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地球不是厄拉克斯 但我们仍应该向弗雷曼人学习节水( 四 )


2015年 , 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 , 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 这一概念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 ,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根据国办2015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 , 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30个城市试点 , 目标到2020年 , 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 , 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
目前 , 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 通过试点城市创新建设模式 , 探索成功经验 , 并将这些成熟的做法、模式推广落地 。 但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 其全面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
海水淡化
从技术创新到推动规模应用
海水淡化是增加淡水供给的开源技术 , 海水淡化后不仅可作为市政供水 , 也可用作冷却、锅炉补给等各种工业用水 , 且生产不受气候条件的制约 。 因此 , 淡化海水可以成为沿海缺水地区的重要补充和备用水源 。
国内海水淡化技术最早是引进关键设备、集成共性技术和建设示范工程 , 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突破多项决定海水淡化能耗的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 , 工程建设投资和造水成本也基本与国际水平持平 。 目前 , 国内海水淡化技术水平已有所提升、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 已掌握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 , 具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成套的能力 。 截至2019年底 , 已建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157.38万吨/日 , 其中2019年新增规模约39.91万吨/日 , 为历史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 , 主要满足沿海城市石化、钢铁、核电、火电等行业的用水需求 , 但市政供水用途只有29% , 且因各种因素制约几乎未真正进入管网 。
但也要看到 , 虽然我国自主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 , 并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 ,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相比 ,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技术引领性不强、产品稳定性不足、装备质量成熟度不够 , 约80%左右的万吨级及以上的大型工程均采用国外的技术装备 , 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和高压泵等关键核心装备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 , 且缺乏大型工程化验证与产业化的应用经验 , 产业规模也不及国际水平 。
今年5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 提出到2025年 , 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 , 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 , 其中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 , 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20万吨/日以上 , 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