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打破“高位缺席”,让更多优秀女科学家脱颖而出| 新京报专栏

在学术科研领域 , 男女比例失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 如今 , 这个问题变得极为迫切 。
近日 ,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推出《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 , 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 特别强调要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 , 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 , 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 。
需要明确的是 , “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 , 不是要给女性科学家放宽评选标准 , 而是要在秉持统一标准的前提下 , 破除阻碍女性科学家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障碍 , 给女科学家释放充分的才华发挥空间 。 坚持标准统一与支持女科学家入选 , 两者并不矛盾 。
这一政策的提出 , 很快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 它意味着科研领域的性别平等问题正在受到高层持续关注 。
【政策|打破“高位缺席”,让更多优秀女科学家脱颖而出| 新京报专栏】据新华社报道 , 目前 , 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 , 但随着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 , 女性占比逐级减少 。 2019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 。 有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 , 女性占比仅为10%左右 。
一些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科研领域女性的“高位缺席” , 有人甚至称之为科研领域“女性消失” 。

政策|打破“高位缺席”,让更多优秀女科学家脱颖而出| 新京报专栏
文章图片

▲2015年12月10日 ,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些科学家也在追问一个问题 , 高校各专业包括理工科专业 , 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群体中 , 女生占比很高 , 但进入科研领域的女性教授总是凤毛麟角 。 那么 , 最后没有做教授的女生都去哪里了呢?
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 , 科学研究领域 , 绝不存在男性所谓先天的性别优势 。 因此 , 我国科研领域“女性消失”、“高位缺席”当然不能从女性自身寻找原因 , 必须看到 , 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各个领域性别不平等种下的“果” 。
女性科研人员在不同年龄段都面临几乎一致的额外退出风险——女性承担着生育的责任 , 但是 , 女性在科研领域却缺少一个“生育友好型科研环境” 。
生育、哺乳以及随之而来的子女养育 , 女性的付出要大大高于男性 , 在从事科研最黄金的年代 , 女性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都要受到家庭生活的严重影响 。 而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 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措施 , 以至于成为制约女性在科研领域上升的严重瓶颈 。
而我们必须看到 , 科研领域女性在高位的流失和缺席 , 使大量极富潜质的优秀女性在科研领域被边缘化 , 造成了社会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 也使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受到制约 。
在一些科研领域 , 女性所具有的细腻、韧性、耐心、统筹兼顾、合作精神等 , 都可以成为重要学术品格 , 形成独特的研究优势 , 对推动和深化学术教育、研究与应用 , 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女性的缺位和消失 , 也是科学研究的重大损失 。

政策|打破“高位缺席”,让更多优秀女科学家脱颖而出| 新京报专栏
文章图片

▲2018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于10月26日到29日在北京召开 , 已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颜宁回国参会 , 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 中科协供图
近年来 , 政府持续关注并着力解决科研领域性别不平等问题 , 从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女性的鼓励措施 。
比如科技部在2011年就曾发布《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 提出诸如:政府科技计划立项评审中 , 要适当放宽女性申请者的年龄限制;对由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承担的在研科研项目 , 可适当延长项目执行时间等非常具体明确政策 。
而这次科技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 , 规定更明确、举措更为有力 。 比如院士增选中 , 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政策 , 对解决女性在科研领域“高位缺席”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 可以让更多优秀的女性在科研领域脱颖而出 。
同时 , 这也有利于相关科研决策过程中有更多女性视角的加入 , 对在全社会进一步解决科研领域的性别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这一政策的推出 , 究其本质 , 是对长期以来科研领域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纠偏 , 意义不可小觑 。
特约撰稿人 |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编辑 | 李潇潇校对 | 翟永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