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如圣丸的作用功效
【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
【配方组成】胡黄连白芜黄去扇炒川黄连各二两使君子一两 , 去壳秤麝香别研 , 五分干虾蟆五枚 , 锉酒熬膏
【用法】上为末 , 用膏丸如麻子大 , 每服人参汤下 。二三岁者 , 五七丸;以上者 , 十丸至十五丸 。无时 。
【作用与功效】治疳杀虫 。
【主治适应症】冷热疳泻 。
【方解】疳必有虫 , 故治疳必先杀虫 。积久必热 , 故用二连清积热;合以使君子加强杀虫之力 , 芜黄燥湿杀虫 , 虾蟆为疳积腹膨主药 , 又佐以芳香开窍之麝香 , 故疳泻可愈 。
【方论】
张山雷:“方用二连 , 可治疳热 , 必不可治寒冷 。干蟾为疳积腹膨主药 , 大有奇功 。”(《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
【临证提要】此方因有使君子、芜黄之温性药 , 较之胡黄连丸纯用苦寒则又较温也 , 故钱氏用之于治冷热疳 。
盖疳乃儿科要证之一 , 在《直诀》里已有专论 , 虚羸(虚弱羸瘦)、腹中有癖(积)、弄舌是疳证的初起证候 , 病位均在脾胃 。小儿虚羸 , 乳食难消 , 经久不愈 , 病情发展 , 可演变成积;积久不消 , 迁延失治 , 损伤脾胃 , 津液干枯 , 身体日渐羸瘦 , 可转化成疳 。所以古有“无积不成疳” , “积为疳之母”之说 。古代医家对于“疳”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疳”有“甘”的涵义 , 是指小儿恣食肥甘 , 损伤脾胃渐成积滞 , 日久成疳 , 如《医学正传.疳病论》说:“盖其病因肥甘所致 , 故命名曰疳” 。一说“疳”有“干”的涵义 , 是指疳证大多脾胃津液干枯 , 形瘦如柴 , 肌体干瘪 。如《保婴撮要·疳》说:“疳者干也 , 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 。前者着重言其病因 , 后者着重言其病理症状 , 综合二说 , 概括了疳证的含义 。因此疳积实际上包含了多种小儿脾胃虚损为主的慢性全身虚弱性的病证 。此外 , 也还有一些疾病也以“疳”名 , 如“牙疳”、“下疳”等 , 但其证候与小儿疳证迥别 。
【钱乙如圣丸的作用功效】古有“小儿疳证即成人痨瘵”之说 , 认为“十五岁以上为痨 , 十五岁以下为疳” , 但实际并不然 。尽管有一些症状 , 如消瘦、潮热、病情缠绵、精血枯竭等与痨瘵有相似之处 , 但诚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说:“大人痨者 , 因肾脏虚损 , 精髓衰枯;小儿疳者 , 因脾脏虚损 , 津液消亡” , 二者病机不同 , 证治有别 , 所以不能看作一个疾病 。钱氏认为疳证是脾胃病 , 因误下太过津液消亡所致 。如小儿潮热、病癖、伤寒而调治不当 , 攻下太过 , 也有体弱之后又有他邪相干(如虫积、食滞等) , 均可致疳 。由于钱氏从五脏分证立论 , 所以将疳证也分为脾疳(肥疳)、肝疳、心疳、肺疳、肾疳、筋疳、骨疳七种 。其中以脾疳为最常见 。其证身瘦黄 , 皮干而有疮疥 , 身、耳、鼻皆有疮 , 泻青白黄沫 , 腹满 , 发鬓作穗 , 头项细 , 饮水等 。至于疳证的辨证论治要领 , 钱氏认为主要在于辨别疳之冷热肥瘦新久 。大抵初病为肥热疳 , 久病为瘦冷疳 , 冷者用木香丸 , 热者用胡黄连丸 , 冷热夹杂之疳尤宜如圣丸 。初病胃中津液少者 , 多服白术散 。五脏诸疳 , 可依本脏补其母给予治疳药 , 鼻下绕耳生疮者可外用兰香散、白粉散 , 可见钱氏对疳证的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
推荐阅读
- 关于养狗的常识 怎么养狗
- 关羽有后代留下来吗 周瑜怎么死的
- 花店买的花束怎么养 鲜花怎么保鲜
- 如何评价陈凯歌的审美品味
- 为什么大多数散户交易经常赔钱还赔的很厉害
- 为什么人会有挖掘规律把一个事物做到极限的倾向
- 中国邮政银行什么时候成立的
- 为什么日漫的结局大多让人累觉不爱
- 物种间捕食和寄生关系的形成是怎样的
- 老人气短 多种疾病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