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芩清胆汤的作用与功效

【来源】《三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和解剂》 。
【配方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
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包,三钱
【用法】水煎服 。
【作用与功效】和解胆经 。
【主治适应症】三焦湿热,胆热痰阻 。
【方解】方中用苦寒芬芳之青蒿脑(即青蒿新发之嫩芽),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辟秽化浊;合黄芩苦寒,清泄胆腑邪热,并为主药,既透邪外出,又清内湿热 。竹茹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陈皮、枳壳宽胸畅膈,和胃降逆,为辅药 。赤茯苓、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清热利湿,导湿热下泄从小便而出,为佐药 。
【蒿芩清胆汤的作用与功效】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伏暑
赵某,男,26岁 。2010年10月25日初诊 。病人发热、恶寒10天 。曾在某院查血常规:白细胞9.8x10'/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21 。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经阿洛西林注射液等治疗1周,汗出热退,但继而复热,遂转笔者处治疗 。诊见:寒热似疟阵作,发无定时,午后热张,人暮更甚,体温达39.5℃,伴口渴心烦,胸腹皮肤灼热,胃脘痞闷,尿黄便秘,舌红、苔黄白腻,脉弦濡数 。证属暑伏少阳,枢机不利 。治拟清泄少阳 。蒿芩清胆汤加味:青蒿20g,黄芩、连翘各12g,竹茹、枳壳、陈皮、半夏、柴胡、栀子、碧玉散(包)各10g,赤茯苓30g,川黄连、白豆蔻各6g 。药进3剂后,夜得汗出,热降烦减,体温37.8℃,诸症已有转机 。再进2剂后,胸腹之热除,脉濡缓 。去川黄连、栀子,再进2剂,则热退身凉,脘痞、尿黄消失,但大便3日未行,青蒿减为15g,加大黄6g,续服2剂,大便即通 。停药观察1周未发 。
按伏暑是由暑湿或暑热病邪郁伏而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案暑湿内伏,未得清透而郁蒸少阳气分,秋季为寒邪所侵,新邪欲入,伏气欲出,正邪交争,少阳枢机不利,则寒热如疟;午后湿热之邪交蒸更甚,上扰心神则心烦;湿热蕴阻中焦则脘中痞闷;湿郁蕴久则化热,伤津耗气则见口渴、尿黄、便秘 。辨证属暑湿伏郁少阳,枢机不利之证 。用蒿芩清胆汤清泄少阳;佐以柴胡、栀子、川黄连、连翘、白豆蔻和解清热,化湿除烦 。证药相符,故而获愈 。[王展.蒿芩清胆汤治验三则.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2):921] 。
(二)更年期综合征
严某某,女,48岁 。2011年4月20日初诊 。病人近1年来,常感头目眩晕,耳鸣如蝉,头面烘热阵作,胸中烦闷,呕恶痰涎,月汛先期,经量偏少,尿少色黄,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滑 。经多种检查后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 。证属痰热上扰 。治拟清利肝胆,清化痰热 。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天麻、钩藤、白芍、茯苓、赭石(先煎)、滑石(包)各15g,黄芩、半夏、陈皮、枳壳各12g,瓜蒌皮、郁金、竹茹各10g,青黛(包)、甘草各6g 。药进14剂后,眩晕耳鸣、头面烘热、胸中烦闷明显好转,但咽干仍有,上方去瓜蒌皮、赭石,加生地黄、知母以养阴清热 。再进7剂后,眩晕耳鸣、口苦咽干尽除,呕恶痰涎也消,尿色转清,续服上方(去碧玉散、郁金)半月,诸症消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
按本例病人系更年期,肾气渐衰,肾阴不足以涵养肝木,肝失疏泄,气滞津凝成痰,日久化热而致痰热阻于肝胆经脉,上扰清窍 。投蒿芩清胆汤 。方中青蒿、黄芩清利肝胆之热;半夏、竹茹、陈皮、瓜蒌皮清热化痰,宽胸利气;枳壳、郁金解郁除烦;天麻、钩藤、赭石清热平肝降逆;碧玉散、茯苓清利湿热,导邪下行 。诸药同用,共奏清利肝胆,清化痰热之功 。[王展.蒿芩清胆汤治验三则.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2):921] 。
(三)盗汗
陈某某,男,40岁 。2012年3月5日初诊 。病人下肢骨折术后3个月,盲目进补,近1个月来,每于天亮之前寐中汗出涔涔,醒后湿透,身微热,口苦喜怒,两胁胀满,小澳短少,呕逆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
