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角钩藤汤的作用与功效

【来源】《三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清凉剂》 。
【配方组成】羚角片一钱半(先煎)霜桑叶二钱京川贝四钱(去心)鲜生地五钱双钩藤三钱(后入)滁菊花三钱茯神木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八分淡竹茹五钱(鲜刮 , 与羚角先煎代水)
【用法】水煎服 。
【作用与功效】凉肝息风 。
【主治适应症】肝热生风证 。
【方解】以羚、藤、桑、菊息风定痉为君 。臣以川贝母善治风痉;茯神木专平肝风 。但火旺生风 , 风助火势 , 易劫伤血液 , 故佐以芍、甘、鲜地酸甘化阴 , 滋血液以缓肝急 。使以竹茹之意 , 是以竹之脉络以通人身之脉络耳 。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特发性震颤
唐某 , 女 , 65岁 。因双上肢震颤就诊于省某医院 , 诊断为特发性震颤 , 服用普奈洛尔效果不佳 , 而就诊于中医 。就诊时症见:头摇肢颤 , 面色少华 , 怠倦乏力 , 心悸气短 , 爪甲暗红 , 纳可 , 夜寐差 , 每晚睡5小时左右 , 大小便正常 , 舌暗、苔薄白 , 脉细 。病人双上肢及头部震颤 , 故辨病为颤证 。结合病人次症面色少华 , 怠倦乏力 , 心悸气短 , 爪甲暗红及舌、脉象 , 辨证为气血亏虚 , 脉络瘀阻证 。治以益气养血为主 , 兼以活血通络 , 柔肝息风 。方以八珍汤合羚角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 。处方:生黄芪20g , 当归尾15g , 赤芍15g , 生白芍20g , 川牛膝15g , 天麻15g , 钩藤(后下)15g , 蒺藜20g , 鸡血藤30g , 酸枣仁30g , 甘草5g 。水煎服 , 每天1剂 。治疗半个月后病人肢体震颤明显好转 , 睡眠改善 , 唯有轻度神疲 , 活动后汗出 , 效不更方 , 在上方基础上加用人参10g 。治疗半个月后病人诸症控制 , 半年随访未见复发 。[谭军 , 乔寅飞 , 张辉 , 等.卜献春治疗特发性震颤经验.湖南中医杂志 , 2014 , (1):22-24] 。
(二)小儿舞蹈症
周某某 , 男 , 6岁 , 吉安市人 。1974年10月4日就诊 。其母代诉:腰腹部肌肉跳动 , 手足抽搐和跳打间续1个月余 。1974年7月29日被自行车撞伤 , 救治脱险 。8月22日服西药颠茄酊少许 , 片刻出现皮肤发红 , 面部尤为明显 , 继而腰腹部肌肉跳动 , 手足抽搐 , 上下肢交替发生伸屈、扭转 , 躯干蜷曲 , 眨眼 , 吐舌 , 言语不清 , 咀嚼吞咽困难 。每日发作4~5次 , 每次发作均在人睡初或似睡非睡之时 。呵欠频频和颜面表情举凡皱额为之先兆 。近日来临睡之前必发作一次 , 伴手足冷、头晕、声嘶低微 。南昌某医院诊断为中
毒性小儿舞蹈症 。经多方治疗均未显效(曾服羚角钩藤汤之类方药十余剂) 。脉象细弦 , 舌红苔少 。断为肝风内动 。以羚角钩藤汤合止痉散化裁以平肝息风 , 定痉化痰 。药用:羚羊角5g , 双钩藤30g , 生龙牡各30g , 全蝎5g , 蜈蚣3条 , 浙贝母10g , 竹茹10g , 生地黄16g , 地龙16g , 茯神16g , 甘草16g 。水煎 , 每日1剂 , 分多次服用 。
复诊:服2剂后 , 发作次数减少 , 且能安睡 , 效不更方 , 再进3剂 。四肢抽搐 , 腰腹肌肉跳动基本解除 , 惟表情偶显痴呆 , 语言不清 , 乃痰阻心窍之故 。上方去羚羊角加石菖蒲、远志各10g , 以开窍祛痰 。服十余剂以善后 。随访8年 , 未见复发 。
