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消防实验:宣称“超长续航”蓄电池 部分内置二手电芯存隐患
“给电池找问题 , 不应该等到火灾发生后 , 得往前提 。”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专家说 。在电动自行车市场上 , 有车商打着“超长续航”宣传语售卖电动自行车蓄电池 , 而事实上 , 部分商家出售的这类大容量电池却难过质量关 。
文章图片
▲8月25日 , 实验员在专业实验空间内对一块单体方形电芯进行了挤压测试 。电池发生爆炸后 , 浓烟、明火向外冲射 , 实验过程中电池正负极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00度 。新京报采访人员 郑新洽 摄
日前 ,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委托第三方实验室 , 对从部分店家购买的32块宣称“超长续航”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进行拆解 。
据实验人员介绍 , 目前已拆解的22个样品中 , 有大部分不符合国家标准 , “蓄电池买来时都是全新的 , 但拆开后发现 , 有些蓄电池的单体电芯是来自不同厂家的二手货 , 只因类型和外观一致 , 就被安装进一块蓄电池内 , 这会造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不稳定 , 埋下安全隐患 。”
此外 , 已经拆解的样品中还存在其他问题 。诸如蓄电池缺少熔断器(用于感知电池“过充”并自动断电) , 保护板设计简陋等 , 甚至在制作工艺上也是粗制滥造 , 连产品名牌上都出现错别字 。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今年7月数据显示 , 今年上半年 , 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6462起 , 过度充电、电池单体故障、电气线路短路是导致电动自行车发生电气火灾的根本原因 。
“给这些电池‘挑刺’不应该等到火灾发生后 , 得往前提 。”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专家说 。
文章图片
▲8月25日 , 实验员在对一个锂电蓄电池进行拆解 。新京报采访人员郑新洽摄
问题1
回收二手电芯拼接成整体
8月25日 , 新京报采访人员从消防部门了解到 , 被送入实验室的这32块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外观不一、大小不同 , 但都属于“超长续航” , 蓄电池容量大 , 已经超出了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标准要求 。
实验人员秦方圆(化名)介绍 , 蓄电池内部的电池模块由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单体电芯组成 , 单体电芯分为方形、柱状和软包三种类型 , 其使用数量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 , “简单来说 , 容量决定了一块电池充一次电可以骑多久 。”
对于蓄电池来说 , 确保每一个单体电芯的安全 , 才能保证蓄电池安全 。
秦方圆提到 , 就已经拆解的22块电池来看 , 很多电池拼接组装的痕迹严重 。他撕开一块电池的内部保护膜 , 内部的单体电芯有些是黑色的 , 有些是蓝色的 , 还有的电芯边角有磨损痕迹 。在另外一块电池里 , 单体电芯表面甚至还有难以揭下的黑色胶条 。
在一块电池内部 , 电芯连接的极耳(电池进行充放电时正负极的接触点)有被截断和延长的痕迹 , 实验人员以此判断 , 这些单体电芯都是“二手货” 。
秦方圆说 , 这种情况多来自于一些小作坊的回收利用 , 单体电芯来自不同厂家 , 只因类型和外观一致 , 就被强制安装进一块蓄电池内 , “这会造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不稳定 , 埋下安全隐患 。”
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专家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 , 在进行一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调查时 , 火查处同事追查电池源头时找到涉事商家 , “就是个小作坊 , 里面什么样的电池和配件都有 , 他们根据客户需求用回收的旧电池拆卸组装 , 这些电池来源是不是有保障?是不是合格产品?他们自己心里也没数 。”
文章图片
▲8月25日 , 实验员在对一个锂电蓄电池进行拆解 , 实验员向采访人员展示电池排线焊接点 , 这个电池的焊接工艺在已经拆解的22个中相对较好 , 但仍能看出焊点表面粗糙 。新京报采访人员 郑新洽 摄
问题2
配件不齐多数电池没有熔断器
除了单体电芯外 , 蓄电池内部最重要的一个装置就是保护板 。
秦方圆这样描述 , “它是整个电池的大脑 , 要控制电池的行为 。电池内部的每一个单体电芯通过排线与保护板相连 , 某个单体电芯如果出现故障 , 比如出现高温、短路、电压超高等等一些情况 , 保护板应该及时感应到并立马切断电流 , 避免危险的发生 。”
而保护板的质量可以说是整个电池的最后一道防线 。
秦方圆举例说 , 以电动汽车为例 , 其蓄电池一旦有任何问题 , 主控制板会立马检测到并进行报警、制动等一系列动作 , 给车主逃离和做决断的时间 。但电动自行车的保护板功能只是“切断电流” , 如果它本身质量有问题 , 就连切断电流这个底线都守不住 , 危险可想而知 。
此次拆解的22块蓄电池保护板设计简陋 , 秦方圆以经验判断 , 多数情况下它们恐怕难以起到“控制”作用 。
另外 , 对于蓄电池来说 , 熔断器也是一个重要装置 , 当电流超过规定值时 , 熔断器可以产生热量使熔体熔断 , 把电路断开 。消防专家介绍 , 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不少都发生在电池充电时 , 电池如果已充满但还继续充电 , 就会导致电池内压升高、升温 , 熔断器就是用来感知“过充”并断电的 。
但在此次已经拆卸的22个蓄电池中 , 只有5个装有熔断器 。
实验人员随机抽取其中一个蓄电池在专业空间里做了“过充”实验 , 在被过度充电后 , 电池突然瞬间爆炸 , 紧接着才冒烟、起火 , “几乎不给人反应的时间 。”秦方圆说 。