属湿热郁遏少阳 。治拟清热利湿,疏泄少阳 。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山楂、滑石(包)、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先煎)各15g,黄芩、陈皮、枳壳、木香各10g,竹茹、半夏各9g,赤茯苓、麦芽各30g,青黛(包)、川黄连各6g,甘草3g 。7剂,并忌恣食肥甘 。药后,盗汗已明显减轻,上方去煅龙骨、煅牡蛎、木香,续进7剂,则盗汗止,余症悉平 。
按盗汗不独阴虚,临床上湿热所致盗汗亦不在少数 。本例病人系内伤饮食,积滞生湿化热,湿热交蒸,入于阴分,正邪纷争,营阴失守,迫津于外,盗汗发生 。而寅卯之时乃少阳之气生发较旺之时,少阳气机为湿热所遏,枢转受阻,故汗出于天明之前 。《伤寒明理论》云:“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 。”而胁肋胀满、口苦喜怒、呕逆纳呆、小溲短少为一派湿热郁阻少阳、三焦气机不畅之象 。本案起于积食所伤,故以蒿芩清胆汤合消食导滞之品同用,方可切中病机而取效 。[王展.蒿芩清胆汤治验三则.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2):921] 。
(四)抑郁症
周某,女,45岁 。2001年6月4日初诊 。病人心烦喜悲,夜寐不宁,甚至彻夜不眠,或寐后乱梦纷纭,醒后惊悸不宁,已达3个月余 。每天午后时寒时热,体温在37.2℃~37.5℃ 。伴体倦乏力,胸闷恶心,心烦懊恼,口苦口干,纳谷不佳,小便色黄,大便偏干,月经前后不定期半年余 。曾经多项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为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 。给予口服谷维素、更年安、安定片等,症状无改善,而求诊于笔者 。见其精神疲惫,善言欲哭,舌质红、苔白腻中根黄,脉弦带滑 。证属湿热郁遏,少阳气机不利,胆胃不和,扰乱心神 。治拟清热利湿,温胆宁心 。予基本方7剂后精神稍振,口苦明显好转,每晚能熟睡4小时左右,午后寒热亦减轻,体温最高37.3℃ 。
前方有效,去枳壳加远志10g,又服7剂后,病人精神转佳,心情好转,夜寐亦安,每晚能熟睡6小时以上,梦少,余症亦y 。以疏肝和脾之剂巩固治疗2周,至今未有复发 。[陈青.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抑郁症50例.中医杂志,2003,44(S2):93-94] 。
(五)胆汁反流性胃炎
张某,男,46岁,干部 。主诉:胃脘部疼痛不适反复发作3年余,近日加重 。该病人于3年前因过量饮酒出现胃脘部疼痛,剧烈呕吐,经治疗症状消失,其后每因饮食不慎即感胃脘部饱胀、疼痛 。近日因外出就餐过食辛辣而致胃痛加重,伴有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酸苦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胃镜检查结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 。证属肝胆郁热,胃失和降 。治予清利肝胆,和胃降逆 。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 。处方:青蒿15g,黄芩10g,竹茹10g,半夏8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柴胡8g,赭石15g,白芍10g,甘草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
二诊:服上药后胃痛明显减轻,呕吐次数减少,腹胀缓解,仍有嗳气、反酸、大便干、小便黄等症,舌脉如前 。继服上方加黄连5g,大黄10g(后下) 。服7剂 。
三诊:胃痛、腹胀消失,已有两天未出现呕吐,嗳气、反酸明显减轻,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继服初诊方7剂巩固疗效 。随访1周后诸症消失,近3个月未复发 。胃镜复查炎症消失,未见胆汁反流,Hp(-) 。按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肠吻合术后所致,主要是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病变,其症状除上腹部胀痛、隐痛、灼痛或者不适,餐后或者抗酸药难以缓解外,常伴有胆汁性呕吐或者恶心,体重下降等 。属中医学“胃痛”“呕吐”“嘈杂”等范畴 。《灵枢》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其发病特征似与反流性胃炎相吻合 。本案病人过食辛辣,湿热内蕴,结于胆腑,胆气横逆,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见胃痛;肝胆郁热,克犯脾胃,胃气上逆,胆汁反流,引起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酸苦水;胃气郁滞,腹气不通,故见腹胀,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肝胆郁热,痰湿内阻之象 。药用青蒿、黄芩、柴胡清利肝胆;竹茹、半夏、赭石降逆化痰止呕;枳壳、陈皮理气化痰宽中;茯苓