按.本例之所以稳善建功 , 贵在大剂量用药 , 其用药量大大地超过了儿科用药规定范围 , 可见单纯强调小剂量用药的建树 , 试图从大剂量用药中解放出来 , 则颇有偏见 。须知轻舟能速行 , 重舟亦能破浪 。[郭志远.大剂量羚角钩藤汤加味治愈中毒性小儿舞蹈症.江西中医药 , 1984 , (4):45] 。
(三)病毒性脑炎
张某某 , 男 , 27岁 , 农民 , 1982年5月16日入院 , 家属代述 。主诉:四肢无力 , 沉默寡言10天 , 神志不清2天 。现病史:病人于4月下旬因劳累及情绪不畅 , 继之感头痛 , 无力 , 但不发热 , 未受外伤 , 尚能够坚持工作 。5月7日出现频繁呃逆 , 头痛加重 , 伴有烦躁 , 难以人睡 , 2天后精神极度疲乏 , 手无握杯之力 , 呵欠不断 , 出现嗜睡不语 , 反应迟钝 。进食时 , 由他人喂给 , 曾在当地医院每天肌内注射安乃近1支 。至5月12日 , 吞咽困难 , 表情较痴呆 , 当时送入当地医院急诊 。2小时后逐渐失语 , 低热自汗 , 四肢时有痉挛屈曲 , 小便亦失禁 。5月15日 , 神志不清 , 大小便失禁 , 拟诊“痉病”给予对症治疗 , 但未见好转 。于5月16日晚转我院急诊 。
既往史:曾患伤寒(1978年6月) , 已治愈 。入院检查:T38.7℃ , BP108/64mmHg 。发育营养中等 ,  神志不清 ,  汗较多 。全身皮肤未见伤痕、溃疡
及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巩膜无黄染 , 双侧瞳孔等大 , 角膜反射存在 , 外耳道、鼻腔无脓性分泌物 。牙关紧闭 , 喉中痰鸣 , 项强 。心律齐 , 无杂音 。两肺呼吸音较粗 。肝肋下可触及 , 质软 , 边缘光滑 , 脾未触及 。双上肢肌张力增强痉挛屈曲约30° , 左手不时震颤;左下肢肌张力高 , 右侧正常;左股二头肌反射较右侧弱 。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 。双侧膝反射存在 , 双侧克氏征(+) , 双侧巴氏征(+) 。化验检查:白细胞11.6×10'/L , 中性粒细胞0.83 , 淋巴细胞0.12 , 单核细胞0.01 。两次脑脊液常规检查及糖、蛋白、氨化物定量基本正常 。血沉、抗“0”、血糖、非蛋白氮、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肝功能等均正常 。摄胸片示:肺纹增粗 。西医诊断:病毒性脑炎合并肺部感染 。入院后经激素、能量合剂、抗感染等治疗9天 , 神志仍未清醒 , 不大便已10天 , 小便自遗 , 量少色黄 , 双下肢强直 , 双侧膝反射亢进 , 症状无改善 。因单纯西药治疗不佳 , 5月23日改为中药治疗 。暂停激素 , 症状、体征同前 , 诊脉弦滑 , 舌质绛红、苔黄厚而糙 。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暴强直 , 皆属于风”“诸禁鼓栗 , 如丧神守 , 皆属于火” 。病人郁闷不舒 , 郁久化火 , 火极生风 , 挟痰上升 , 其脉症属一派风火痰热之象 , 故治宜平肝息风 , 豁痰开窍 , 泻火通腑 。仿羚角钩藤汤化裁:羚羊角3g(磨冲服) , 钩藤60g(后下) , 菊花、胆南星各12g , 石菖蒲、郁金各12g , 白芍30g , 石斛15g , 黄连6g , 生大黄15g(后下) 。每日1剂 , 分3次服 。
经鼻饲喂药2剂后 , 呼之能答应 , 能够伸右手接物 , 但定向不准 , 四肢拘急有所减轻 , 大便日行4~5次 , 先为黑色干便 , 后为褐色稀糊便 。守上方加丹参12g , 浙贝母6g , 磁石30g 。再服3剂后 , 能进少许流质 , 舌苔由燥转润 , 但出现频发呃逆 。拔去胃管 , 续服上方 。
