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袁东亮:今日风流人物,协力探洋西太( 五 )


通过多年的研究 , 袁东亮和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印度洋偶极子(IOD)通过ITF影响太平洋ENSO可预报性的“海洋通道”机制 , 填补了国际空白 , 对印度洋乃至太平洋年际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报具有指导意义 。 他们发现 , 正IOD期间 , 东印度洋海平面下降强迫ITF加强 , 将赤道太平洋上层暖水更多地运往印度洋 , 造成西太平洋温跃层抬升并向东传播 , 引起显著的海气耦合响应 。 由此 , 可以对部分(>50%冷舌区海面温度异常的标准差)ENSO事件跨过春季做出高于统计信度的预报 。
早在美国NASA工作期间 , 袁东亮就通过数模和理论研究 , 对经典的罗斯贝波西边界反射的线性理论提出了质疑 , 但是一直缺乏观测数据证实 。 通过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 袁东亮和团队启动了在西边界流和ITF的观测 , 经过数年观测证明 , 非线性反射和“海洋通道”机制的科学假设是完全正确的 , 这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 。 如今 , 对世界上唯一一支热带洋际洋流——ITF的突破性观测正成为中国科学家们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
对于中国来说 , 对印尼海域的狭窄通道海流以及南海和太平洋之间的水交换研究 , 也有利于维护海上运输线 , 以及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发 , 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有重要意义 。
继承学术传统 , 争创国际一流
西太平洋环流一方面通过影响暖池的低频变异影响全球和东亚气候 , 另一方面还通过西边界流与中国近海的交换 , 将气候变化信号直接输送到近岸海区 。 袁东亮和团队揭示了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西边界流——黑潮与我国近海环流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 。
黑潮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西边界流 , 是全球大洋流速最大、流量最强的海流之一 , 其物质和能量输运对北太平洋乃至全球大洋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 黑潮通过与边缘海交换 , 获得大量淡水和近海有机碳及污染物等 , 同时将大洋内区风强迫的旋度耗散掉 , 从而能够重新参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 。 黑潮通过吕宋海峡与南海发生交换 , 以及通过跨陆架环流与黄东海交换是大洋与边缘海交换的两类重要的动力过程 。
袁东亮在美国长期从事大洋西边界流动力学及其与边缘海交换研究 , 研究海域涉及中国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和南大西洋湾等 , 2006年全职回国以来 , 他继承老一代科学家的科研传统 , 带领团队在黑潮与亚洲边缘海交换领域做出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
袁东亮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吕宋海峡黑潮路径的季节内变异特征 , 并揭示其机制 。 发现了吕宋海峡黑潮的甩涡和夏季流套 , 揭示并命名了“吕宋暖涡”(Luzon Warm Eddy)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