健脾利湿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诸药相伍,疏肝清胆,和胃降逆,使脾胃气机升降恢复正常 。[麻春杰,韩雪梅,钱占红,等.蒿芩清胆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65-66](六)功能性消化不良
邢某某,女,54岁 。上腹部痞闷不适6年余,近3个月加重 。病人6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饱胀不适,尤其是餐后加重,服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等药可缓解,其后经常反复发作 。近3个月症状明显加重,经过胃镜,钡餐胃肠造影,B超肝、胆、胰和各项化验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服用多种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就诊于中医 。现症见:上腹部饱胀不适,纳呆,恶心,时有烧心和反酸,口苦口臭,尿黄,渴不欲饮,便溏,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痞满 。证属湿热阻胃 。立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之法 。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 。药用:青蒿15g,黄芩10g,黄连5g,竹茹10g,半夏8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焦三仙各15g,甘草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后主症明显减轻,继服14剂后症状消失 。
按功能性消化不良亦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痞满”“纳呆”“反酸”等证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胃虚弱,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治疗失当所致 。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该病人饮食不节,脾胃受伤,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气机被阻,导致脾胃升降失职出现痞满 。病程日久,湿邪郁而化热,困阻脾胃,气机不利,故见上述诸症 。采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 。方中青蒿清热利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旋覆花燥湿化痰,降气止呕,消痞散结;茯苓渗湿利水;枳壳理气消积,化痰除痞;陈皮理气调中;焦三仙消积化滞;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重在清热利湿,和胃降逆,切合病机,诸症悉除 。[麻春杰,韩雪梅,钱占红,等.蒿芩清胆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65-66] 。
(七)溃疡性结肠炎
杨某,女,36岁 。自诉患有腹泻、腹痛一年多 。经结肠镜检查,西医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曾服用柳氮磺胺吡啶、固肠止泻丸等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日又明显加重 。现症见:大便次数每日5~6次,便中夹有黏液脓血,里急后重,泻后不爽,左下腹胀痛明显,肛门灼热,口干苦欲饮,心烦,纳呆,恶心,全身倦怠乏力,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痢疾,证属湿热蕴结,气血壅滞 。立清肠化湿,调气和血,兼以健脾益气之法 。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 。药用:青蒿10g,黄芩10g,黄连8g,半夏8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柴胡8g,白芍10g,甘草10g,生黄芪30g,党参10g,白茅根10g,苦参10g 。水煎服10剂,服药后腹胀、腹痛明显减轻,食欲好转,大便每日3~4次,便中已无脓血,但仍有少量黏液,余症基本同前 。继续服上药1个月,所有症状均消失,大便成型,每日1~2次 。
