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我们现在生活的空间,可以说离开了钱,生存都成了一个问题 。钱的意义何在?钱其实就是生存所必须的资源 。

脱离了自给自足的城市,对于货币的依赖程度就要大于农村或者庄园 。可以说越是自给自足,对货币的依赖程度越低 。中国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处于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货币的价值在于交换,如果没有了交换,货币也就失去了价值 。自给自足就可以不需要通过货币进行交换就能获得生活资源,所以对钱的依赖性就大大降低了!

粮食则不然,无论是靠货币去换取,还是靠实物交换,粮食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源 。尤其是我们这个以农耕为主体的社会形态 。

粮食的产量,是由人口、品种还有种植技术决定的 。由于当时的粮食作物和种植技术这两项因素决定,所以人口这个因素就变得特别重要了!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大量的农业人口来保证粮食的产量 。

这就是说商人必须有,但是不必太多,够用就行;而耕种者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人口 。如何保证这个比例,重农抑商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采用了奖励耕战 。秦国奖励耕战的成功,更是大大刺激了后世对于农业的重视 。

由于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应付这种战乱局面的最佳方法还是要扶持农民 。鼓励农民耕种,就可以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平时可以耕种,战时可以补充兵源 。

商人们则不然,商人们没有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拥有很大的流动性 。对于这种可以任意流动的人口,给国家的人口管理必然带来一定的困难 。当有战争的时候,商人们要么发战争财,要么早就躲得远远的 。既不能提供硬性的生活资源粮食,又不能作为兵源去补充兵力 。

从这点来说,对于统治者来说,还是农民的价值大于商人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所以中国历代重农抑商,就是要维持这种人口比例 。当然商人们也不甘示弱,商人们便与官僚地主勾结起来,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这也是中国历史周而往复的一个原因 。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 。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其他网友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围绕着“重商”、“重农”展开过一场大辩论 。重商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重农政策的代表人物是秦国的商鞅 。

齐国通过管仲变法,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之霸主;秦国则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始皇灭掉六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

重农与重商,谁更具有说服力,结果一目了然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除了极少数王朝没有打击工商业者之外,几乎所有的王朝都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

难道说,秦国的“重农抑商”的胜利,真的就这么具有说服力?其实并非如此 。商鞅在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时,成说过这么一句话:

“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

什么意思呢?如果经商没有过高的利润,那么商人就会放弃经商;商人放弃经商,就只能去种地 。

人们到底是去种地、还是去经商,完全是一种逐利行为 。

在商鞅的眼里,不论是重农还是重商,终究是要图一个“利”字 。商人无利,自然就会跑到地里去当农民;管仲那边,也提出了“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的主张,也就是怎么获利怎么来 。

先秦时期,经济领域最厉害的两个大佬,虽然以完全相反的方法去治国,却达到了相同的目的——富国强兵 。

既然重商与重农都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什么2000多年来,统治者不约而同地选择重农抑商,而不是商农并重呢?

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都是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先进的生产工具,无疑是铁和青铜为材料制成的耕犁和锄头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人们,为了喝一碗香喷喷的小米粥,可能要在森林里冒着生命危险去和老虎搏斗 。侥幸逃过老虎的猎杀、捉到一只鹿子,才能去和“农民”置换一碗米,从而喝上小米粥 。

以鹿子置换米,就是最原始的经商方式 。

在原始社会,没有任何一个原始人,会蠢到用一根鹿角去和别人置换米——尽管在今人看来鹿角是很珍贵的东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鹿角就是一堆烂骨头 。(仅举例)

看来,古人经商“以物易物”,并非拿什么东西都能跟别人交换;能跟别人进行交换的物件,越具有普适性,就越容易被交换出去 。比如说,鹿子的肉可以吃,那么想吃肉的人就会拿手里的东西跟他交换 。

久而久之,当所有人都默认一种“普适性”的物件时,它就被称为货币,亦或是钱 。

通常情况下,钱越多,能置换的物品也就越多 。

在一些特殊的年份里,钱的作用就没那么“普适性”了 。比如说上世纪中叶的中国,人们想要买东西,必须同时拿出钱和购物券 。这个时候,钱多了有什么用呢?除了让人怀疑你是个小偷,怕是没别的用处 。

