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香苏散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加味香苏散证
【渊源】 《医学心悟》 。
病机】风寒袭表 。
【汤证脉症】
主症:发热恶寒或恶风 , 无汗 , 头痛身疼 。
副症:项强 , 鼻塞流涕 。
舌脉:舌苔薄白 , 脉浮 。
【汤证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
2.主症合任何一项副症 , 加典型舌脉 。
【加味香苏散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3.多有体质较弱、起居失慎史 。
【禁忌】
1.外感风热者忌用 。
2.阴虚外感者不宜用 。
3.风寒湿邪之表寒重证者不宜用 。
【汤证辨疑】
1.麻黄汤证:出自《伤寒论》 。本汤证与加味香苏散证均有发热恶寒 , 头身疼痛 , 无汗 , 苔白脉浮 。但前者症重 , 且有气喘 , 脉见紧象 , 系外感风寒 , 肺气失宣所致 , 其所感之邪较重;后者虽亦为风寒袭表引起 , 但受邪轻 , 见症微 , 无气喘脉紧之表现 。
2.桂枝汤证:出自《伤寒论》 。本汤证与加味香苏散证皆见头痛、发热恶风、鼻塞流涕、苔白脉浮等表现 。但前者有汗出、脉浮缓之特点 , 系表虚外感风寒 , 营卫失和所致;后者无汗 , 且头痛较前者甚 , 其项强、身体疼痛亦为前者所不具 , 乃四时感受风寒引起 。
3.九味羌活汤证:见于《此事难知》 。本汤证与加味香苏散证均有恶寒发热 , 肌表无汗 , 头痛项强 , 身体疼痛 , 苔白脉浮 。但前者除所见症较重外 , 尚见口苦而渴 , 且疼痛有酸楚感 , 系外感风寒湿邪 , 内有蕴热所致;后者之症较轻 , 亦无前者之口苦口渴、酸楚疼痛等表现 。前者舌苔白腻 , 后者苔白不腻 。
4.败毒散证: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本汤证与加味香苏散证皆有恶寒发热 , 头痛项强 , 鼻塞无汗 , 苔白脉浮 。但前者所见之症远比后者为重 , 且有咳嗽吐痰 , 胸膈痞满 , 肢体酸痛 , 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所致;而后者的共见症较轻 , 亦无咳痰胸满及肢体酸痛之表现 , 为四时感受风寒轻邪所引起 。前者舌苔白腻 , 脉浮重取无力 , 后者苔白不腻 , 脉无虚象 , 也可供辨识 。
【临床应用】本方原为四时感受风寒而病邪轻浅者所设 , 现广泛用于老人、小儿、体虚之人感冒 , 以及妇女经期感冒 , 若兼气郁、湿滞者 , 用之尤佳 。如头痛甚者 , 加羌活、葱白;喘咳者 , 加桔梗、前胡、杏仁;鼻衄或吐血 , 本方去生姜 , 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咽喉肿痛者 , 加桔梗、牛蒡子;兼食积者 , 加山楂、麦芽;妇女正值经血来潮者 , 加当归、丹参;产后受风寒者 , 加炮姜、当归 。
【汤方组成】紫苏叶一钱五分 , 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 , 炙甘草七分 , 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 , 川芎五分 , 生姜三片 。
水煎 , 温服 , 微覆似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