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林|专访青年数学家陈杲父亲:反对“鸡娃”,考试分数没那么重要( 五 )


领到任务的陈杲心无旁骛 , 查阅了大量文献 , 甚至不惜花上三年时间琢磨一本数学著作 , 频繁主动找导师和相关的学术专家交流 。 命运眷顾这位努力的年轻人 , 陈杲意外发现了菲尔兹奖得主阿提亚教授和他学生希钦教授提出的磁单极子模型和引力瞬子之间的联系 , 终于攻克下这一世界难题 。 从16岁开始 , 直到21岁 , 陈杲整整花了5年时间 。
“搞数学研究失败才算常见”
在同龄人眼里 , 陈杲显得“少年老成” , 即使小小年纪 , 但说话严谨老练 。 父亲看穿了他的“小心思” , 因为长期跟比自己年长的人打交道 , 陈杲有意模仿着身边的人讲话方式 ,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一点 。
在陈钱林的眼里 , 他永远是一个孩子 , 笑起来就是孩子般的笑 , 做科研成功了就欢欣雀跃 , 失败就耷拉着脑袋 。
“搞数学研究本身就应该是失败才算常见 , 成功才是意外的 。 ”对于儿子说出这样的话 , 陈钱林并不意外 , 印象中陈杲心态好 , 几乎没有生过气 。
陈杲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 , 也曾这样写道 , “数学研究非常考验人的毅力 , 通常尝试几十种方法 , 可能只有一种方法有用 。 ”
如何在重大原创性论文和论文数量中找到平衡点 , 很多科研人员为之所困 。 陈杲却是个例外 。
不骄不躁 , 读书时期的那份自由 , 延续到陈杲的科研生涯 。 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当博士后期间 , 没有人对他定期进行考核 , 他要研究什么完全凭自己的兴趣 。
陈钱林认为 , 陈杲的自学能力强 , 在这样的自由环境下 , 不需要面对论文数量考核的形式主义 , 有利于他专注去解决世界级的难题 。
25岁时 , 已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陈杲 , 选择辞职回国任教 , 理由也简单:想回家了 , 想跟父母距离更近一些;这个“家”也是国家 。
“别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 , 我们做父母的 , 关心的是子女飞得累不累 。 我们希望他不要太累 。 ”陈钱林提醒儿子 , 研究学术是为生活服务的 , 要对生活保持热爱 , 如果没兴趣就没必要研究了 。

钱林|专访青年数学家陈杲父亲:反对“鸡娃”,考试分数没那么重要
文章图片

父亲陈钱林(左)与儿子陈杲(右) 。
因“创造了新的工具 , 解决了复几何领域的重要猜想” , 陈杲拿到了2021年达摩院青橙奖100万元的奖金 。 当采访人员问及这笔钱打算如何处理?陈钱林笑了笑 , “秘密” 。
留学归来 , 陈钱林想到了儿子安家的问题 , 不由得感叹 , “现在房价太高了” 。 科研人才留学归来 , 在哪个城市落地安家 , 也是个选择难题 。 如果到一般的城市 , 科研环境不一定理想 , 但北上广深的房价高昂 , 也让不少因经济条件发愁的人才望而却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