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文化遗产|报告!青岛海底发现一战大型沉舰


水下文化遗产|报告!青岛海底发现一战大型沉舰
文章插图

水下文化遗产|报告!青岛海底发现一战大型沉舰
文章插图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10月22日传来捷报。 50余天的调查工作取得两项重要成果:在大公岛南部海域发现并确认1处一战时期大型沉舰遗址;在胶州湾内新发现3处水下文化遗产疑点。前者成为本次调查的最重要收获。
超30米深潜32次 总计1034分钟
从8月5日至9月23日,调查工作历时50余天,主要采取物理探测与潜水探摸相结合的方式,对前期掌握的水下遗存线索进行调查。物理探测面积达50平方公里,总探测距离达566公里。在胶州湾内、竹岔岛周边、大公岛南部海域共发现水下疑点23处,潜水核查了其中14处疑点,累计潜水89次,潜水时长3127分钟。其中水深超30米的潜水32次,时长达1034分钟。
其中,在大公岛南部海域发现并确认的1处一战时期的大型沉舰遗址,是本次调查最重要的收获。现场采集到出水钢铁舰材、武器弹药、扇叶、水管阀门、皮革鞋垫、煤块等铁质、铜质、木质、铅质等材质的上百余件文物,可复原的共计45件,带有文字的2件。出水文物、船体建造工艺及相关文档记载,都为遗址的性质判断提供了重要佐证。
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在胶州湾内新发现3处水下文化遗产疑点。新发现的3处疑点中,1处采集到铁锚、煤矿、铁质凝结物等的遗物,因工期未能进一步深入调查,作为线索留待以后进一步做物理探测和潜水确认。另外2处疑点位于航道上,因客观原因未能予以潜水探摸确认,但通过文献档案的整理分析,对其性质有了初步认识,极有可能也为一战时期沉舰。
新发现为日德海战提供重要实证
专家表示,此次调查发现的一战时期相关遗存,对研究发生在胶州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唯一的亚洲战场)的日德海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通过对沉舰信息的捕捉诠释,对于进一步丰富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沉舰类型,深入研究当时军事文化水平和世界历史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据了解,目前考古工作采集的出水文物均已做好文字、影像、登记等记录工作,并移交位于青岛即墨区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进行保护处理。研究团队正在编写工作报告,对确认的1处沉舰遗存和发现的3处疑点进行评估并提出工作建议。
青岛水下考古大事记
1989年,中澳合作的首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青岛举办;
2006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青岛设立 “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协助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发掘、研究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
2008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基地在青岛挂牌成立,青岛的水下考古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岛基地挂牌成立,青岛成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中统一部署的三个区域性保护中心之一;
2012年,青岛在胶州湾海域通过声呐及磁力仪等设备,探及相关遗存线索6处,这项工作成果被列入该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岛基地联合开展的青岛沿海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中,发现胶州湾海域水下考古 “伊丽莎白皇后”号,不仅丰富了青岛近代史研究的史料来源,还拉开了青岛沿海近代军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的序幕;
2014年,国家文物局与青岛市政府签署了 《北海基地共建协议》,双方决定在青岛市即墨区蓝色硅谷核心区内共建北海基地;
2018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正式启用。
新闻延伸
出水文物的后期修复和保护已展开
出水文物如何及时保护,这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儿。文物长期在水下,如果是铜器和铁器,表面附着的氯离子比较多,接触空气会迅速氧化,是瓷器表面的纹饰也会脱落。所以考古队员们要做的首先是用单反相机记录文物,同时用蒸馏水做脱盐处理。一言盖之先做与空气的隔绝处理。
目前,所有出水文物,都已归至2018年启用的位于即墨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后期还有大量修复和仪器检测工作要做。此前来自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发现的甲午 海 战 沉舰——经远舰的大部分出水文物,也在这里修复和保护。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 采访人员 李魏 张芝萌
来源: 青岛晚报
【来源:西安网】
【 水下文化遗产|报告!青岛海底发现一战大型沉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