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盛世普通百姓能吃上肉吗?
凭空说,没有说服力 。我们看看文献:
文章插图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
这是《孟子》里的话,讲述的是理想状态下的百姓生活 。家里养着鸡、猪、狗,还要不出意外,七十岁的老年人就可以吃肉了——普通年轻人能吃得上吗?
文章插图
当初,孟子是战国时候的人 。当时生产力低下,后来怎么样呢?
赵树理的小说《传家宝》,写提1949年的事,其中有位当干部的女婿,这样劝自己的岳母:“老人家!如今世道变了,变得不用吃糠了!……将来用机器种起地来,打下的粮食能抵住如今两三倍,不说一月吃一斤油,一天还得吃顿肉哩!”
文章插图
【古代盛世普通百姓能吃上肉吗?】赵树理写的是山西农村的故事 。农村人的生活,大多数是很清苦的 。这位岳母回忆自己的一生:“我一年也吃不了一斤油”,“我一辈子吃糠咽菜也活了这么大!”
而她的儿媳这样说:“我不过年轻点吧,还不是吃糠长大的?这几年也不光咱吃得好一点,你到村里打听一下,不论哪家一年还不各层一二十斤油?”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里还写着,大年初二,婆媳俩准备招待回娘家的女儿(大姑子),只洗了一棵大白菜,准备了一些葱之类 。
这是他们的普通生活,已经是“这几年不光咱吃得好一点”了,但过年仍旧没吃上肉 。
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就是“不说一月吃一斤油,一天还得吃顿肉哩” 。
其他网友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吃肉是当权者的专利,与普通老百姓是完全无缘的 。
在《曹刿论战》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又何必参与呢?
在这里肉食者成为当权者的代名词 。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简单,在古代,肉食用的牲畜的培养是要消耗掉大量粮食的,按猪为例,猪的肉料比大概为1:2.5,也就是说每出产一斤的猪肉,最少要吃掉2.5斤的粮食,这还是在现代科学化养殖,打了各种防疫针,驱虫药,有药物辅佐的情况下,所完成的指标 。
而在古代,既没有药物也没有很科学的管理生产方法,肉料比实际上是很低的,大概是在1:4甚至是1:5左右,也就是说每生产一斤猪肉,大概要消耗掉4斤左右的粮食 。
而古代的粮食产量极低,战国和秦汉时期,粮食亩产也就是200多斤不到300斤,唐朝和宋朝时期超过了300斤,但是不到400斤,而人自身还要有消耗,在保障人自身信号的情况下,再拿出余粮去喂猪喂羊,甚至喂牛是很不现实的,即便有也只是很少数,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吃肉的 。
这种情况在清朝晚期之前大致都是如此 。
真正偶尔可以吃得到的肉类,就是那种体型比较小,粮食消耗不大的,比方说鸡鸭鹅之类的 。
不过在农村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杀鸡的,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面喂养鸡大多也是喂了吃几个鸡蛋而已 。鸡肉只有在婚丧嫁娶或者节日的时候才吃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如果要回答“古代盛世普通百姓能吃上肉吗”?首先要界定一下,什么叫古代盛世 。
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古代的“盛世”,大概就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这几个时代 。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的话,那么就只有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这两个时期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就都不算了 。
其次是“普通百姓”,需要普通到什么程度,是全体老百姓一个不落,还是90%以上,还是人均收入中等水平以上的家庭,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家庭能吃上就算数?这些都不太容易界定 。如果按照所有老百姓都能吃上,甚至90%以上的家庭来算,现在也达不到 。
再次是,什么叫能吃上肉?一日三餐顿顿有肉呢,还是想吃就能吃得起,还是一年或者一个月都吃一次就算吃上肉了,还是随时想吃就能吃,但不一定餐餐有肉,还是偶尔吃一次也算?这也比较麻烦 。如果按照餐餐有肉,现在其实农村大多数家庭也达不到 。
就古代来说,宋朝以前,牛算生产资料,是不能随便宰杀的,一直到宋朝,才允许民间随便宰杀 。所以,在宋朝以前,吃肉其实主要就是羊肉,猪肉也同样不太多 。因为猪是杂食动物,是需要用饲料喂养,才能长大 。粮食产量不足,人都吃不饱,就不可能养猪了 。
所以宋朝之前,绝大多数人吃肉,其实主要就是吃羊肉,牛肉和猪肉都不会太多 。宋朝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但也还没有达到出现大量剩余的情况,能够用于养猪的也仍然不多,所以肉始终是比较贵的,一般的老百姓都不可能大鱼大肉,能吃饱饭就算是不错了 。
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情况来说,因为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从建国初的四亿多,一路膨胀到了今天的14亿,粮食产量虽然一直在稳定提高,但在1980年之前,粮食供应也始终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连细粮都不是人人都能吃上 。
我出生在甘肃庆阳的农村,出生的时候,全家还是以吃粗粮为主 。中国的粮食问题真正解决,一靠化肥,二靠种子改良,而这是2000年以后才出现的情况 。比如我老家种小麦,我小时候,也就是八九十年代,亩产正常三四百斤,现在普遍翻番,亩产六百到八百斤 。
因为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了,而人口在十三亿以后,由于严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再像之前一样翻番的增长,所以相对而言,粮食开始出现盈余,这些年来农村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养牛、养羊、养猪,这都是需要占用粮食和耕地的,才能做到 。所以,现在相对而言,肉类供应比较丰富 。
即便如此,现在国内城市能吃上肉,相当重要的原因也是进口,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国家的牛羊肉,现在城市超市里非常常见 。也就是说,把占用的耕地转移到国外去了,国内的肉类价格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老百姓也能吃得起 。
但就算是这样,现在农村其实也不是天天都能吃肉,虽然因为经济水平提高,吃肉并不是太难的事,但在农村,大多数人也不会天天吃肉,差不多平均一星期能吃上一次,也算是不错了 。
古代社会的另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的时代,都没有解决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问题,普通的小农家庭生活就更加困难了,并不容易吃上肉,甚至连温饱都始终没有解决 。这也就是所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所以,对古代的许多浪漫想象其实都是不切实际的,在古代农业社会条件下,并不是每个卖炊饼的武大郎都能娶上潘金莲这样的网红媳妇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穿越文主角一样,一穿越就能自动的各种开挂,马上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 。能活下来,就已经是许多人拼尽全力才能做到的事了 。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的“江淮省”,为什么被撤销了?
- 如何评定一个古代王朝是否是大一统王朝?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 现在普通人吃的比古代皇帝还好吗?
- 古代为什么“同姓不婚”?
- 在古代,想吃肉有多难?
- 防爆轮胎和普通轮胎的区别
- 古代太监大多不识字,为何念起圣旨却那么顺溜?
- 为什么中国古代故事多是贵女嫁寒门,而国外会有灰姑娘嫁王子?
- 古代的通房丫鬟,是不是属于丫鬟中命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