按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临床以血性黏液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泄泻”“久痢”“休息痢”“滞下”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所致,本案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且贯穿始终,而湿热邪毒蕴结,壅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脉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是其局部病理变化 。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治应以清热利湿,调和气血为主,兼以健脾 。方中青蒿、黄芩、黄连、苦参清热燥湿解毒,凉血行瘀;配以地榆、当归行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党参、茯苓、半夏健脾胜湿;枳壳、陈皮行肠胃气滞,“调气则后重自除”;柴胡舒肝和胃,升阳举陷;生黄芪益气升阳,托毒生肌;白芍、甘草养血和营,又能缓急止痛 。全方具有显著的清热化湿,解毒降浊,理气健脾之效,可使湿祛热清,气血调和,泻痢自除 。[麻春杰,韩雪梅,钱占红,等.蒿芩清胆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
育,2010,8(15):65-66] 。
(八)淋证
朱某,女,41岁 。2007年10月19日初诊 。1个月来脘腹满闷,小便频数短促,溺时有灼痛感,腰酸软,尿黄浊、有臭味,大便溏,口苦黏,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尿检:红细胞(++),白细胞(+++),蛋白(±) 。证属中焦湿热下注膀胱 。治宜清化湿热,利尿通淋 。药用:青蒿、黄芩各15g,茯苓、枳壳、竹茹、姜半夏各12g,陈皮12g,栀子9g,碧玉散(包煎)12g 。5剂后尿道涩痛减轻 。又服5剂,诸症消失,尿检转阴,以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 。按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而致膀胱气化不利,常为淋证发病之主因 。临床选方用药,多以八正散、导赤散、小蓟饮子之属,而笔者遵丁甘仁“和解枢机,芳香淡渗,使伏匿之邪从枢机而解”立法,选用蒿芩清胆汤,每收良效 。[樊莹丽.蒿芩清胆汤临床新用.光明中医,2010,25(3):508](九)眩晕
徐某,男,46岁 。2008年2月20日初诊 。6个多月来,头晕目眩,甚则房屋旋转,胸闷泛恶,时作时止,纳差少寐,语声重浊,喉间多痰,口苦燥,苔白腻,脉弦滑数,曾中、西医治疗,疗效不显 。证属脾胃不和,痰热中阻 。治宜清胆泄热化痰 。药用:青蒿、黄芩、枳壳、陈皮、姜半夏、碧玉散(包煎)、蔓荆子各12g,竹茹12g,茯苓18g,升麻6g,荷叶半张,赭石(先煎)20g 。5剂后,眩晕减,呕泛止,语声清,思纳食 。续服原方7剂获愈 。
按眩晕之因,有风火痰虚之别,立法遣方须辨四者轻重 。若兼挟湿(痰)热者,一般选用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 。笔者则认为温胆汤为温和之剂,虽有祛痰化湿之功,但清化湿热之力稍嫌不足;半夏白术天麻汤性温香燥,每有灼津成痰,而使眩晕加剧之弊;唯用蒿芩清胆汤,使清窍通畅,眩晕即止 。[樊莹丽.蒿芩清胆汤临床新用.光明中医,2010,25(3):508](十)盗汗
黄某,男,42岁 。2008年3月初诊 。夜间盗汗3年余,汗出即醒,循手足流下如水洗样,身发凉 。月发数次,神萎,口苦黏,苔白黄厚腻,脉弦细
滑 。证属肝胆湿热胶蒸 。治宜清胆泄热利湿 。药用:青蒿、黄芩、茯苓各12g,枳壳、姜半夏、碧玉散(包煎)、秦艽各10g,陈皮9g,胡黄连6g,薏苡仁30g 。5剂后,口苦减,苔转薄白腻,再服10剂,盗汗即止 。
按盗汗多以阴虚为主,故治疗多从滋阴立法 。然而临床所见,湿热胶蒸而盗汗者也不少见 。如肝胆湿热扰于阴分而盗汗,当以清胆泄热利浊为要,令湿热分离则愈,用蒿芩清胆汤加减获效 。[樊莹丽.蒿芩清胆汤临床新用.光明中医,2010,25(3):508] 。
(十一)味觉失常
苏某,女,36岁 。2007年8月2日初诊 。自诉每至夏季失去味觉,2个月前又作,经医院反复检查,原因未明 。曾有鼻窦炎病史3年 。苔薄黄腻,脉滑数 。盖怪病多痰,痰阻胆经,横逆犯胃,胃气不和 。治宜转枢机以宁胆和胃 。药用:青蒿15g,炒黄芩18g,姜半夏、陈皮、枳壳、竹茹、石菖蒲、碧玉散(包煎)各12g,茯苓、乌梅各12g,甘草3g,荷叶半张 。5剂后,食有香味,续进5剂,味觉正常而告愈 。
按味觉失常,病因繁多,而总与脾胃运纳失常相关 。大凡治法,以健运为主 。笔者则认为,若以清胆气运脾胃则效更著 。因为“脾开窍于口”“心气通于舌”,心脾不和,则舌为之无味 。又胆为少阳枢机,若枢机拨动则脾升而胃降 。故与其独运脾胃,毋宁用蒿芩清胆汤加乌梅、石菖蒲、荷叶之属转枢机而宁胆腑,则收效更著 。[樊莹丽.蒿芩清胆汤临床新用.光明中医,2010,25(3):508] 。
(十二)胁痛
王某,女,46岁 。2007年8月25日初诊 。胆囊炎病史5年,每月发作,形体瘦,右胁作痛,牵引肩背,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闷泛恶,厌食油腻,脉滑数 。证属肝胆湿热蕴结 。治宜利胆畅中 。药用:青蒿、黄芩各15g,枳壳12g,竹茹、茯苓、姜半夏、碧玉散(包煎)、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各12g,陈皮9g 。5剂后,胁痛稍安,胸闷好转,原方加生栀子15g,再服5剂,诸症消失 。予四逆散合异功散加焦山楂30g、神曲15g善后 。
