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正药业三招实现海外市场销售1.3亿美元

据新华社讯(采访人员慎海雄 叶国标)作为国内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海正药业全年18亿多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中,至少有8成是在欧美等海外市场实现的,去年的创汇额超过1.3亿美元 。该公司已有9个品种通过美国FDA认证,7个品种在欧共体COS注册 。[br]据介绍,在许多国内企业视为畏途的海外市场,海正药业以“三招”从容应对:[br][br][b]一、获取国际通行认证[/b][br][br]对于国际通行的各种认证,早在1989年,海正就开始药政注册,并在1992年获得第一个产品的FDA证书 。10多年间,美国FDA官员先后7次来公司检查,欧盟官员也数次前来考察 。除已有的16个产品获得认证外,还有20多个产品正在申报之中 。[br]海正药业董事长白骅介绍说,海正药业逐步建起来一支拥有7名博士后、并与国内10多所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科研力量,阿霉素等多个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攀升到第一位 。但要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到某一国家,还需要跨越“两道门槛”:一是国家的门槛,也就是行政门槛,像美国FDA认证;二是客户门槛,就是技术门槛,或者内控指标,不仅要达到国际药典通用的标准,如USP、EP、JP等,而且要达到客户的内控质量指标,特别是对杂质的鉴别和分离,还得提供实样 。[br]因此,海正药业决心把药政注册当作核心竞争力来培育 。10多年下来,公司已建立起20多人的药政注册队伍、30多人的QA(质量保证)队伍和100多人的QC(质量检测)队伍,还高薪聘请6名外籍专家负责从科研、质量到认证的全程管理,其中1名美国专家专门负责药政注册,1名美籍华人主管质量保证系统 。[br]白骅表示,获得国际通行证,意味着可以占领高端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 。以阿霉素为例,公司的产品在印度每克卖75美元,在欧洲每克卖90美元,而卖到美国市场则高达135美元,价格比国内市场高出30%到300%不等 。[br]正是持有国际市场通行证,如今海正生产的柔红霉素、阿霉素、丝裂霉素等抗肿瘤药的出口量,已占领美国非专利原料药市场60%的份额;抗寄生虫药阿佛菌素占国际兽药市场40%以上的份额;降血脂药的他汀类系列产品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同类产品市场1/3以上的份额 。公司还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由WHO指定的全球抗多重耐药性结核病药物生产企业 。[br][br][b]二、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br][/b][br]目前,海正生产的原料药已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进入规范的药政注册市场 。个别产品甚至已对原来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国际大公司构成威胁 。但与国际大公司竞争,海正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科研力量来看,都不在同一等量级上 。公司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避开国际大公司动辄数亿美元的大投入大开发,另辟蹊径,潜心钻研非专利药物的开发和国际市场的拓展 。[br]所谓非专利药物,是无需花重金购买专利的药品 。由于各国企业都可以生产,价格比较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更高 。更为苛刻的是,要实现非专利药物的出口,必须使企业的硬件、软件水平和产品质量全部符合进口国的要求才行 。[br]非专利药物的巨大商机远未挖尽 。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介绍,2002年全球非专利药品销售343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1.93%,欧盟27.95%,日本14.32%;从现在起到2007年,仅美国就有销售收入为820亿美元的专利药品陆续过期 。他认为,我们不仅要利用国内精细化工的生产优势,做好质优价廉的原料药供应,而且要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原则提高中药材加工水平,为美、欧、日的营养补充剂生产做好中药提取物的供应,然后延伸发展,最终实现各类药物制剂和营养补充剂成品在欧、美、日的本土化生产 。[br][br][b]三、增强自主研发能力[/b][br][br]海正没有仅仅满足于非专利药物市场 。靠着非专利药物赢得的实力,海正自主研发的力量也逐渐增强,并正在实现从“花钱买鱼”到“筑池养鱼”的飞跃 。目前,公司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以此为平台,开始与国外的研究机构开展化学合成me-too及创新药物和基因工程新药的合作研究 。海正与国际大公司的关系已由竞争转为合作和共赢 。[br]国内制药企业平均每万元销售收入用于研发的仅为78元,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至3%就已算不错 。但海正药业在过去5年里,每年科研经费投入占同期销售收入的比重均在8%左右,相当于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水平 。去年,海正投入技术开发费更是达到1.2亿元 。[br]“筑池养鱼”的结果使海正尝到甜头 。目前,海正已经储备20多个国家二类以上新药,申报了18项发明专利;5年里,当年新产品销售额占全部销售的比重在40%以上,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 。自主开发的新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高达34亿元,创税利6.3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