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活皮影”之曲沃碗碗腔

【山西“活皮影”之曲沃碗碗腔】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的一种戏曲剧种 , 因为乐器中有小铜婉 , 配以乐器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名的 。曲沃碗碗腔源于两千年前的古长安 。那么 , 大家对于山西的了解大多都是在影视剧里面 , 可是对于曲沃碗碗腔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曲沃碗碗腔的发展过程
曲沃碗碗腔的音乐细腻、幽雅 , 之所以俗称“碗儿腔” , 是因为在演唱时伴有铜碗击乐;而又叫“湾儿腔”是因为产生于黄河湾处;亦因起源于皮影戏 , 所以也称“皮影腔” 。老艺人认为 , 曲沃碗碗腔是由陕西经商的商人引入 , 当地人喜欢并效仿 , 遂得以流传 。刚开始的时候仅在乡村的土台、门庭、街口临时搭台演出 , 因其形式活泼 , 曲调动听 , 班社小 , 要价低而很受欢迎 。民国初年 , 曲沃碗碗腔进入兴盛期 , 出现很多班社 , 主要有“陈小班”“大富班”“保子班”等 , 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 。民国初年 , 曲沃碗碗腔皮影班社发展到三十余个 , 剧目达到八十余个 。后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 皮影戏班也难逃厄运 , 纷纷解体 , 几乎陷入消亡的边缘 。
曲沃碗碗腔的艺术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 ,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 四散的皮影戏老艺人重操旧业 , 搭班结社 , 恢复了以茹自茂、安六、王柱子为代表的15个皮影戏班社 , 使这一剧种得到振兴 。此时 , 曲沃碗碗腔在强化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又吸收曲沃秧歌、蒲州梆子、眉户的腔调、曲牌 , 发展成为具有当地特点的碗碗腔剧种 。20世纪50年代初 , 曲沃碗碗腔有了女演员 , 打破了过去只有一个男演员“保本”(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的单调演唱 , 丰富了演唱色彩 , 使唱腔更加悦耳动听 。1960年8月成立曲沃县碗碗腔剧团 , 从此 , 小戏走上了大舞台 , 皮影也开始由真人扮演 。
登台后的碗碗腔吸收了众多剧种的服饰、脸谱、舞台美术及表演程式 , 表演形态上更多追求的是皮影戏的拙中之美 , 既夸张又浪漫 , 仍然保持着皮影戏的一些动作 , 如旦角在抒发欢快、轻佻或愤怒的情感时 , 一手指前 , 一手指后 , 身体小幅度前仰后颠;生角走台步时 , 两臂微屈 , 宽袖前后摆动 , 侧身缓缓而行 , 温文尔雅 , 舒展洒脱;武打更保留了皮影遗风 , 被称为“活皮影” 。
曲沃碗碗腔剧目
曲沃碗碗腔剧目以“三小戏”为主 , 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戏占有较大比重 。如《五花马》、《困铜台》、《清白居》、《昭君和番》等 , 另外也有表现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的《大西汉》、《花柳林》、《六月雪》、《双报恩》、《红灯记》、《白玉钿》和令人捧腹的小喜剧《三忘卖布》、《老少迷》等 , 加上现代戏共有100多个剧目 。
据资料记载 , 曲沃碗碗腔最盛时期曾经一年演出320场 , 20世纪80年代中期 , 戏曲普遍不景气 , 曲沃碗碗腔也迅速衰落 ,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跌到低谷 , 演出少、发不了工资 , 演员纷纷改行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情况好转 , 现在 , 曲沃碗碗腔演出以承担政府的活动为主 。2006年5月 , 曲沃碗碗腔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