6月3日(共进药11剂):神志转清 , 能正确回答一些问题 , 但吐词欠清 , 呃逆减轻 , 体温正常 。唯情绪激动时有四肢震颤 , 近事记忆完全消失 。仍守上方加桃仁10g , 红花3g , 龟甲30g , 黄菊花6g , 再进3剂 。此后 , 舌质转为正常 , 苔由黄转白 , 脉弦细 , 守上方加牡丹皮10g 。
6月20日:病情明显好转 , 吐词亦清楚 , 并且自己可翻身 , 左上肢屈曲 , 能伸90° , 近事记忆有所恢复 。至6月底能自觉便意 , 双下肢能正常活动 , 站立呈后倾体位 , 坐不稳 。
7月23日:上方去羚羊角、牡丹皮 , 再服1周 。此后可逐步扶车行走 , 左肘关节能伸120° 。
7月23日:小便能控制 , 能够坐稳 , 站立 , 随意行走 。当天的事情能记清楚 , 左上肢能伸140° , 舌质淡、苔薄白 , 脉细缓 , 饮食睡眠、二便尚可 。续服上药 , 略减剂量 。
8月4日:病人自觉牙齿松动 , 嚼食无力 , 虑为肾阴不足所致 , 以知柏地黄汤加减 。服药2周后 , 觉牙齿松动明显好转 。查体:颈软 , 心肺肝脾均正常 , 生理反射存在 , 病理反射未引出 。复查血常规、非蛋白氮、电解质等皆正常 , 于8月20日出院 。
按分为三个治疗阶段 。第一阶段的治疗原则是平肝息风 , 豁痰开窍 , 泻火通腑为主 , 以羚角钩藤汤化裁 。方中羚羊角、钩藤、菊花平肝清热 , 息风镇痉为主药 , 剂量亦较大;胆南星、石菖蒲、浙贝母、郁金豁痰开窍 , 通络泄热有助于醒脑;石斛、白芍养阴增液 , 缓肝舒筋;生大黄、黄连能泻火通腑解毒 。第二阶段神志清楚 , 据“久病必瘀”之理 , 在原方基础上加桃仁、红花、丹参、牡丹皮以活血化瘀 , 减轻炎症反应 。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药同用 , 既可改善血液循环 , 又加快炎症产物的清除及毒素的排泄 , 促进炎症吸收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引起脑缺氧时 , 常伴有脑血液循环障碍 , 故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脑血循环和血氧供应 , 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 有促进苏醒作用 。龟甲、磁石镇静宁神 , 养阴生津 , 清心除烦 。诸药剂量 , 随症加减 。第三阶段 , 病人食欲、二便、睡眠均好 , 活动自如 , 但感牙齿松动 , 嚼食无力 。盖齿为骨之余 , 属于肾 。当为肾阴不足之证 , 故以知柏地黄汤化裁 , 滋阴泻火以善其后 。[黄朝阳.羚角钩藤汤化裁治疗病毒性脑炎1例.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 1992 , (2):124-125] 。
(四)老年头面带状疱疹
张某 , 男 , 78岁 。1995年10月4日初诊 。病人一侧头面部疱疹剧烈疼痛
7天 , 日夜呼叫 , 不能入睡 , 烦躁易怒 , 口苦咽干 , 舌红、苔黄腻 , 脉弦数 。1年前中风偏瘫 。检查:神志清楚 ,  语言含糊 ,  血压157/105mmHg ,  心率80次/分 , 心律齐 。皮肤检查:头面部正中线健侧见绿豆大疱疹簇集额部 , 向上延伸至头皮 , 向下累及上眼睑 , 眼睛不能睁开 , 疱疹周围红晕 。证系素体肝阳偏亢 , 肝风内盛 , 外受邪毒诱发 。拟以凉肝息风 , 化痰清浊为治 。方用羚角钩藤汤化裁 。处方:桑叶10g , 钩藤(后下)10g , 生地黄10g , 石决明(先煎)20g , 茯神10g , 白芍10g , 淡竹茹15g , 天麻10g , 柴胡10g , 延胡索10g 。煎汤2次 , 分早、晚饮服 。每次合服羚羊角粉0.3g 。服药3剂 , 疼痛大减 , 夜能安寐 。继续服药4剂 , 疱疹结痂 , 疼痛消失 。[俞姗.羚角钩藤汤化裁治疗老年头面带状疱疹50例.江苏中医 , 1998 , (5):32] 。
(五)脑出血急性期
