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互联网“黑话”说得好,大厂工作没烦恼?

一个非互联网人第一次听到“击穿用户心智”这种话 , 会怀疑下一步是否就要爆炒用户腰花 。
这只是互联网“黑话”的一种 。 这门学问博大精深 , “痛点”“矩阵”太初级 , 现在是“触点粉尘化”“需求颗粒化” , 善用“心流” , 找到“品牌的光泽感” 。
做好员工 , 首先要听得懂老板的话 , 你的私域流量触达了哪些KA用户 , 问的是朋友圈有几个人点赞;我们来资源置换一下 , 意思是想想怎么空手套白狼;说你的产品气质不够年轻 , 翻译过来是饱和度要调到最高;利用用户固有习惯则是看看同行怎么抄 。
互联网“黑话”发展到极致的一个例子是 , 有程序员问 , 坐地铁找不到抓手怎么办 。 答曰 , 把手举高高 , 上面有闭环 。
熟练掌握这些“黑话” , 是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 但如果你跟楼下摊煎饼的大姐说——能不能给我的两个鸡蛋落地 , 面粉打磨 , 将油条赋能 , 高频触达面酱 , 降低葱花的颗粒感 , 最终掌握煎饼果子基本盘——大姐可能会报警 。
“黑话”是圈内人的暗号 , 一旦脱离语境 , 对别人就是种冒犯 。 本来嘛 , 互联网人用自己的语法讲故事 , 只要不对外人居高临下地输出 , 咱也没必要把嘲讽值拉满 。 外企也中英文夹杂 , 文科也有“内卷”“异化”“沉默的螺旋” , 还不允许别的行业有些口头癖好了?
况且 , 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而一成不变的系统 , 它自有生命 , 该允许它动态地演化 。 互联网作为近些年野蛮生长的行业 , 好些个“黑话”均有渊源 , “对齐”“赋能”都是国外公司爱用的词 , “心智”“蓝海”“裂变”则来自商业畅销书 。
人们不厌恶“黑话” , 反感的是语言包装下的文字表演 。 以前 , 赵丽蓉和巩汉林有一小品名叫《如此包装》 , 萝卜开会起名群英荟萃 , 无限拔高 , 总是有美化现实的危险 。
假如你一天都在摸鱼 , 只刷了会微博和抖音 , 你可以说“通过强化认知多平台的差异化基因 , 反哺自身中台的生态构建 , 以组合拳的打法进行资源整合 , 提升产品体验度量中的颗粒度” 。 如果你拉人进微信群 , 可以说是“快速建立用户群体的壁垒” 。 你给首页多放了几张美女图片 , 叫“善于洞悉并抓住人性” 。
这些佶屈聱牙的说法大概不会用在日常聊天中 , 但在大厂的周报里则别有一番功效 。 互联网公司里有日报、周报、月报、季度报 , 说是工作汇报 , 其实是个竞技场 , “干得好不如PPT做得好”“周报吹得好 , 薪资没烦恼” 。
很多时候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就是谁的字数多、谁用词厉害 。 有些公司还要求日报500字 , 员工为了应付差事 , 用便利贴把每天的工作事无巨细地记下 , 包括给谁打了电话 , 沟通哪些内容 , 再换个高大上的说法包装一下 , 像极了为凑800字作文 , 还要引经据典的学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