按湿热之邪,阻于少阳,肝胆之气怫郁,发为胁痛 。治此之法,当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为要,常用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之类 。笔者认为,上方虽属和通之剂,但用于体虚之人则不甚适宜 。如气滞兼挟湿热之胁痛,用蒿芩清胆汤最宜 。[樊莹丽.蒿芩清胆汤临床新用.光明中医,2010,25(3):508] 。
(十三)发热
尚某,女,55岁,退休 。2012年12月14日就诊 。主诉发热半个月 。为某医院住院病人 。住院期间,白天体温基本正常,每于晚上8点左右开始发热,持续2~3小时,最高体温38.2℃ 。先后诊断为“风湿病待查”“结核病待查”“血液病待查”等,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效果不佳 。因病人惧怕骨髓穿刺特来我院就诊 。现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头痛如裹,两胁胀满,舌质暗淡、苔黄,脉数 。诊断:发热 。辨证为湿热郁阻于足少阳胆,少阳枢机不利 。治则清热化湿,和解少阳 。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 。药用:青蒿12g,黄芩12g,竹茹12g,枳壳9g,滑石15g,陈皮10g,茯苓9g,青黛6g,石菖蒲6g,郁金10g,竹叶9g,苍术15g,藿香9g,佩兰9g,淡豆豉6g,蝉蜕6g 。3剂,水煎服,3次/天 。服药当晚,电话告知,晚约下午6点喝药,30分钟后遍身汗出,发热时间推后至约晚上9点,持续约1小时 。嘱坚持服药 。3剂后,病情基本稳定 。
按温病治少阳证弃用小柴胡汤,而选中蒿芩清胆汤,以气味芳香,苦、辛、寒的青蒿为君,促使湿热交结、少阳实热偏盛、湿热兼挟痰浊中阻、祛逐温邪走横,向腠理膜原空隙管道透泄外出,又使湿热痰浊之阴柔湿滞病邪从下焦二阴窍排污外出 。念湿热夹杂,缠绵不愈,效不更方,嘱再进5剂 。药尽病退,后以健脾益气方善后 。[魏小明.蒿芩清胆汤治验举隅.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81-83] 。
(十四)耳鸣
张某,女,63岁,退休 。2013年1月19日就诊 。主诉耳鸣耳聋半年余,曾多处就诊,效果不佳 。平素喜看养生书籍,自认为肝肾阴虚 。长期口服中
成药六味地黄丸及耳聋左慈丸,罔效 。现症见:体型消瘦,耳鸣脑胀,心烦,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质暗淡、舌苔黄腻,脉滑数 。平素喜食辛辣 。诊断:耳鸣 。辨证属少阳胆经湿热,气机不畅,胆热痰扰 。治宜清胆和胃,祛瘀化痰 。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 。药用:青蒿9g,黄芩12g,蝉蜕15g,蒺藜12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9g,竹茹9g,磁石15g(先煎),石菖蒲10g,当归12g,野菊花12g,厚朴9g,白芍12g,远志10g,枳实10g 。7剂,水煎服,2次/天,药尽病瘥,后以六君子汤健脾益气方善后 。[魏小明.蒿芩清胆汤治验举隅.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81-83](十五)呃逆
刘某,女,53岁,退休 。2013年4月7日就诊 。主诉:间断呃逆3年,加重半年 。3年来,每逢生气后即呃逆不止,声音沉闷 。初期喝水,捻压内关穴或出门散心,调畅情志有效 。后发作,呃逆声音洪亮,难以自控 。病人痛苦不堪,偶有夜间发作,呃逆不止,难以入睡 。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无须处理 。现症见:形体消瘦,呃声连连,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干呕,舌质红、苔黄腻、有裂纹,脉濡数 。诊断:呃逆 。辨证为胆郁湿热,乘于胃土,胃失和降,气逆作呃 。治则:清化胆经湿热,降逆和胃止呃 。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 。药用:青蒿12g,黄芩12g,竹茹10g,枳壳9g,滑石10g,茯苓9g,青黛6g,石菖蒲3g,郁金10g,旋覆花(包煎)10g,佩兰9g,柿蒂6g,赭石(先煎)15g,当归10g,白芍9g,杏仁9g,生地黄3g,麦冬3g 。7剂,水煎服,3次/天 。药尽,病情减半 。再进5剂,病愈 。[魏小明.蒿芩清胆汤治验举隅.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81-83](十六)失眠
王某,男,47岁,司机 。2012年12月14日就诊 。主诉失眠2个月,起初每夜尚能睡4~5小时,易醒,梦多,睡眠不实 。自以为长期夜间开长途车,阴阳失调所致,未治疗 。后发展至彻夜辗转反侧,难以人眠,痛苦不堪 。自服舒乐安定等,效果不佳 。现症见:体型肥胖,面容憔悴,神思恍惚,口苦,口异味较重,烦躁,小便黄,大便不爽 。舌质红、舌苔黄,脉濡数 。有烟酒嗜好,喜吃油炸、烧烤类食物 。诊断:失眠 。辨证属湿热困脾,土壅木郁,影响肝胆气机升降出人而致湿热互结 。治宜健脾化湿,疏利肝胆,调畅气机 。方选蒿芩清胆汤合三仁汤加减 。药用:青蒿10g,黄芩10g,竹茹12g,枳壳10g,滑石20g,茯苓10g,青黛6g,石菖蒲10g,郁金10g,远志10g,当归10g,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豆蔻10g,竹叶9g,苍术15g,藿香9g,佩兰9g 。首进5剂,效果明显,二便通畅,情绪稳定,有睡意 。效不更方,又进7剂,病y 。[魏小明.蒿芩清胆汤治验举隅.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81-83] 。
