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技术为运动员“开挂”( 三 )


但是在这项设备的研发中 , 团队也遇到了难题 。 柯鹏说 , 当时希望能出个运动员测试这个设备 , 需要全力滑行500米 , 再背上机器滑行五百米 , 比较一下数据 。 教练一听要让运动员连续滑两次500米 , 立刻就不同意了 。
这时 , 科学家们才了解到 , 全力滑行对运动员的体能消耗是非常大的 。 比如过去的夏奥会上 , 苏炳添完成9秒83的成绩后 , 隔了两个多小时再跑第二个100米 , 就很难达到开始的成绩 。 因此 , 连续两个同样500米的滑行 , 是运动员无法高质量完成的任务 。
在充分了解情况后 , 科学家和运动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 这个测试分阶段完成 。 滑行500米在充分的休息后 , 再由运动员背着机器再次滑行 。
测试下来 , 果然数据很好 , 柯鹏说 , 助推器让运动员速度至少提升了10% , 不仅测试的运动员感到很兴奋 , 其他现场的运动员也表示要试一试 。 这个“神器”研发成功了 。 如今已经运用在了运动队的冰雪训练计划中 。
从2019年至今 , 柯鹏团队让体育运动竞技看到了更多可能 。 但这背后也有艰辛 , 柯鹏笑着说 , 长期和冰雪作战 , 团队里每个成员基本上都被冻感冒过 。 但没有一个学生和老师叫苦 , 责任感让他们坚持至今 。
他表示 , 即使在奥运会结束的未来 , 备战冬奥所留下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财富都将继续在高校中传承 。
“测冰神器”给出制冰答案
赛场上的“黑科技”始于人 , 又不止于人 。 为帮助冰场提高冰面质量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柯鹏带领团队研发了“测冰神器” 。
运动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技术为运动员“开挂”
文章图片

测冰车在测冰 。 受访者供图
“我国运动员水平非常高 , 冰面好不好他们感觉非常明显 。 ”柯鹏回忆 , 在2021年3、4月份 , 他们冰场有一块区域谁都不愿意用 , “明明并列排着的两块冰 , 为啥这个好 , 那个就不好呢?当时大家都很疑惑 。 ”
于是 , 柯鹏团队研发了测试装置 , 从温度、厚度、硬度、摩擦系数等方面对冰面进行测试 。 其中一个装置就是一个小冰车 , 车下是冰刀 , 科学家将涵道风扇装到了冰车上 , 推动小车在冰上模拟运动员的压力条件、滑行速度和滑行过程 , 利用车上高精度的传感器 , 测试冰面的情况 , 从而获得具体的参数 , 从理论层面对制冰师提出要求 。
柯鹏介绍 , 测冰车已经过多次优化和完善 , 在国内多个大型冰场实地应用 。 不仅能测试冰 , 还可以测试设备 。 “比如同一块冰我们可以测试不同的冰刀 , 同一把冰刀可以测试不同的冰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