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经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当归15克(酒洗),大熟地15克(九蒸),白芍6克(酒炒),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参9克,黑芥穗9克 。

【顺经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
【方歌】
经前吐衄顺经汤,四物去芎芥穗炭,
沙参云苓牡丹皮,或加牛膝栀芩减 。
【功用】养阴润肺,清热止血 。
【主治】经期或经后吐衄,经色紫稠量少,甚至闭止不行,或有潮热盗汗,或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
【加减】本方可酌加麦冬、元参、白茅根、旱莲草等养阴止血;若燥咳甚,可去当归,加百合、马兜铃;吐衄较重,减当归,以生地易熟地,并酌加藕节、侧柏叶;烦热较重,可加地骨皮、银柴胡、知母;经量过少,加泽兰、卷柏;口干苔黄,大便干者,加熟军、焦栀子清热泻火;小腹绞痛,脉弦大者,加重白芍之量,并加益母草活血止痛;心慌、寐不安者,加五味子、竹叶、麦冬安神定志;舌红脉细,阴亏者,加生地、知母滋阴清热 。
【方论】此方即四物汤减去川芎,再加沙参、丹皮、茯苓、芥穗而成 。虽补肾之气,而意在顺肾之气,顺肾气即乎肝气,况丹皮清热凉血泻火,沙参益阴润肺,茯苓渗湿宁心,黑芥穗舒肝顺气,且入血分以引血归经,综观此方,具有舒肝顺气,降逆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效,故用于治疗行经吐衄应有效 。方中若加凉血止血之茜草,引血下行之牛膝,疗效更为显著 。
【医论】此症多由于肝气郁结,郁久生热化火,经行之时气血汇聚血海,冲气偏盛,肝火随冲气上逆迫血上溢发为吐衄,或因郁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动而妄行以致吐血 。症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多、色红,伴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两胁或乳房胀痛、少腹疼痛,月经量少、经期提前,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弦数 。在行经前一二天,或正值行经期,偶见于经后,出现周期性鼻衄或吐血者,故称为“经行吐衄” 。又因为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且月经量随着相应减少或闭止,所以又称“倒经”或“逆经”,本病临床屡见不鲜 。其中血热气逆是发生“经行吐衄”的主要原因 。临床最常见为肝经郁火,阴虚肺燥,胃火炽盛等 。本病初期多为实证,经久不愈则可伤阴耗气,出现虚象,或虚实错杂之证候 。这里所言的“经行吐衄”,系由肝经郁火所致,以药测证,从傅氏所创顺经汤来剖析,其中所用归、芍、熟地、沙参等,均是滋阴养血之品,辅以清热凉血之
辈,乃是为虚实错杂证而设 。本方具有平肝顺气,补肾养血之功效 。气行血行,血随气行,火不炎上,引血归经;气顺则血顺,血顺则经顺,肾水足则火降,火降则逆降,逆降则吐衄自止,正如傅氏所云:“又何经逆之有哉?”
