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亚姆·|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三 )


如今 , 我们更倾向于可持续发展和非线性的街区概念 。如何与自然环境更好的融合 , 如何打通物理维度和虚拟维度 , 如何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城市、空间肌理 , 这些似乎越来越成为我们衡量一座城市是否“现代化” , 是否“文明”的标准 。

利亚姆·|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文章图片

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设想的新一代建筑体?UABB
去年 , 《赛博朋克2077》风靡全球 。 其实 , 在科幻领域 ,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到八十年代的《神经漫游者》 , 赛博朋克早就是科幻领域里一个独立的门类了 。
只是 , 这几年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共存 , AI技术嵌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 日常生活中的“赛博”感越来越强 。
我们中国人接触技术的时间短 , 一开始是抱着全面拥抱的心态 , 应有的警惕性和反思性都被忽略了 。 我们一度全面接受技术带来的城市生活便利、交流的便利 , 接受这种被钉钉、微信随时打断的 , 变得碎片化的日常生活 。
我们陷入了后现代式的空虚和焦虑中 。 而这种感受和状态与赛博朋克的主题是高度契合的——技术、资本权力对个人的异化 。
赛博朋克作品中的城市街道?Taylor Heine
在我和李开复博士合写的新书《AI2041》里 , 我写到了在AI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 , 印度的种姓制度如何影响一个年轻女孩的爱情 。 妈妈给家里购买的一份保险 , 保险通过大数据不断计算着保险金价格 , 喜欢上一个低种姓男孩 , 这让女孩家要交的保险金快速飙升 。
这也是一个很有“赛博”感的故事 , 或许 , 你可以称它为“赛博种姓制度” 。
不仅是“种姓” , 它还能扩展到生活方方面面 , 语言行为、消费习惯、受教育程度、性别……这些影响因素都会导致AI作出带有偏见的判断 。
从前 , 我们一直乐观地认为 , 工具理性、技术 , 尤其是AI技术是中性的 , 不带任何偏见的 , 是能够带来真正平等的 。 但现在 , 我们似乎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
甚至 , 在AI的算法下 , 这种隐藏的不公平会被不断揭示和放大 。 数据不会骗人 , 但也不会体恤人 。 种姓、性别、年龄 , 甚至生活的街区 , 其中的不公依然广泛存在 。
日常生活的“赛博”感 , 也给我带来很多写作灵感 。 我的老家在潮汕 , 那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 有一次 , 我回老家参加同学聚会 , 他提到一个叫贵屿的地方 , 他在那做垃圾回收 。 那里曾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处理场 。
那地方距我家只有一小时车程 , 但我却从不知道它 , 它是一个被隐藏、被折叠的空间 , 就像《阿丽塔:战斗天使》里的垃圾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