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生点滴做起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不良的生活习惯、巨大的生活压力而造成了很多现代疾病和亚健康的出现,而如何预防这些情况的出现才是现代医学的重点,也就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而科学的养生就是要把正确的养生的理念落实于生活的点滴,持之以恒,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适四时
“人与天地相应 。”(《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也是顺应四时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 。
调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 。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就会生病,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以及中医的“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 。”的理论都充分反映了不良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心理调节能力,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 。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具体言之,“志意和”就是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 。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云烟,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节饮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 。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 。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 。《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等多处论述 。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
【科学养生点滴做起】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 。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 。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
推荐阅读
- 老人养生先要防病
- 白开水的好处 早起后喝这种水养生效果佳
- 五一长假 白领须知的健康养生方
- 养生不用药!十种妇科疾病的食疗秘诀
- 养生竹笙卷的做法(私家菜)
- 怎样科学练肌肉才好?
-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 女人养生别掉入陷阱 晨起有两大忌讳
- 春季养生吃这些才是王道 “童子蛋”春季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