可见,在古代中国,经商并不比种地“省事儿”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古代制盐

自古而今,在钱之上,还有一种最具普适性的东西,那就是粮食和盐 。

管仲变法主张“重商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管仲的商业头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齐国掌控了春秋时期最重要的的战略物资之一——盐 。

在统治者看来,钱和粮食(意指战略物资)相比,哪个更重要?钱固然很好,可是得有命花才行 。而掌握了粮食,就会有数不尽的钱;可是掌握了数不尽的钱,只能引来一群强盗 。

不论是商鞅还是管仲,他们变法都是为了掌握战略物资——粮食、盐 。

因此,古人并不是不懂得钱的好处 。相反,恰是因为知道钱的好处,才没有将其禁止流通;他们更清楚,在钱之上,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扶农抑商?

“扶农抑商”、“重农抑商”,这是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以后,奉行了2000多年的政策!一个政策之所以奉行了2000多年,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里不揣浅陋,从“扶农”和“抑商”两个方面分开来剖析之: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扶农”?归根到底就是“粮食安全必须控制在自己手里”!

1、 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是最低需求,生理需求无非就是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享受一下充足的阳光、喝一口干净的水,外加填饱肚子 。

但是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基层民众这种最低的生理需求也经常得不到满足 。绝大多数农民起义,也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老实巴交的农民才铤而走险 。

当城头的大王旗一次次地变换以后,稍微有点脑子的统治者都会意识到让老百姓吃饱饭的重要性,这是历代统治者“扶农”的最基础出发点 。

造成老百姓饿肚子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流失导致土地荒芜、战乱让农民流离失所、赋税过重导致粮食不足、生产力低下导致产能不足……

统治者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出台一些“扶农”的措施,比如:免赋税几年……汉初直接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一些科学家还不断通过创造发明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业产量 。

有些朝代在战乱之后,针对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的实际,出台政策鼓励生育,规定女孩必须及时出嫁,超过一定岁数不出嫁的,由官府强行婚配 。

正是因为吃饱饭是人的最低生理需求,所以迫使历代统治者出台“扶农”政策,即使今天,也不例外 。国家的18亿亩耕地红线、每年一号文件必然是农业文件就是这个道理 。

2、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频繁战争的基本保障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在古代,战争太频繁了,乱世就不用说了,即使是治世甚至盛世都经常性地爆发战争 。文景之治时有七国之乱,贞观之治时征突厥、征高句丽、征薛延陀等,开元天宝盛世时征契丹、突厥、西域、甚至还有安史之乱,康乾盛世时平三藩、征台湾、征准葛尔、征青海、征大小金川等等 。频繁的战争,对粮草的需求非常大,粮草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比如官渡之战、诸葛亮北伐之战等,都是粮草决定战争成败 。

战争频繁并不完全是统治者想打的,有些是被动应战,比如各种大大小小的叛乱或起义 。要应付战争,必须贮备粮草 。古时候因为交通不便利,很难从境外购置粮草 。再说即使购置进来,长途运输,安全也是问题 。这就需要统治者平时就要居安思危,重农、扶农!通过发展农业,在各地战略贮备点贮备粮食,以备不时的战争之需!

3、 不可控的天灾需要足够的粮食贮备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古代的天灾比较多,非常难以防范 。象旱灾、水灾、蝗灾、瘟疫等,一旦发生,往往会产生一大批灾民 。这些灾民流离失所,如果不妥善安置,又会激起民变 。安置灾民,需要住所,更需要粮食 。

粮食从哪里来?一是官府贮备,二是从富户那里购买!富户的余粮也是平时贮备的 。所以加大力度“扶农”,就能多贮备一些粮食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皇帝就是这么想的 。

4、 用土地的不可流动性解决流民问题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历代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民众生变,而民众生变大多数是流民引起的 。明末李自成之所以一呼百应,就是因为大量的流民聚焦 。所以控制好流民,就能控制住动乱的苗头,做到防范于未然 。

