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仁化脓性胆管炎方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茵陈60g,苍术、白术、厚朴、青皮、陈皮、猪苓、茯苓各12g,栀子、黄柏、滑石(后下)生大黄(后下)、白芷各9g
【作用与功效】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排脓消肿.
【适应证】化脓性胆管炎.
【李氏临证心得】曾治鲍某,男,51岁,工人.1979年
4月3日初诊:患者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5年.1978年5月突然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寒战、高热(体温39.2℃)、恶心、呕吐、全身黄疸(黄疸指数120U),某医院拟诊为"阻塞性黄疸,急性结石性总胆管炎".急诊入院,行胆囊切除术及总胆管探查,术中在总胆管取出黄豆样大小结石3枚.但1978年11月又急性发作,保守治疗无效,遂来就诊患者身目黄如橘色,发热口渴,上腹疼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脓液臭秽,脉象洪大.舌质红,黄腻.诊断:
黄疸(湿热交阻、热蕴化脓型).治法: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排脓消肿.处方如上.
服5剂后,大便通,小便利,遂去大黄.继服5剂,脉
象乃平,舌苔稍化,黄疸渐退,食欲始增.上方加生黄芪20g,服20剂,以托毒排脓,服后"T"形管引流胆汁质清,无脓性液体.又服10剂后,拔除"T"形管,黄疸消退,诸症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现已恢复工作.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代为暂拟.中医学虽无化脓性胆管炎病名,但从症状看,可属"黄疸""胆胀""痈证"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黄疸,久逆之所生也."《灵,"
【李济仁化脓性胆管炎方的配方组成】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胆为中精之府,储输胆汁,其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逆之则肝胆气滞,胸胁胀痛,湿热壅阻;胆汁排泄不畅,不通则痛,湿热熏蒸,胆汁溢于肌肤,发为阳黄;病程日久则气血阻滞,湿热不散则化为脓,胆汁凝结则为砂石.
本病是外科急腹症中病死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但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等病变有时亦可继发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胆汁郁积,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经肝胰壶腹或经胆肠吻合口的通道逆行进入胆道.细菌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通道进入胆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多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可超过120次/分,脉搏微弱,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如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肝,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和右移,并可出现毒性颗粒.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值升高,并常有GPT和r-GT值增高等肝损害表现.血培养常有细菌生长.根据临床表现中有典型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因症状不典型,如无腹痛和黄疸等,有时会延误诊断.此时,可借助于某些检查方法,如B超等,常可显示肝内或肝外胆管扩张、肝内多发性小脓肿,以及胆管内结石影,从而推断胆管内有梗阻性病变的存在,再结合临床表现来作出诊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