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初伏、中伏、末伏那个最热,为什么呢?

关于入伏民间有顺口溜:夏至三庚数头伏 。而2018年7月17日就将迎来初伏,这也意味着三伏天的模式开启了 。

所谓“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 。其中初伏是十天,末伏是十天,中伏有的年份是十天,有的年份是二十天 。而今年的中伏就是二十天,所以三伏加起来一共是四十天 。那这三伏中,那一伏最热呢?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其实,最热的应该算是中伏了 。因为在民间有着“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在三九时,而最热的时候就是三伏中的“中伏” 。这是为什么呢?

进入到三伏天以后,就有着“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和“风速小”的特点 。这个期间的温度就真的像是在一个蒸笼里一样,会让人热得透不过起来 。其中尤其是在中伏的时候最热 。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这是因为进入到三伏天后,地表的湿度会越来越大,而且每天还会源源不断的吸收热量,由于地表湿度大,吸收的热量多,但是散发出来的却很少,这样每天地表都会储存很多的热量 。同时在夏季的时候雨水也多了,这样空气中的湿度也就大了 。这样就好比地球就是一个大蒸笼,而我们就是蒸笼里面的包子 。有人在不断向里面添加柴火,这样的状况一直将持续到中伏以后,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三伏天里中伏是最热的了 。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用现代科学的解释是,在三伏天的时候,副热带的高压会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所以天气就会更加的闷热 。马上就要入伏了,各位朋友们可要注意好防晒防暑工作哦,农夫的手机就多次受到高温预警的短信了,你们那里现在热吗?

其他网友观点

今天7月17日,正式进入三伏天的初伏啦 。

每一年中最热的天,温度最度、阳气最盛的日子就要来了,初伏、中伏、末伏中当然是中伏最热啦!

今年的中伏时间长,有20天,从7月27日开始,到8月15日结束 。想想是不是都很可怕,偶尔蒸一次桑拿还可以,那天天蒸的滋味可不好受了 。

每年的三伏30天与40天不等,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初伏从7月17日开始,到7月26日结束,共10天,末伏从8月16日到8月25日结束 。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孩子们上学前五天结束,让孩子们可以安心上学了,这个三伏天安排的还真是巧合 。

中伏最热的原因和科学依据:

三伏天是按古人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三伏位于小暑与立秋之间,温度高,湿度又大,白天时间长,相对来说睡眠少,是一年中最闷热难耐的日子 。

三伏,是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中的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前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总称三伏 。

一般来说每伏10天,但某些年份中伏是20天 。一般情况下,“中伏”的气温最高,也是最热的 。

夏至日,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夏天的开始,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 。但是大地积累热量,会滞后 。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就像一天中最高温度并不是中午12点,而是过后的14点,而温度最低是也不是半夜12点,而是凌晨4点 。

夏至过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变短 。每天白天吸收的热量比夜晚散发的多,这样地面的温度一天比一天高,到了中伏,到达了高峰期,也就是到了最热的时候 。

中伏过后,白天与夜晚的时长又发生变化,就没有中伏热了 。

凡事都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过程,三伏也不例外 。

中伏位于中间,是承上启下发生转折的20天,炎热,消耗大,出汗多,易疲劳,消化功能差,而人到了中伏时感觉尤为明显 。

关于三伏天的民间谚语:

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南方有“头伏馄饨二伏茶”,“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吃人金银蹄” ,“头伏吃鸡二伏鸭“ 总的来说北方以吃面食为主,三伏天,水煮为主,“原汤化原食”,这样就补充了水份 。

南方人“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加了生姜煮的鸡,能够去湿 。此外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及请医生开药方’,因此我们这很多人喜欢喝姜汁可乐,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驱湿效果 。

三伏天来了并不可怕,适当注意便可预防:

出行上,做好防暑、防晒工作,多喝水 。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吃“苦”,多吃当季蔬菜,如冬瓜,茄子,荷塘三宝等新鲜蔬菜,多喝莲子汤,绿豆汤,薏仁粥等 。

休息有规律,劳逸结全,多静少动,不要熬夜,一定要适当午睡,午睡时间在12:30——14:00为宜 。

当然,现在很多人呆在空调房(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差在4--5度为宜),没有了热的感觉,但这是有违自然发展规律的 。黄帝内经上说,“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适当出汗是排湿解毒,而吃冷饮看起来是消暑,实际上会伤脾胃 。因此还是要适当出出汗,少吃冰冷食物 。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养三伏”,三伏天确实要注意下保护自己,三伏中的伏为潜伏,宜静不宜动 。

有必要时,按民间谚语办事,总归没有错,这可是民间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哦 。

其他网友观点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按照我国的农历节气,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按照阳历则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天,呈现出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风速小等特点,高温高湿堪比“桑拿”,是我国中原地区一年的天气中闷热到异常难挨的一个连续时间段!

其中中伏为三伏天最热的时间阶段!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伏字的本意为潜伏的意思,也是阴气被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 。三伏,这是与我国农历对应的时日,而且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三伏天天数也不尽相同,30天或者40天,以40天居多!

入伏的具体时间要由当年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来决定!也即:夏至三庚!

节气日期为夏至,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第十个,约在每年阳历的6月20、21、22三天中的其中一天!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所谓干支纪日,为我国古代流传的“干支纪日法”,即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干支相配结合成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所含十天干“庚”字的为庚日,每十天有一庚日!

从夏至开始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样三伏天为3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出现第五个庚日,那么中伏多十天,三伏天共为40天!

2018年,在7月17日入伏,8月25日结束,共计40天!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副热带高压,这是天气预报中播报员播报频率最广的一个名字!同时又是盛夏三伏天高温高湿的罪魁祸首!

三伏天处于盛夏时节,太阳直射和副热带高压基本是风借火势,火助风威!

高压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缓慢移动,同时周边气流形成的雨带,三者同在三伏天一同笼罩中原、华北、东北等地区,形成高温高湿的酷暑气象环境!人在其中,如不借助各种消暑手段,有种生不如死的体验!

所以,即便不被太阳暴晒,也难免出现中暑的时候!

更需注意的是,虽然酷热难耐,生冷瓜果或者冰镇饮料一定不要贪吃,同时更要注意从空调环境到外部环境的转化,可能会带给自己一些突如其来的病状,在家里或者办公地,以及随身的包包里最好准备一些藿香正气液以防中暑症状的发生!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