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澄濂三法治帕金方三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人参18g,地黄24g,当归30g,川芎12g,苓18g,柏子仁20g,酸枣仁18g,琥珀12g,石菖蒲30g.远志12g,麝香(或以苏合香代)3g
【作用与功效】养心宁神,补益气血.
【适应证】帕金森综合征属心神虚弱,意识迟钝证者.
【潘氏临证心得】心神虚弱,意识迟钝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时悲伤欲哭,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肢体颤震强直,动作缓慢,甚或大、小便不能控制,舌苔中后黄浊、边尖质红,脉象弦数.本证多见于病史较长,年龄较高的患者.
《内经》曰:"心主神.心,神之舍也神不足则悲."故
心神虚弱之证,多伴现意识迟钝或悲恐无常.对其治疗以养心宁神为前提,补益气血为基础.方选《准绳》补心丸加减.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方剂.
病例:唐某,男,68岁,医务人员患震颤麻痹已4年
余,向以西药治疗.近半年多来,精神抑郁,意识迟钝,语謇,答非所问,有时悲伤欲哭,然眠食尚正常,舌苔中部黄腻、边尖质红,脉象弦细.证属心营虚损,内风煽动.治宜益气补血,安神宁心.药用人参、地黄、百合、当归、川芎、小麦、龙骨、牡蛎、龟甲、石菖蒲、远志、陈皮、炙甘草等随证增减.服药达5个多月,悲伤情绪见有好转,震颤仍未减轻.此外,尚有严某,王某等均年逾八旬,患震颤麻痹病多年,嗣后发现意识迟钝,生活难以自理.故认为震颤麻痹和老年性痴呆有一定内在的联系,且均与神经中枢的营养缺陷以致变性有关.
【解读赏析】综观上述的辨证治疗和一些医案举例的提示,以中医中药治疗震颤麻痹不是完全无效,对减轻症状有一些效果,但未达到理想的目的也是事实.为此,必须筛选有效方剂,进行剂型改进,便利服用.还要采用中西医、针灸或体育锻炼的综合治疗,可能对提高疗效有所裨益.
帕金森综合征确很难治.本病又称震颤麻痹,以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西药及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易巩固,且常因不良反应而被迫中止治疗.近年来,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已取得较好疗效,且无不良反应,病例报道已由个案向大宗病例的临床小结资料转化在理论认识上逐渐深化,并开展了实验研究.
关于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描述.《内经》称震颤为"掉"和"振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震颤的样子.强直在《内经》中归属"痉"的范畴,有因风或因湿的区别,《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而随意运动障碍被称为拘挛.《灵枢经脉篇》曰:
"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
《灵枢邪客篇》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后世医家在《内经》
的基础上,对本病的认识也日趋深刻,六朝《华氏中藏经》
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以及唐代《千金要方》均对筋脉拘急、行动迟缓和步态障碍的临床症状及病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均与现代帕金森综合征相似.
着名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一例震颤麻痹患者,从病情变化和治疗经过具有典型的特征.明朝孙一奎《赤水玄珠》首次把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统一命名为颤振症,强调颤振不能随意控制,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潘澄濂三法治帕金方三的配方组成】综观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结合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认为本病是风邪作祟形成,"风气内动"是病机关键."中年后乃有之,老年尤多"是潜在的病因.肾虚是本病的基础,而发病部位在脑.肾藏精,主骨生髓通脑,肾精亏虚髓少,脾虚不能荣脑,脑髓失养而致变性,筋脉失濡而致颤动,肌肉挛急而致强直,遂成病矣.认为本病"病机复杂,本虚标实,本虚为发病基础,病为难治,死血顽疾,实邪难去,标实为发病依据;虚风触动,挟瘀挟痰,内风为发病动因",提出"平肝息风,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缓和其功"的治疗原则.有人认为"主因肝肾亏虚,标在内风痰瘀",提出"治重权衡标本,方药灵活变通".随着病因病机认识上的深化和临床上治疗本病的进展,大体可将本病的治疗归纳为息风止痉、化痰通络、活血化瘀、平肝潜阳、养血柔肝、补肾温阳诸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