(十七)胁痛
杨某,男,56岁,退休 。2012年1月21日初诊 。主诉:半年前因家庭琐事和妻子吵架后,情绪低落,闷闷不畅 。后慢慢感觉到身体乏力,右胁胀痛,纳呆,恶心欲吐,口干苦,大便不畅,小便颜色深黄 。因其弟弟死于肝癌,思想压力较大,在某医院急查肝功能,乙肝系列,B超等,确诊为:肝炎(无黄疸型);肝硬化(轻度) 。现症见:面色黧黑,白睛不黄,形体消瘦,精神倦怠,少气懒言,善叹息,舌紫暗、苔黄垢腻,脉弦滑 。腹部柔软,脾肋下未触及 。诊断:胁痛 。此为肝郁日久,肝失疏泄,肝木乘脾,脾失健运 。治以清肝利胆,健脾活血止痛 。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 。药用:青蒿10g,黄芩9g,竹茹12g,枳壳10g,滑石20g,茯苓12g,青黛6g,石菖蒲10g,郁金10g,当归10g,薏苡仁15g,碧玉散10g,茵陈30g,赤芍、白芍各15g,柴胡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生大黄10g,焦三仙各10g 。
服药7剂后,胁痛减轻,恶心已除,小便通畅,颜色变浅,但舌体仍紫暗,脉弦滑 。原方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30g,再进10剂,病情明显减轻 。考虑此为慢性肝病,嘱咐其应注意清淡饮食习惯,需长期吃药摄生调养,忌烟酒 。后以健脾益气,养阴柔肝之丸药服之 。[魏小明.蒿芩清胆汤治验举隅.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81-83] 。
(十八)眩晕
樊某,女,52岁 。2013年7月11日就诊 。主诉:眩晕1周 。病人1周前
起床时突感眩晕,伴随呕吐 。曾经以“梅尼埃病”治疗,效不佳 。现症见:体型消瘦,耳鸣,口苦,脾气烦躁,说话声音洪亮,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 。诊断:眩晕 。辨证属阴虚火旺,痰火上蒙清阳,影响肝胆气机升降出入 。治宜疏利肝胆,调畅气机 。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 。药用:青蒿10g,黄芩10g,黄连3g,竹茹12g,枳壳10g,滑石20g,茯苓10g,青黛6g,石菖蒲10g,郁金10g,陈皮9g,半夏9g,茯苓10g,炙甘草6g,柴胡6g,青皮9g,制龟甲10g(先煎),生地黄9g 。首进5剂,眩晕明显减轻 。效不更方,又进7剂,病瘥 。[魏小明.蒿芩清胆汤治验举隅.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81-83] 。
(十九)慢性萎缩性胃炎
刘某,男,56岁 。因“胃胀伴隐痛10天”于2012年5月28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病人20年前因情绪刺激后出现胃胀痛不适伴嗳气,经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后好转,后病人胃胀时作,未予重视 。10天前病人突然胃胀加重伴隐痛,自行服药未缓解遂来我院就诊 。主症:胃胀伴隐痛10天,连及胸胁,无反酸,纳呆,口苦,饭后嗳气,烦躁易怒,大便黏滞有解不净感,每日一行 。查体:腹软,中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余阴性;舌黯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 。胃镜:慢性胃炎 。病理:(胃窦)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腺体轻度非典型增生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予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青蒿30g,黄芩15g,竹茹10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滑石粉10g,生甘草10g,青黛6g,青皮10g,紫苏梗10g,木香10g,延胡索20g,川楝子6g,柴胡10g,郁金10g,焦槟榔10g,炮姜4g,鸡内金10g,白花蛇舌草30g 。7剂,水煎服,日1剂 。2012年6月4日二诊:胃胀伴隐痛减轻,嗳气不多,纳增,大便仍有解不净感,每日一行,舌黯红、苔薄黄水滑,脉弦滑 。原方去川楝子、焦槟榔;加车前子10g,泽泻10g 。7剂 。后继服中药(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诸症未作 。2012年12月17日病人因胃脘胀满复来我院就诊,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理:(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余阴性 。
