秦惠文王的加入 , 力量更是在瞬间发生倾斜 。商鞅曾经不看当年太子而今国君的面 , 对太子师傅用刑 , 这只是一个潜在原因 , 并不是主要原因 , 但这个潜在原因的确加重了秦惠文王除掉商鞅的决心 。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都是人臣大忌 , 尤其是新君继位之初和先君时代的辅政大臣之间几乎必然会产生矛盾 , 秦惠文王和商鞅并不是唯一的案例类似之事在日后的历史中不断重演——秦始皇和吕不韦、刘禅和诸葛亮、唐高宗和长孙无忌、万历帝和张居正、康熙帝和鳌拜等等 , 除了刘禅和诸葛亮之外其他新君和权臣都已撕破脸告终 , 刘禅是因为除了诸葛亮无人再能辅佐朝政才装出面和心不合 , 实际上他宠幸宦官黄皓就有培植自己势力以削弱诸葛亮之权的意图 。如果我们站在秦惠文王的立场上考虑:满朝文武只知有商君 , 而不知道自己这个一国之君的威严 , 他会怎么做呢?
此时的商鞅已成为君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 。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权得到加强 , 贵族遭到削弱 , 贵族们不敢对君权发出不满 , 但要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 。商鞅成为贵族的众矢之的 , 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所以新国君秦惠文王刚刚即位 , 公子虔等人就诬告商鞅谋反 。是杀死商鞅?还是继续得罪宗室贵族集团?这是一个单项必选题 。对于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 。商鞅对新秦君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 , 变法已经全面实施 , 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 , 效果也十分明显 。况且商鞅是先君任用的老臣 , 新王杀他没有感情障碍 , 也不会有什么内疚感 , 而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 。此时对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解决君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好的选择 。
【赢驷车裂卫鞅后的三年在搞什么 嬴驷为什么杀卫鞅】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改革者特别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 。法家以法管事 , 以律治国 , 严刑峻法 , 杀人无数 , 怨恨自然就多 。改革常常在一个志在图强的国王支持下进行 , 必然触动、牺牲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 , 也必然遭至怨恨 。而任何一个国君都不会长生不老 , 一旦倒台和驾崩 , 那些原来被牺牲了利益的集团占了上风就要反攻倒算 。失去靠山的改革者往往就会人头落地 , 有的死了甚至也会被从坟墓中掘出 , 鞭尸示众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在列国变法都是要死人的!”然而他又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 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为变法图强不惜杀身成仁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敬佩 , 但他所说的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是单纯指的他们所推动的近代变法图强运动而言 , 实际上回溯整个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变法而流血者绝不只有戊戌六君子 , 商鞅就是第一个因变法而死的改革者 。


赢驷车裂卫鞅后的三年在搞什么 嬴驷为什么杀卫鞅

文章插图
秦孝公在位期间 , 卫鞅全力变法 , 把贫穷的秦国打造成战斗机器 , 农民生产粮食 , 军人开疆拓土 。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 , 秦国实力屈指可数 , 一战收回河西 , 以两万步兵完虐魏武卒三万铁骑 , 打得其余五国无不刮目相看 。此时的秦国 , 扶摇直上 , 犹如一台挣钱的机器 , 能够自行运转 , 产生效益 。而这收益之人 , 正是秦惠文王嬴驷 。
杀死卫鞅 , 赢驷的内心也是无奈的 , 前有公父秦孝公托孤 , 封卫鞅为商君 , 并嘱托卫鞅好好辅助太子 , 同时也让太子好好善待卫鞅 , 护卫鞅周全;后有大伯公子嬴虔和贵族相逼 , 反抗卫鞅 , 反抗秦法 。然而 , 这一切都在卫鞅的谋算之中 。杀卫鞅可以 , 但是要废秦法 , 贵族必须死 。此刻 , 赢驷是打心里的佩服卫鞅这个人 , 一手将秦国改造成强国 , 明知不能善终 , 却还要配合自己铲除反抗秦法的贵族 。此后 , 赢驷对山东六国学子也十分喜爱 , 如犀首公孙衍 , 连横的张仪 。
很快 , 卫鞅就被诬陷谋反 , 被公子嬴虔从商地抓了起来 。但是 , 公子嬴虔只要求杀死卫鞅 , 并不反对秦法 。而贵族们更多的是杀死卫鞅 , 然后废掉秦法 。赢驷发觉这点 , 很快与公子嬴虔达成共识 , 互换条件 。赢驷杀卫鞅 , 嬴虔平贵族 。与其说 , 杀卫鞅是贵族们的解恨 , 倒不如说 , 卫鞅之死 , 是使秦法彻底在秦国生根蒂固 。只能说 , 贵族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赢驷车裂卫鞅后的三年在搞什么 嬴驷为什么杀卫鞅

文章插图


赢驷车裂卫鞅后的三年在搞什么 嬴驷为什么杀卫鞅

文章插图


赢驷车裂卫鞅后的三年在搞什么 嬴驷为什么杀卫鞅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