何某 , 男 , 56岁 , 农民 。2003年5月16日入院 。头痛如裂 , 眩晕欲倒 , 急来我院诊治 。经头颅CT检查 ,  左侧基底节区有一4cmx3cm大小密度增高阴影 , 提示脑出血 。遂收人我科 。入院症见:浅昏迷 , 面色潮红 , 气粗鼻鼾 , 右侧瞳孔散大约4mm , 右侧鼻唇沟变浅 , 口舌向左侧 , 小便失禁 , 大便未行 , BP 220/120mmHg ,  右侧肢体瘫痪 ,  肌力0级 ,  双侧巴氏征(+)  ,  舌质红、苔黄燥 , 脉沉缓有力 。西医诊断为脑出血;中医辨证为中风病 , 中脏腑 , 阳闭证 。此乃肝阳暴张 , 阳升风动 , 气血上逆 , 挟痰火上蒙清窍所致 。治宜清肝息风通腑 , 辛凉开窍 。先以安宫牛黄丸1丸 , 灌服 , 配合西药对症处理 。急投羚角钩藤汤 。处方:羚羊角粉2g(冲) , 生白芍24g , 钩藤30g , 生大黄30g(后下) , 全蝎10g , 天麻10g , 地龙30g , 全瓜蒌15g , 川贝母10g , 三七10g(冲) , 生地黄24g , 鲜竹沥60ml(兑) , 甘草3g 。水煎鼻饲 , 每日1剂 , 每6小时1次 。人院第3天 , 泻下干结大便数十枚 , 腑气通 , 病人神志渐清 , 时而鼾睡 ,  呼之能醒 ,  BP 150/90mmHg ,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  又进3副 ,  神志清醒 , 右侧患肢肌力Ⅱ级 , 语言不能连续 。2个疗程后 , 神志清醒 , 言语较流畅 , 右侧肢体肌力Ⅳ级 , 巴氏征(±) 。随症加减 , 治疗4个疗程 , 病人肌力恢复至V级 , 生活基本自理 , 语言流畅 , 出院调治 。1年后随访 , 已能参加一般劳动 。[梅运伟.羚角钩藤汤化裁治疗脑出血急性期24例.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 2004 , (3):27] 。
(六)偏头痛
某某 , 女 , 52岁 。1997年9月24日初诊 。左侧偏头痛近来频繁发作2周 , 剧痛如裂 , 恒以手按 , 痛得稍减 , 自觉头重足轻、行走不稳 。病人偏头痛史已达10年 , 有家族史 , 每逢季节更替尤易发作 。曾经外院脑CT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 选用西药疗效不佳 。刻诊:烦躁 , 胸闷 , 纳呆 , 夜不安寐 , 视物模糊 。检查:血压130/80mmHg ,  苔薄白腻、舌有瘀点 ,  脉弦滑 。证属肝风挟痰 , 上扰清窍 , 经络瘀滞 。遂予羚角钩藤汤加减:山羊角18g , 钩藤15g(后下) , 菊花9g , 细辛4.5g , 全蝎、蜈蚣各1.5g(研粉吞服) , 川贝母3g(研粉吞服) , 天麻9g , 姜半夏9g , 延胡索12g , 茯苓12g , 生甘草4.5g 。服药2周 , 偏头痛明显减轻 , 纳香寐安 , 神志清爽 。
二诊:血压128/75mmHg ,  脉细而滑 ,  苔薄白 ,  上方加胆南星9g ,  生白芍12g 。继服2周 , 头痛消除 , 其他症状亦明显好转 , 随访1年未复发 。[王克俭.羚角钩藤汤治疗偏头痛30例.山东中医杂志 , 2002 , (5):284-285] 。
【临证提要】
【羚角钩藤汤的作用与功效】本方主治热邪传入厥阴 , 肝经热盛 , 热极动风之证 , 故用本方以清热凉肝息风为主 , 配合增液舒筋 。证中因邪热炽盛 , 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 , 则烦闷躁扰 , 甚则神昏;由于热灼阴伤 , 热极动风 , 风火相煽 , 以致手足抽搐 , 发为痉厥 。所以临床以高热烦躁 , 手足抽搐 , 舌绛而干 , 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