按蒿芩清胆汤出自清代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书中此方用治暑疟,亦治邪传少阳腑证,为和解少阳,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之方 。该病人因情志致病,肝气郁结日久,每易化热,木旺侮土,以致肝胃郁热,脾胃清阳之气不升,清气在下,浊气在上,终成湿热之证 。久病入络,胃络血瘀,日久成瘘 。此乃肝胃郁热之证,治当清化湿热,疏肝理脾 。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 。重用青蒿,其性苦寒气芳香,清芬透络,合黄芩、竹茹清利湿热;肝火犯胃而液郁为痰,故以枳壳、陈皮、半夏和胃化痰;碧玉散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使邪有出路;另加柴胡、青皮、紫苏梗、木香疏肝理气和胃;郁金入肝经且性寒,清肝疏肝;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湿邪非温不化,故少佐炮姜温化湿邪;槟榔、鸡内金健脾消食化积;由于该病有癌变倾向,加用白花蛇舌草,并将碧玉散中生甘草量加大,以清热解毒,防止癌变 。
二诊病人诸症明显减轻,因理气药多辛燥,不可久服,故去川楝子、焦槟榔,观其大便不净,舌苔水滑,仍有湿邪滞中,加车前子、泽泻导邪外出 。之后仍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3个月后病人因胃脘胀满就诊,复查胃镜及病理发现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均消失 。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多不典型,且病程长,有癌变倾向,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属癌前期病变,临床以胃黏膜活检病理确诊 。临床中有多种证型,而四诊合参,辨证准确精详是提高其治疗水平的关键所在 。[张婷婷.蒿芩清胆汤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河南中医,2014,34(3):551] 。
(二十)脑鸣
某某,男,62岁 。2007年3月12日初诊 。病人于2个月前因家事不顺,情绪消沉郁闷,逐渐出现脑鸣,左侧尤甚,夜间加重,失眠多梦,易惊,神扰不宁,烦闷易怒,小便黄,舌质红,脉弦滑 。头颅CT检查提示:未见异常 。辨证属气机不畅,郁久化痰,上扰清窍 。治宜清热化痰,解郁利胆 。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味:青蒿6g,竹茹9g,半夏4.5g,茯苓9g,黄芩6g,枳壳4.5g,陈皮6g,碧玉散9g,甘草6g,柴胡6g,郁金9g,石菖蒲9g 。每日1剂,水煎服 。
二诊:7剂后,病人脑鸣减轻,白天基本不鸣,小便清,但睡眠仍不佳 。
上方去碧玉散、柴胡,加炙远志9g,续服10剂,诸症皆愈 。
按《重订通俗伤寒论》云:“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 。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 。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 。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 。”病人因情志不调,气机失畅,郁久化痰,痰热与郁气搏击互结,上扰清窍 。故以蒿芩清胆汤清热化痰为主;佐以柴胡、郁金以条达气机,解郁除烦,痰不自生;再佐以石菖蒲祛痰开窍;炙远志安神定志 。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使郁结开,痰热清,上窍利,脑鸣愈 。[宋云娟.蒿芩清胆汤治疗内科杂病临证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5):87-88] 。
(二十一)味觉异常
某某,女,46岁 。2007年4月21日初诊 。病人于2006年底因胆结石而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近半年来觉口淡,食物乏味,胃纳差,心烦欲呕,寒热往来,郁闷不乐,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 。证属湿热郁遏,肝胆气滞 。治宜清热利胆,化湿和胃 。方用蒿芩清胆汤合三金:青蒿9g,黄芩6g,茯苓12g,陈皮6g,半夏9g,枳壳9g,竹茹6g,碧玉散6g,金钱草12g,鸡内金(研粉分吞)9g,郁金9g 。每日1剂,水煎服 。
二诊:7剂后,病人诸症减轻,胃纳渐增,大便日行1次,质软,小便清 。上方去碧玉散,加柴胡6g,再进7剂,病情缓解,食物有味 。