【验案】
1.赵xx,女,18岁,工人,未婚 。
14岁月经初潮,月经量极少,每次均先出现衄血,3天后可见少许月经 。此病持续达4年之久 。证见面色比白,颧微红,流鼻血2日,头晕、耳鸣、腰酸痛、两腿无力,手心热,咳嗽,唇红,舌红无苔,脉细数 。辨证为阴虚肺燥,投以生地12克,元参9克,麦冬9克,竹茹9克,炙杷叶9克,旋覆花9克,白茅根30克,黄芩9克,红花9克,益母草30克 。投以上6剂后,按月正常行经 。(张丽蓉《中西结合治疗妇科疾病》)
经前腹痛吐血为“倒经”或“逆行” 。是指经前一二日,或值经期,或经期过期不潮,而出现周期性的吐血、衄血 。王氏在应用本方时喜加用川牛膝、炒黄芩、焦栀子清火,引血下行 。此方芍药量较轻,其常用15克以上,以养阴平肝,收效甚佳 。
2.曹xx,女,37岁,已婚,平遥县人 。
1985年5月5日初诊:素体血虚,嗜辛辣之味,经期偏早,情志不舒有年,遂致经来吐衄,吐衄时血不能止,每每出血盈碗,昏厥肢冷,经血虽有,仅点滴而已 。如此3月,竟常卧床不起,延余诊治 。视其面色洸白,两颧泛赤,闻其干咳少痰,察舌光剥少苔,脉象:左沉细弦有力 。询其头晕心慌,胸胁不适,腰酸膝软 。证属肾阴不足,肝气上逆 。治宜滋阴降火,舒肝理气 。方用顺经汤加减:当归15克,熟地20克,炒白芍30克,沙参10克,知母9克,白茅根30克,丹皮10克,黑芥穗9克,川牛膝9克,云苓10克,生地12克,水煎服5剂 。同年5月12日二诊:药后经来未再吐衄,经量较少,色淡红,脉象沉细,舌
红光剥,阴复而肝平,遂血清静 。然阴虚于内,恐随止随发,故于经后拟调肝汤加减:当归15克,炒白芍20克,生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0克,龟板10克,阿胶10克(烊化),生龙牡10克,五味子3克,熟地15克,水煎服5剂 。连服10余剂,经血渐充,舌质转嫩红,有少许白苔,嘱其常服六味地黄丸,后随访,未再犯吐衄之症 。
按:本症虽称倒经,但并非经水由口鼻而出,乃因阴虚火旺,肝热气逆,迫血而妄行 。鼻道粘膜较薄,血络密布,火邪冲于上,所以容易破裂而血出 。《灵枢经·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由于口鼻流血较多,而经水相对的减少或不潮,这也是正常之理 。本例倒经,临证时经期在即,所以辨证用药以滋阴清热、舒肝降逆为主,投以顺经汤加知母、生地、白茅根凉血止血 。牛膝引血下行,药后吐衄即止,可见虚火易清,肝逆易平 。茅根对于鼻衄向称专药,故用其止血堪易,因其益阴之属也 。经来量少色红,脉沉细,阴虚水亏,如不及时滋水调经,恐不易根治也 。故以调肝汤养阴舒肝,加熟地、龟板、五味子滋润肝肾,龙牡潜镇,使火不妄动而安宅 。连服多剂而收全功 。善后以六味地黄丸滋肾益阴,从根本上彻底的治疗 。
3.金xx,女,31岁,已婚,灵石县人 。
1983年1月1日初诊:其人生育3胎,月经偏早,量少色紫,经前腹痛吐衄半载,常于经前胸憋烦躁,夜间盗汗,五心烦热,便干数日不下,经后则便干自调 。视其面红舌赤,苔黄腻,切脉弦大有力 。证属经血亏损,湿热蕴结 。治宜添精补血,清热利湿 。方用顺经汤加减:当归20克,炒白芍30克,生熟地各15克,麦冬9克,熟军10克,云苓12克,丹皮9克,黑芥穗9克,炒黄芩6克,川牛膝12克,炒枳壳6克,瓜蒌10克,茅根30克,甘草3克,水煎服5剂 。同年1月8日二诊:药后数日经血来潮,吐衄竟停 。便干自调,烦躁夜热也消 。患者窃谓真奇也 。
按:经行吐衄,本较易治疗,常一二诊即愈 。此例吐衄,因虚火旺,肝气上逆,故盗汗、烦热胸憋 。然阳明湿热参于期间,面红苔黄,大便干,脉弦大是也 。世人往往顾此失彼,见湿热而忽视本虚,治本虚而又恐湿腻,故用药不敢放胆 。经云:有故无殒,故无殒也 。虽值经期,硝黄可并用而无碍 。顺经汤养血调肝清热平逆 。然兼湿热蕴结,故增熟军、枳壳、瓜蒌、黄芩,补攻兼施,有何不可 。故临证胆欲大而心欲细,全在辨证经验也 。(王培章等《傅氏女科家传应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