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模式在气候变化和变率的机制研究和预测预估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不仅能够模拟不同温室气体浓度下地表的平均情况 , 而且能够很好地模拟如地球轨道变化、火山爆发、人为排放气溶胶以及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等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
“尤其是在极端事件(如极端暴雨、极端高温、寒潮、洪涝灾害、强台风等)的预测预估、局地气候变化、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率等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更为我们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李熙晨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探索未知领域深入挖掘
对事物本质的探寻往往能够使人们做出最了不起的发现 。 我们如何感知环境?这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最深刻的问题之一 。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 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 , 他们因发现人体感知温度和触觉的受体获奖 。
朱利叶斯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共同导师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教授在诺奖揭晓后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大卫的工作已经获得无数殊荣 , 获得诺贝尔奖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 ”
朱利叶斯认为 , 对于生命而言 , 没有任何感觉系统比疼痛更重要 , 但几乎没有任何人真正了解疼痛的机制 。 帕塔普蒂安也在获奖后表示:“当你发现一个不太了解的领域时 , 这便是一个深入挖掘的好机会 。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神经科学家胡霁所从事的神经系统研究方面的工作 , 正是建立在今年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子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 胡霁对第一财经表示:“两位诺奖得主研究的是分子层面的机制 , 也就是如何将人体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 , 转化成细胞可以识别的生物信号 。 这是一个最底层的机制 , 这项工作也是人们期盼已久的诺奖标的 。 ”
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在10月5日的一场公开学术演讲中提到最新揭晓的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时表示:“今年获奖的是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机制 , 但是就像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罗兰在一百多年前所做的演讲《为纯科学呼吁》 , 诺奖也再次提醒我们基础科研的重要性 。 ”
日本在2000年初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宏伟蓝图后 , 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中科院神经科学家孙强认为 ,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日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 , 以及更多的日本人对科学执着追求密不可分 。 “我们看到近20年来 , 已经有约20名日裔科学家获奖 , 这是因为在日本 , 对科学的热爱充斥在每个科研工作者的血液中 。 ”孙强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而且他们可以以接力的形式完成需要长时间、多人投入的工作 , 比如NOD(非肥胖糖尿病)小鼠的培育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 ”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标题|致我们的2021,所有奋斗终将闪耀
- 吴祖榕|上线 2 周年,用户数破 2 亿,腾讯会议和我们聊了聊背后的产品法则
- 植物|开放生物资源,保护多样性:我们为了生物安全的那些努力。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jbhcfw|京东慧采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入驻,我们公司合适么?
- the|美CDC缩短新冠隔离时间被指从遵循科学变成了遵循CEO们的意见
- 柑橘|科研长路上青年们的心声诉求有哪些
- 功能|小米12来了,这次他们不装了,想直接对标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