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历史起源是啥 拉祜族历史简介
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 , 后不断向南迁徒 。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 。根据考古发现分析 , 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 , 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 , 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 。但狩猎和采集仍占有较大比重 。自三国、两晋至唐 , 拉祜、彝等族先民共同组“乌蛮”集团 。“乌蛮”集团是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形成的 , 拉祜族部落即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 。社会性质处于奴隶制 。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教合一的“鬼主”制 。即部落首领称“鬼王” , 主盟部落首领为“大鬼主” , 隶属的部落首领则为“小鬼主” 。“鬼王”之间根据其势力大小强弱相互制约、统治 。
从两晋到明、清 , 拉祜族部落先后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南中大姓、南诏、大理国及傣族土司 , 在贡赋增重时往往进行军事反抗 , 并不惜举族迁徙 。而拉祜族部落首领为满足扩张需要 , 也不断向外展开军事掠夺活动 , 当军事活动失败后 , 则举族迁离故地 。自唐代起 , 拉祜族的迁徙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 。宋末 , 拉祜族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直到清代 , 拉祜族基本上定居于今分布地区 , 但仍有局部迁徙 , 部分甚至迁入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 。由于不断迁徙 , 拉祜族形成了以澜沧江为界的东、西这样两部分 , 同时也产生了东、西两个地区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 。
澜沧江以东的拉祜族自元、明以来隶属于傣族土司 , 经济体制亦实行封建领主经济 。1724年 , 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 部分拉祜族逐步由领主经济过渡到地主经济 。
澜沧江以西的拉祜族 , 也以贡纳形式分别隶属于当地傣族土司 , 经明、清两代 , 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 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双系大家庭公社开始解体 , 个体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傣族领主经济的影响下 , 拉祜族社会也产生了封建主义萌芽 。清代中叶 , 拉祜族封建势力日趋强盛 , 与傣族土司成对抗之势 , 清王朝为达到羁縻统治的目的 , 委任拉祜族首领为土都司 。
【拉祜族的历史起源是啥 拉祜族历史简介】土司制度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拉祜族封建领主经济的发展 。然而 , 在云南近代地主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 , 拉祜族的封建领主经济还未发展成熟就逐步解体为地主经济 。
总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各地拉祜族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 总体看来 , 可分为两类地区 。云南澜沧县东北部、临沧县、双江县、景谷县、镇沅县、元江县、墨江县等地的拉祜族 , 已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 , 生产水平与当地汉、傣族大体相当 , 但生产技术落后 。云南澜沧县西南部、孟连县、西盟县、耿马县、沧源县及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 , 由于历史原因被纳入傣族封建领主经济体制下 , 生产力水平低下 , 带有浓厚的原始经济残余 。这类地区的拉祜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 兼营狩猎、采集和养蜂 。另外 , 在云南金平县长约300公里 , 宽约30公里的森林中 , 还活动着拉祜族的一支“苦聪人” , 其社会性质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拉祜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3年4月7日 , 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按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 , 于1952—1956年分别实行土地改革或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于1958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金平县组织工作组深入森林地区寻找居无常处的拉祜族的苦聪人 , 帮助他们在平坝定居下来 。建国近半世纪以来 ,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 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 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 , 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推荐阅读
- 善琏湖笔是哪儿的特产吗?善琏湖笔介绍
- 羊毛笋炖咸肉是哪儿的特产吗?羊毛笋炖咸肉介绍
- 梅鲚是哪儿的特产吗?梅鲚介绍
- 盐卤豆腐是哪儿的特产吗?盐卤豆腐介绍
- 震远同牛皮糖是哪儿的特产吗?震远同牛皮糖介绍
- 德清毛竹是哪儿的特产吗?德清毛竹介绍
- 芽麦塌饼是哪儿的特产吗?芽麦塌饼介绍
- 玫瑰酥糖是哪儿的特产吗?玫瑰酥糖介绍
- 湖羊肉是哪儿的特产吗?湖羊肉介绍
- 泗安酥糖是哪儿的特产吗?泗安酥糖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