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何大洋的流通时间比较久?

其实 , 在1935年法币发行之前 , 各地方军阀及全国性银行发行的钞票 , 都基本上是有准备金的 。

地方货币基本都是以银元为标价 , 比如一元中国银行钞票 , 就是兑换一银元 , 地方军阀的省元这些 , 也基本对应硬通货 。

实际上 , 银元自19世纪下半页开始 , 中国人就普遍接受 , 方便 , 好兑换 , 不似散银还需要折算兑换 , 所以清政权也发行银元 , 以避免货币完全被外国银元占领 。

而银元流通日久 , 百姓就更信任 。而自法币发行之后 , 法币价格伴随抗战与内战大肆被超发 , 百姓也就愈发不信任纸币 。

其他网友观点

硬通货 , 信誉好 。人们不相信纸币 , 银票又不方便 , 碎银子小店又不收 , 背铜钱又太重 。

其他网友观点

大家都知道 , 现在我们买东西是用人民币 , 古代的时候是用金子、银子 , 在民国的时候是用的是银元 , 在民间的通俗的叫法就是“大洋” 。银元起源于15世纪 , 最开始铸于欧洲 , 大约是在明朝的时候流入中国 。清朝的时候 , 清政府引进了外国的铸币机器 , 仿造了西方银币的样式打造 , 才正式开启了银元流通的历史 。

民国的时候 , 银元的种类有很多 , 比如“袁大头” , 印着袁世凯的头像;“孙大头” , 印着的是孙中山的头像;清末“龙洋” , 印着的是“光绪元宝”四个字;墨西哥“鹰洋” , 印着两样动物 , 老鹰和蛇;英国“站洋” , 印着不列颠女神 , 此外还有两广地区和四川铸造的“毫洋”跟“厂洋” 。

这些大洋的造型虽然不一样 , 但是重量差不多都在七钱二分左右 , 含银两在六钱五分左右 , 购买力也差不多 。在同时同地 , 拿一块“袁大头”和其他的一种银元买到的东西的数量都差不多 。

那么 ,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买多少东西呢?

1912年的北京 , 一块大洋能买60斤普通大米 , 也可以供6个人去东来顺吃一顿羊肉火锅 。

1914年的上海 , 一块大洋能买44斤大米 , 也可以供5个人去中档的西餐厅吃一顿西餐 。

1931年春天的广州近郊 , 一块大洋能买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 。

在二三十年代 , 上海的工商业较为发达 。在上海的一名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工资大约是在二十个银元左右 , 这个收入是十分可观的 , 护士的一个月工资可以达到了五十个银元 , 可以说日子过得是相当的滋润了 , 医生、采访人员、作家、律师、大学教授 , 个人月收入一二百元 , 达到了小康水平 。著名的作家鲁迅还有胡适等文学大佬的收入就自不必说 , 他们平均每个月的稿费就有上千元 。

上世纪二十年代 , 北京一家四口的工人家庭 , 每年的伙食费大概是13大洋左右 。在当时 , 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月收入在10个大洋左右 , 那就算是贫困家庭了 。二三十年代 , 一银元仍可买16斤大米 , 四五斤猪肉 , 6尺棉布 , 120个鸡蛋 。

在广州 , 如果有朋友来要请客吃饭 , 一桌酒席大概需要10-20大洋左右 , 如果只是喝茶的话 , 那就比较便宜了 , 档次低一点的一盅茶0.05大洋左右 , 档次好一点的 , 一盅茶0.2大洋 , 情侣之间看场电影只需要花费0.5大洋左右 。

【民国时期,为何大洋的流通时间比较久?】一块大洋 , 要是放在农村里 , 就比在城市里面更值钱了 。在城市里 , 一担米可能要两到三块大洋 , 而在农村里面 , 一块大洋就可以买到了 , 而且五块大洋就能都买到一头大水牛 , 所以还是很值钱的 。


民国时期,为何大洋的流通时间比较久?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为何大洋的流通时间比较久?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为何大洋的流通时间比较久?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