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怎么画-天安门前的两根大柱子有什么用

华表柱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 图腾 标志,古代设在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

华表怎么画-天安门前的两根大柱子有什么用

文章插图
相关信息
《明会典》称之为擎天柱 。耸立在天安门前的高大汉白玉华表,围绕着天安门共有四座 。华表的上部有两个圆盘形的柱帽称为承露盘,其上雕刻着蹲立的龙状神兽 。这样的华表在明十三陵也有两对 。在清代陵墓中也有,只是柱头有所变化,明华表柱头多为神兽,而清陵柱头多为莲花头或宝瓶状 。
天安门的华表前后各有一对,"门外华表柱二,金水桥环之,门内亦华表柱二" 。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
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重20000多公斤 。在直径为98厘米带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龙四足,无爪雕饰得卓约生动,跃然飞舞,可谓鳞角峥嵘,臂爪劲健,给人以玉龙遨游云天之感 。在雕龙巨柱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呈朵状 。云翅上面是圆型承露盘,盘上有一蹲兽,名"望天" 。在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四面雕刻云龙,外面四周环绕白石雕花栏杆,栏杆四角柱头上,雕有四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子,它们头朝的方向与"望天"的方向一致 。亭亭玉立,造型精美的华表,是主体建筑天安门的极好装饰,使得天安门更加威严壮丽 。
对于天安门的两对华表,北京曾经流传过耐人寻味的古老传说 。
据说华表顶上的蹲兽叫吼(音),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 。天安门前面那对华表上的石面向南,望着皇宫外头,人们叫它"望君归" 。它们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宫外寻欢作乐,久出不归,荒废朝政 。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面向北的石,翘首宫内,人们叫它"望君出" 。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宫,不经常出来查看民情,便劝戒皇帝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该出来看看人民的苦难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
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希望遇到"太平盛世",希望遇到开明的好皇帝,于是就产生了"望君归"、"望君出"的民间故事 。它表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他们用自己双手建筑起来的美丽华表的深厚感情 。同时,也流露出人民朴素的愿望和对统治者奢靡生活的不满情绪 。
天安门前金水桥畔两根对称的华表,原来并不在现今的位置 。在共和国诞生后的前几年里,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节时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机会等群众活动 。为方便游行队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华表和石狮向北挪移了6米 。搬动两万多公斤的华表,说起来也不怎么费力,但考虑到华表柱身上的精雕细刻不至于受到丝毫损坏,最后决定用衫蒿杆、麻绳和吊链等传统的起重方法,把华表移到了现今这个地方 。整个挪移工作分为瓦工、扎架、石工、搬运四部分,各环节相互配合,组织工作非常严密 。在华表迁移中,一位祖上五辈都为宫廷建筑搭架子,15岁入清内务府营造司房库,年已64岁的老搭材匠徐荣起了技术上的指导作用 。
从华表等精美的古建筑中,足见汉族民族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智慧 。
燕园文物之华表
在办公楼前开阔的草坪上,矗立着一对高大峻拔、雕刻精美的华表 。它们历经百年沧桑,给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校园增添了几分典雅与庄重 在谈到这对华表之前,有必要简略回顾一番华表在我国演变的历史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华表起源甚早 。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讲究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 。《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最初这种"谤木"多竖立在交通要道,供人们写谏,评论时政,同时也能起到路标作用
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 。因为这种标志远看好似花朵,故称"华表"(古时,"花"同"华") 。汉代还讲究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可使送信人不致迷失方向 。《说文·木部》:"桓,亭邮表也 。"古人徐锴又作了进一步说明:"亭邮立木为表……表双立为桓 。"因此,华表亦称为"桓表" 。
后来,华表逐渐发展成为装饰建筑品,多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前做为标志 。立在陵墓前的叫"墓表",多数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等纹饰,顶端是云板或蹲兽,表上的蹲兽叫"望天犼" 。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生动各异 。唐诗人杜甫有诗曰:"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的石造联拱桥,即著名的卢沟桥,其两头也有华表四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为石桥增添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 。明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即今天安门)时也建有两对华表 。
华表顶上的异兽,是古时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其特性善吼叫,名曰"吼"(亦作"犼") 。放在皇宫门里的华表,犼冲着北方,名叫"望君出",每当民间发生灾害时,望君出就呼唤君王出宫;宫门外的华表上,犼冲着南方,叫"望君归",君王如果在宫外玩的太久,望君归就会提醒说:回来吧,君王 。
关于华表,流沙河先生也曾撰文《华表用来报时》,文中这样说道:
"今人衣裘,毛向里面 。古人衣裘,毛向外面 。所以表字篆文是由衣毛二字组成,意谓裘衣以毛为表 。从此引申出了外表、仪表、表面、表现等义 。古代官方广设木柱,张贴布告,并让民间在柱上写批评意见,用来表示政务公开,故名华表 。暴秦极端独裁,取消华表 。秦亡汉兴,重设华表 。古代民主精神,微弱一线,赖以传承华表柱顶,两木水平正交,各指东西南北,故又名交午木 。十字形正交,古谓之交午 。在太阳下,观察华表投影,若指向正北了,便是地方时的白昼十二点了 。可见华表又有报时功能 。今之计时器,名之曰表者,由华表来也 。
古代天文学家立竿测影,凭竿影的长短推定夏至冬至,然后算出历法,敬授民时 。那一根竿名之曰表,这就是华表的胚胎 。后有圭表之设 。只须在斜置的圭版上插一木签,视其投影所指,便能读出时间,这就是日晷了 。
这么看来,华表的用途和内涵还是相当丰富的,它既体现着民主精神,又在一定意义上是权力的象征,还有计时、装饰之用,真可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
燕园里的这对华表由汉白玉雕成,通高约8米,下方的八方形、须弥座高为1.24米 。华表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态各异的蟠龙,是凝结了中国雕刻艺术、极具美学价值的精品 。
这两座华表来自何处呢?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段典故 。原来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 。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 。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
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 。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 。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 。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 。原来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3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 。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
【华表怎么画-天安门前的两根大柱子有什么用】 1952年,北大离开了沙滩的民主广场,来到了华表的跟前,而北大关注社会的天性也同华表一般亘古不 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