按《汤头歌诀详解》谓蒿芩清胆汤“方中青蒿性味苦寒,专去肝、胆伏热,领邪外出,配合黄芩、竹茹,尤善清泄胆热,解除热重寒轻之证;半夏、陈皮、枳壳不仅能化痰浊、消痞闷,配合黄芩、竹茹,更能止呕逆、除心烦;赤苓、碧玉利小便、清湿热” 。本案病人术后精神紧张,情志不畅,进补过盛,多属恣食肥甘,生痰蕴湿,日久化热,导致湿热蕴蒸肝胆,逆于脾胃,沃于心窍,故口舌为之不和,味觉因之不辨 。笔者取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胆清则心脾气和,窍开而味觉灵敏矣;配伍郁金、鸡内金解郁健脾助健运;金钱草加强清利胆腑之湿热;柴胡加强和解少阳之功,以除寒热
往来之证 。[宋云娟.蒿芩清胆汤治疗内科杂病临证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5):87-88] 。
(二十二)心脏神经官能症
某某,女,43岁 。2007年6月24日初诊 。病人因同事3个月前突发心肌梗死死亡而受精神打击,此后经常自觉心悸、心前区不适,甚或隐隐作痛,气短,寒热往来,夜惊,汗出,头晕,纳呆,口苦,食后干呕胁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根腻,脉弦滑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及其它临床检查已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辨证属胆郁痰热,内扰心神 。治宜清胆解郁,和胃化痰安神 。方用蒿芩清胆汤化裁:青蒿6g,竹茹9g,半夏6g,茯苓12g,黄芩6g,枳壳6g,陈皮6g,碧玉散6g,炙远志9g,全瓜蒌9g,煅龙骨12g,煅牡蛎12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
二诊:7剂后,病人心悸发作减轻,无心前区疼痛感,但仍觉夜间易惊,纳呆 。上方去碧玉散、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加琥珀粉(冲服)4g,鸡内金(研粉分吞)6g,石菖蒲9g,生甘草6g,续服7剂 。
三诊:诸症明显改善,时有夜寐差 。守二诊方加酸枣仁9g,再进7剂,诸症痊愈 。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医学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曰:“心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 。”病人因情志不畅,肝气抑郁,五志化火,灼液成痰,上扰心神,而见心悸、气短、头晕等;肝气犯胃,水失运化,与火互结,为痰热郁结,郁滞少阳,可见寒热往来、纳呆、食后干呕、胁胀 。故予蒿芩清胆汤清热解郁,和胃祛痰;并佐煅龙骨、煅牡蛎重镇安神;以全瓜萎、石菖蒲行气化痰;佐酸枣仁除烦安神 。全方共达清胆解郁,和胃祛痰,安神定志之功 。[宋云娟.蒿芩清胆汤治疗内科杂病临证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5):87-88](二十三)夜半惊恐
某某,女,52岁 。2007年7月10日初诊 。主诉夜间每及12时至次日凌晨3时即感惊恐不安,难以入睡,约4时过后则可安睡,每夜届时而发作近2
周,伴纳呆,口苦,头晕,胸闷胁胀,舌质红、苔白腻,脉滑弦 。辨证属痰郁化火,肝胆不和 。治宜清胆益肝,除湿祛痰 。方用蒿芩清胆汤化裁:青蒿4.5g,黄芩6g,竹茹9g,半夏6g,茯苓12g,枳实9g,陈皮4.5g,酸枣仁9g,夜交藤9g,生龙骨12g,白芍6g,石菖蒲9g 。每日1剂,水煎服 。
二诊:7剂后,病人心神渐感宁谧,夜寐转佳,胃纳增加 。效不更方,前方再进5剂,惊恐消失,夜能安卧,头晕胸闷亦愈 。
按《张氏医通·神志门》云:“夫惊虽主于心,而肝胆脾胃皆有之,惊是火热,烁动其心,心动而神乱也……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涎 。”病人素体肥胖,为痰湿之体,邪盛于里,易怒伤肝,气郁化火,灼津移聚,上扰心神,致善惊、惕惕不安、夜寐易惊 。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3时,乃少阳胆与厥阴肝之精气输注之时 。胆附于肝,一阴一阳,互为表里,体阴而用阳;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 。故以蒿芩清胆汤清胆除湿祛痰;酸枣仁、白芍养肝血、补肝阴,使胆清肝益,阴阳互用;辅以龙骨、夜交藤以镇静安神;石菖蒲行气祛痰和胃 。药证相符,诸症皆瘥 。[宋云娟.蒿芩清胆汤治疗内科杂病临证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5):87-88] 。
【临证提要】
本方适用于三焦湿热,胆热痰阻 。证中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为少阳热盛之征;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有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干呕呃逆之症;苔白间现杂色,脉滑,为胆胃俱病,气化不行,痰湿中阻所致 。故治当清胆热为主,兼以降逆和胃化痰利湿 。朱良春将本方扩大应用于湿热发黄之证,认为本方配伍周到,是和解胆经,清利湿热,从而解除寒热如疟和湿热发黄的良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