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什么?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但特别是中国的问题 。
诗歌意境问题在中国诗歌史上争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定论 。然而,无论文学批评家对意境的概念有多少争论,都改变不了意境是中国诗歌的核心这一事实 。
通俗地说,意境就是一座立交桥,把诗歌本身的艺术世界和意象联系起来,和诗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联系起来 。更重要的是,意境连接着读者的心理接受度 。读者在诗歌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共鸣,来自于诗歌的意境 。
在说意境之前,必须先说诗歌中的意象 。因为意境是诗歌中不同意象构成的艺术世界 。
意象是诗歌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诗歌本质上属于情感的艺术,也是感性的艺术 。我们在阅读论文和科学说明文的时候,往往是用一种理性的思维眼光去看,因为里面的情感很少,而读诗歌则完全不同,我们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情感 。
诗中有委婉的爱,有不眠之夜,有对故乡的爱,有对家国的思念,有悲秋,有悲春,有对往事的怀念等 。人类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 。古人认为有喜怒哀乐等世俗欲望 。但是这些感觉在诉诸语言之前是模糊的,不可言说的 。有了文字,我们的感情才能用文字和诗歌表达出来 。这种情感叫做意义 。但是古代哲学家认为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义 。
易经说:“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之意不可见?’“孔子已经认识到,单纯的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人的感情 。要表达人的感情,就要靠形象 。这种在诗歌中沾染了自我情感的风景,就是意象 。
图像不是照片,也不一定是现实中存在的东西 。可以是自然界真实的场景,也可以是诗人内心虚构的东西 。比如王维的名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其中大漠、孤烟、长河、夕阳都是意象 。这是真实自然中的真实形象 。还有的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想象意象,古人称之为意象外的意象 。
著名诗歌理论家斯空说,戴荣洲说,“诗人的风景,如蓝田的暖日,细玉的烟,可期而不放眼前 。”像外之像,景外之景,谈何容易?“这些是诗人想象的世界 。如果诗歌只是自然生活的真实反映,那么诗歌就会平淡无奇,必然走向无景可写的死胡同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正是由于意象之外的意象的出现,诗歌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所以无论是现实意象还是虚构意象,都有诗人的情感观察 。运用晚唐悲情诗人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 。李商隐喜欢写夕阳 。在一般人眼里,夕阳很美,晚霞很灿烂 。但在李商隐的作品里,夕阳有一种时代终结的味道,有一种人生的孤独 。比如他的“夕阳无限好,被即将到来的夜埋没了”“回头再问残照,残照更空空”等等 。
就像李商隐笔下的夕阳,带着一种悲凉的象征,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具有很强的泛化和暗示性,也就是说,有些意象经过发展后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这在西方诗论中被称为“典” 。比如小草有留恨的味道,李渔的“留恨如情,更远更活” 。例如,柳树意味着告别 。《诗经》中“我曾去,杨柳依依,今想,雨雪霏霏”,后来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比如柳永的《今夜酒醒何处,杨柳岸,清风残月》 。
意境比意象复杂得多,从来没有一个非常权威且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如果从这个词的两个字来看,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世界,类似于上面说的形象,是相对于作者的情感而言的客观世界 。也就是说,意境是由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意象世界构成的,从而形成了与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的艺术精神世界 。
意境一词源于王昌龄 。王昌龄说:“诗有三种境界:一是形而下的境界 。如果你想做一首山水诗,你会发现张权石云峰的风景很美很美 。神在心中,你在场景中,你看到心中的场景,你就在你的手掌中,然后你才能想清楚这个场景,所以你要看起来像 。两种情况 。烦恼和怨恨,都在身上,然后用思维,赢得了它的好感 。三意境 。张之意即其所思,其心即其所思,故真也 。”\"
从王昌龄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是高于诗歌中的物象和情景的 。物是诗中的景,情是诗中的情 。场景自然交融,意境就形成了 。这就是刘禹锡所说的“生于象外” 。
既然意境是情与象相互交融的产物,那么中国诗歌的造园艺术实际上就是如何使情与象相互交融的艺术 。换句话说,能成功处理场景关系的诗才是好诗,诗中能引起我们共鸣的艺术世界就是意境 。否则,诗人虽然写了一首诗,但没有意境就不是好诗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用的意境创造方式是情景交融 。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我的床脚边有如此明亮的光线,难道已经有霜了吗?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又沉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 。看到天上的明月引发了李白的思绪,以至于天上的明月和他的思乡之情构成了诗歌中的意境 。
另一个例子是杜甫的《登高》:大风从广阔的天空猿呜咽,鸟类飞回家的清澈的湖和白色的沙滩 。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 。悲凉秋景里的李,常年游子,在疾病缠身的今天独自生活在高台上 。历尽艰辛,苦尽仇恨,白发满发,酒杯杯残损悬 。
这是一部被誉为古今七言诗第一的作品 。一生悲苦的杜甫,面对萧瑟的秋色和落叶满江的景色,不禁心酸,从而表达“我已远道而来三千里 。带着秋天的悲伤,带着我百年的悲哀,我独自爬上这个高度 。厄运在我的鬓角上结了一层苦霜,心痛和疲倦是我酒中的一层厚厚的灰尘” 。诗歌给我们一种压抑、苍凉、悲凉的感觉,这是杜甫和读者共同营造的意境 。
既然有触景生情,就有移情造景的艺术 。诗人在写诗之前,内心充满了某种情感 。这种情绪必须找到一个出口,这样他才能转移到某种风景上去 。这种沾染了诗人情感的景物是一种意象,许多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意境 。
比如杜甫的《春望》:国虽四分五裂,山川长存,草木皆春 。伤心之态,不禁泪流满面,鸟语惊人,离愁恨 。战争持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十万黄金 。惆怅缠绕,挠头思索,越挠白发,几乎插不上一根发簪 。
“花瓣如泪流过的地方,孤独的鸟儿唱出了它们的悲伤”是一种典型的移情于风景的艺术 。本来花鸟是没有感情的,但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恐慌和迷茫转移到了花鸟身上 。他似乎看到了花儿在哭泣,鸟儿在悲伤 。
更高级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情感和视觉完美融合 。
例如王维的《朱莉亭》:我独自倚在密竹中,弹着琵琶哼着歌,声音太轻,除了我的同伴明月,谁也听不见 。
【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意象与意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意境的两个定义,基本概括了中国诗歌的意境 。他说意境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自我的境界”是情绪的强烈宣泄和暴露,“自我缺席的境界”是情绪的深刻和微妙的隐蔽 。这基本上就是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