而控制流民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流民与土地捆绑在一起 。出台“扶农”政策,鼓励流民安居乐业,是统治者乐见的事情 。如果鼓励不行,就会用法律强制,商鞅变法就是这个出发点 。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国很少发生平民暴动,甚至连私斗都没有,商鞅的“奖耕战”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百代皆行秦法”的根本原因 。

通过以上粗浅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对中国的任何统治者来说,粮食安全就是政权安全,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而“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所以,中国这个国情决定,必须“扶农”!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抑商”?我们要明白,“抑商”不仅仅和“扶农”有关联,“抑商”还与统治根基有关:

1、 防止商业与“国家”争利!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古代的商品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像衣服、鞋帽这些小商品的利润并不高 。真正高利润的是资源类商品,比如食盐、铜铁等金属制品,还有一些紧俏商品如酒、茶、瓷器、丝绸等 。

古代统治者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上产出的资源类商品和紧俏商品,理应归统治者所有,说好听点,归国家所有!虽然商人经营这些商品可以课以重税,但还是不如国家直接经营为好……

所以从管仲开始,盐、铁就实行国家专营,后来发展到盐、铁、铜、金、银、锡、硫磺、明矾、烟、酒、茶、丝绸、瓷器等都国家专营 。国家专营以后,暴利就源源不断流入统治者腰包,或者流入国库 。

统治者“抑商”首先要抑制与统治者争利的商业,抑制的结果是资源商品与紧俏商品国家垄断经营,而管理这些商品经营的政府官员如盐运使等,就成了“肥缺”!

2、 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人力资源!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重农”、“扶农”是每一朝代的基本国策!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不能实行机械化耕作,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用最原始的方法犁耕火种 。

但农业又是附加值极低的行业,而商业是附加值高的行业!如果商业太繁荣,必然会吸引大量人力从事商业活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与农业争夺人力资源 。当大量劳动力从事商业活动时,又危害到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商业被打压也就顺理成章了!

3、 防止商业冲击封建等级秩序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是,除了皇帝代表的贵族以外,就是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最高、农第二、商地位最差 。

之所以人为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因为“士”是皇帝统治国家、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而“士”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功,二是科举!而科举考试古代又叫“恩科”,是皇帝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协助自己治理国家,而能中进士,又需要皇帝点头同意,并发皇榜公布的,所以叫“恩科” 。

古代统治者通过科举既选拔了人才,同时,通过确定“士农工商”等级,营造一种“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富”的成名与致富通道,通俗地讲,就是“升官发财”,只有“升官”了才能“发财”!

如果不打压商业,那么普通人通过贸易就能发财,谁还十年寒窗苦读啊?不升官就能发财,谁还记得你皇帝的恩典啊?或者说:皇帝的恩典谁还在乎啊?

所以,对商业这种破坏封建等级秩序、挑战皇帝恩典的行为,能不打压吗?

4、 防止商业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助力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钱多了也善舞!统治者是非常忌惮有钱而不本分的人 。

商人的两大特点让统治者非常忌惮:一是有钱,二是流动性!有钱你用于置地、盖屋、娶小妾都没关系,怕的是你去买装备,资助敌对势力!

流动做生意不可怕,怕的是你流动串联,结党谋事 。

所以,统治者殚精竭虑地要“抑商”,就是怕商人和他的财富被敌对势力利用 。

5、 防止商业助长奢糜之风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章插图

勤俭持家、骄奢败国!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文景也好,唐太宗也好,都知道勤俭治国 。那些有作为的中兴之主也懂这个道理,像秦孝公、雍正等,也能做到勤俭治国 。

与勤俭对应的就是奢糜之风!商人财富的快速积累,必然会带来奢糜之风的盛行 。而奢糜往往是衰败或亡国的征兆!有作为的君主必然防范这一点,打击商人,压制商业,可以抑制奢糜之风,营造温良恭俭让的纯朴氛围!

而永褒艰苦奋斗才是国运长久的根本保证!即使今天商业高度发达,也不能忘记这一点!

综上,“扶农”和“抑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以上浅见,未必能窥斑知豹,欢迎拍砖指正!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