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风采的成都地方特色方言

方言,就是所谓的地方话 。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一共有80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地方方言 。可以看出来我国是一个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 。因为地区方言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互相听不懂是很正常的 。下面小编所要说的就是成都文化里面的成都方言,一起了解一下吧 。
成都话属于西南官话话,作为四川方言的标准音而存在,但事实上并非成都市全境都使用,成都市主城以外(绕城高速以外西南)实际上是西南官话-赤灌话的使用区,而成都市近郊的广汉、简阳等地所使用的方言则与成都话无异,成都话因其软糯,有“西南话之吴侬软语”之称 。
语音特征
成都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拥有北方方言的一些共同特征:
1、古全浊声母清化 。“从”和“虫”,“知”和“资”,“诗”和“私”,每对字的声母发音在成都方言中没有区别 。
2、平分阴阳,有阴平和阳平,比如“衣”、“一”的读音便不同 。辅音韵尾少,入声消失,没有b,d,g和m 。只有n,ng两个鼻辅音韵尾 。
3、没有zh,ch,sh,r等翘舌音声母 。比如,“字”和“制”同音 。
4、增加了舌面鼻音nj、舌根鼻音ng;n音归并入l,比如“挪”和“落”在成都方言中读音一样 。特别注意,nji和ni是不同的,形象地讲,nji是标准普语中的“你”,而ni则是许多台湾流行歌中“你”的实际发音,二者是不同的,请仔细体会!
【各具风采的成都地方特色方言】5、不能区分en和eng,in和ing 。唇音(bpmf)后的eng改读ong 。hu转为fu,如“呼”念作“肤”同音 。
6、无合口呼韵母uo,增加了齐齿呼复韵母iai、合呼复韵母ue、撮口呼复韵母io 。保留了ng声母,通常跟零声母或声母y对应,比如“硬”读做ngen,“我”读作nuo 。
7、因清朝八旗子弟曾驻扎成都,成都方言受北京方言影响很大,儿化音节的词数量不少,但语音类型不多,总共只有四类,er(凉粉儿)、ur(饭碗儿)、ir(抽签儿)、ur(公园儿) 。
8、有韵母ae 。比如“安”、“谈”(这本来只是“女音”,但21世纪年轻一辈男生也多有趋同) 。
语法特点
构词法方面,跟普通话对比,成都方言构词法上显着的不同是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即,名词能够重叠,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
句法方面,成都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显着的不同是在补语的构成上 。
和中国其他方言一样,成都方言早先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1980年代之后,随着成都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都和外界的交流急剧增多 。受普通话的影响,成都方言相对稳定的状态被打破,语音开始经历一个明显变化的时期—向普通话的语音靠拢 。另外,如果一个字在音系上显得孤立,则这个字更容易被北京方言同化,而如果一个字在音系上有一个强大的“系列”,则不容易向北京方言靠拢 。究其原因,是因为後者更容易被人们发现其在四川方言中的规律,故更容易跟普通话保持区别 。
成都方言中发生音变的字,有的已成定局,如“籍”、“积”、“及”等(原读jie,变读ji) 。有的发生分裂,如很多年轻人会说解gai手,但是会说解jiě放 。还有的发生“标准四川音回归”,即已经变读的字再次回到原先的四川方言标准音,如光荣rong变回到光荣yun 。
词汇的特点
安逸: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 。如《庄子 。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 。“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
坝坝:意为“平地、平原” 。“坝,蜀人谓平川为坝 。”今四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
洗澡泡菜:将新鲜蔬菜洗净后切成片或块泡制半天或一天后食用,这种菜就称为“洗澡泡菜” 。因和一般泡菜相比,浸渍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 。又称“跳水泡菜” 。
藏猫儿:即捉迷藏,又称“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 。另有“救救猫儿、电棒猫儿、沾沾草猫儿”等多种玩法 。
打牙祭: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 。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 。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 。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 。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
打摔手:“摔手”本指“定额以外备替换的轿夫” 。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中:“明天一早,给我喊一乘轿子,多喊两个摔手 。”后繁衍出“打摔(甩)手”一词,意为“空着手” 。
装舅子: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 。此词后指讥讽某人穿戴讲究、整洁 。
撇脱:即洒脱,干净利落 。已见于宋代 。“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
吃九斗碗:“九碗(儿)”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 。“斗”一词在成都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将赴宴称为“吃九碗(儿)”或“吃九斗碗(儿)” 。“破费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斗碗,结下终身怨” 。成都地区流行的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斗碗(儿)”,是因为民间视“九”为吉数 。
打金章:每年在花会期间,多在青羊宫举行武术擂台赛,参与者多为武林好手,按奖章质量分三个级别,即蓝章、银章、金章 。后比喻显示出惊慌的样子(“金”谐“惊”) 。
鲊起: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 。过去属于袍哥话 。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 。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
吃赏午:今四川人仍将“吃午饭”称为“吃赏午”,这和一个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川西坝子的农民们边插秧子边唱山歌,知府不让大家唱,农民戏曰:“吼山歌会把田头的杂草吼掉 。”知府说,如果真能吼掉杂草,则赏大家一顿午饭 。后来果然田里的杂草就没有了 。
知府又提出农民说过唱山歌秧子要长高,想借此赖掉这顿午饭 。当晚,农民把田里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来,秧子果然长高一截 。于是,知府只好认输,给插秧的农民每人赏了一顿饭,从此人们便把吃中午饭叫做“吃赏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