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北京交通大学李静团队︱数据搭建最佳救援方案 和运动员伤病抢时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静的团队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 , 探寻2022年北京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场景下的事件分析和实效救治的最佳方案 。
当赛场上突然出现运动员受伤、甚至休克的情况 , 医护人员除了利用专业常识进行判断之外 , 还可借助哪些科学手实现最快捷有效的处置?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分布在北京、河北等多地 ,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伤员应如何分类转移?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静的团队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 , 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 , 聚焦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 探寻2022年北京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场景下的事件分析和实效救治的最佳方案 。
打造时效救治的数据“地基”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场地涉及到北京、河北两地三个赛区 , 场馆很多 , 气候和地理形势也不一样 , 同时 , 不同场馆可能涉及的关键伤情也不一样 。 这中间涉及了抢救以及转运地点、转运所采用何种交通工具最高效的问题 。
“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总负责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黎檀实曾在公开采访中表示 , “应急医学保障的核心就是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好地救治伤员 。 ” 李静团队所参与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打造伤员检伤分类、时效救治的数据“地基” , 为应急医疗救治抢时间 。
“国际冰联、雪联、国际奥委会对救治时间是有要求的 , 5分钟必须转运到场边、半个小时转运到当地的定点医院 , 一个小时内如果有必要 , 要转运回北京 。 这就需要有更科学的方法帮助医护团队判断5分钟、半小时和一小时可能出现的伤情 。 ”李静解释说 , 这一救治理念就是“时效救治” , 对不同伤情进行分类救治 , 有效保证救治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 是奥运赛场上应急医疗保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
但这也给专家团队带来了挑战 , 不仅要注意各场馆不同的伤情特点 , 还要注意交通工具的协调 , 注意场馆可能出现的灾难形式 , 在不同的应急场景中将关键伤情计算出来 , 并将数据推送给应急指挥平台 。 “伤情涉及的方面千头万绪 , 所有参数都需要预设 。 ”李静解释说 。
比如在伤情的建模中 , 一些严重的骨折或者腹部的创伤容易引起失血 , 属于致命性的危重症 , 但失血具有过程性特点 , 专家团队重点攻克危重症的时间窗预警 , 比如帮助医疗团队科学地判断5分钟、30分钟以及一小时后是否会导致休克 , 以便在有效时间窗内采取更合理的抢救措施 。
救治|北京交通大学李静团队︱数据搭建最佳救援方案 和运动员伤病抢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