文章图片
▲8月25日 , 实验员拆解电池进过程中对保护版拍照 , 该保护板行没有任何规格、生产日期、组装日期、等信息 。新京报采访人员 郑新洽 摄
问题3
做工粗糙产品介绍中甚至有错别字
蓄电池出自“小作坊” , 是多位实验人员在拆解过程中的最直观感受 。
拆解前 , 这些蓄电池外表崭新、设计美观 , 一般外壳为金属质地 。但内部撬开后 , 多数电池的绝缘外壳都是塑料片拼接而成 , 彩色胶带绕圈捆绑将外壳缠在电池四周 。
“有点像拆快递 , 撕开一个胶条头 , 绕几圈解绑后 , 电池、排线、保护板、各种接线就全部展示在你面前了 。” 秦方圆说 。
新京报采访人员发现 , 拆开的电池内 , 减震装置、电线规格 , 电池串并联手法全都不一样 。以连接单体电芯和保护板的排线接口为例 , 有的电池通过手工焊接来连接 , 有的电池则只用螺母固定 。就算是同为手工焊接法 , 手艺也不尽相同 。
秦方圆拿出两组电池给采访人员对比 , 其中一块工艺粗糙的电池 , 焊接点已经生锈 , 轻轻一抹 , 手指上便沾上金属锈迹 。而螺母固定的电池安全性更差 , “经过颠簸或者风吹日晒 , 螺母容易松动 , 造成短路 , 而且金属螺母本身也是一个电阻 , 电流通过时加大损耗 , 产生热量 。”
做工细节埋下的隐患不仅仅是这些 , 消防专家还发现过更危险的情况 。
每个方形单体电芯都有一个泄压口 , 如果电池出现故障 , 多数时候会升温 , 电池里的电解液遇高温发生化学反应 , 会产生气体 , 这些气体为爆炸创造了条件 。“如果气体能通过泄压口排出去 , 即便电池起火 , 也不会爆炸 。”
按照这个原理 , 合格的电池组装时 , 会把泄压口朝外 , 方便气体排出 。但实际拆解过程中 , 实验人员却发现 , 有的电池在排列组装时 , 每个单体电芯的泄压口相对着排布 , 一旦发生故障 , 电池面对面“对冲” , 冲击力加倍 。
为了展示单体电芯发生危险时的爆燃的力度 , 8月25日 , 实验员在专业实验空间内对一块单体电芯进行了挤压测试 。电芯固定好后 , 压力装置慢慢靠近并对其正面挤压 , 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 , 电池瞬间发生爆炸 , 然后浓烟、明火向外冲射 , 实验过程中电池正负极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00摄氏度 。
还有些粗糙的加工让人“哭笑不得” 。
一些电池的表面注明的规格、尺寸、安装时间等信息都是手写的 。采访人员还发现有的电池外包装上印刷的说明书有错别字 , “请使用本品专用充电器充电”写成了“清使用本品专用充电器充电” , “长期不使用电池的时候应该断开与整车的连接”写成了“长期不适用电池的时候应该断开与整车的链接” 。
文章图片
▲8月25日 , 实验员向采访人员展示 , 一些连接单体电芯和保护板的排线接口工艺粗糙 , 虽然还未使用 , 该电池的焊接点已经生锈 。新京报采访人员 郑新洽 摄
建议
提高准入门槛 , 杜绝隐患产品生产入市
2019年1月26日 ,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公布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 并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 , 成为后续质检单位行业监管及企业质量控制的重要文件 。
《标准》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型号和型号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让行业有了遵照的标准 , 但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官方网站上 , 《标准》为“推荐性” , 并非“强制性” 。
也正因此 , 拆解的电池如同拆盲盒一样 , 内部五花八门 , 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今年7月发布的信息 , 今年上半年 , 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6462起 , 电气故障和自燃是造成电动自行车火灾的主要原因 , 分别占电动自行车火灾总数的62.1%和23.5%;而过度充电、电池单体故障、电气线路短路是导致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的根本原因 。
新京报采访人员从消防部门了解到 , 在北京 , 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占到了所有火灾的10% , 就全国来看 , 此类安全事故发生得越来越多 , 而且人员伤亡的概率也在增加 。
“给电池找问题 , 不应该等到火灾发生后 , 得往前提 。”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专家说 。
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马先生表示 , 希望国家出台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强制性标准 , 强化安全为前提的准入门槛 , 杜绝这些劣质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生产出来并进入市场 ,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
为了对照观察 , 他们也曾拆解过一些名牌厂家出厂的电池 , 从质量到工艺上与上述已经拆解的电池有很大差别 , “每个单体电芯都有精确的溯源信息 , 有责任人对它的质量负责 。每个单体电芯也都有自己的保护装置 , 一旦有质量问题它自己就断电 , 不用等到情况发生甚至扩大后才被发觉 。”
马先生还建议 , 市场监管部门应该严查二手蓄电池回收、流通环节 , 加强废旧蓄电池回收管理 , “电池本身是无罪的 , 因为不合理的再利用形成了社会安全隐患 。”
【视点·观察|消防实验:宣称“超长续航”蓄电池 部分内置二手电芯存隐患】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
- 视点·观察|拍照搜题等同作弊 App叫停后如何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