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的年轻人对京剧不感冒的文化现象?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不只是京剧,其它地方剧种也都面临着市场日益枯萎、受众日益减少的囧境 。导致传统文化市场如此境地的根源在那里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
一是所谓主流文化的急功近利市场化表现将多年积淀的文化底蕴通俗化 。
二是从事创作的文艺团队不愿意沉入到基层搞创作缺少创新精神戏剧出路逼上绝路 。
三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慢节奏的大型戏剧难以跟上人们生活节奏 。
四是剧情晦涩难懂,难以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 。
个人认为如果要推广戏曲艺术不但要改革京剧等戏曲艺术形式适应受众不断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还要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融入现代元素,让大家喜闻乐见才是根本出路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自己的爱好与取向,完全由自己决定!
只是自己的爱好层级,取决于个人的文化修养,艺术氛围,当然和一定的学历与专业都有关糸 。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有阳春白雪的京剧,也有下里巴人的游戏 。自己生长在什么条件下,接触到什么较多,通常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接受什么 。
往往在一个地方喜欢自己地方戏的人,要多于喜欢京剧的人 。
比如河南人喜欢豫剧,陕西人喜欢秦腔,江淅人喜爱越剧,安徽人爱黄梅戏,广东人喜欢粤剧等 。在津京沪苏滇渝一些京剧大码头当然喜欢京剧的就多的多了!
京剧也是起源于徽剧与汉调,又吸收了昆曲,梆子,川剧,秦腔等的特长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的人,接受京剧并没什么大的难度 。
就算人家只接受地方戏,也很正常 。因为这些戏,都是东方戏曲体糸,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自由选择 。当他的艺术欣赏能力达到一定层级时,自然会升级!
我从不间段剧场看戏,长观察剧场的观众结构 。文革结束,恢复演传统戏,观众多以4O岁以上的为主,白发人居多 。2OOO年左右,老的老了,买房搬了,看戏不方便了,只好在电视上看了 。真是又省事,又省钱,何乐不为!
年轻一点的玩电脑手机去了,几乎忘了京剧的存在 。上海京剧院傍的一个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京剧!
于是在后来的十来年里,剧场里的观众比演员还少 。不只是京剧,各种舞台演出都受到了智能媒体的冲击,舞台演出领略到了真正的寒冬!
但近几年来,剧场的观众群基本少有年迈之人 。反之是青年观众甚至是少年观众为主了 。而且极少退场者,比我们年轻时还看得住!
原因说不清,可能很多年轻人在智能媒体上出现了审美疲劳,想换换口味吧!也可能是文化层次的提升,真正感悟到了戏曲的博大精深!也有的家长出于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和开拓视野,有意识的引导也可能 。
但不管怎样剧场里己不是老人的天下,主要是中青少年群体了,而且上座率粗看不下百分之六十 。有的剧也出现过一票难求的情况!
所以我坚信,青年人正在学习,接受,欣赏戏剧艺术!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自己作死,没人拦得住 。
戏剧的灵魂在剧本里,在故事的矛盾冲突中 。可不是什么唱念做打,元杂剧传下来的是什么?是剧本 。
有了好剧本,演员的外在形象可以做出重大变化,唱腔可以做出重大改进,而最广大的观众仍然是非常欢迎的 。京剧样板戏里,智斗,打虎上山这些选段因为剧本出色,其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情节精彩,因此唱词一出,仍能引来广大观众的共鸣 。这种共鸣远非少数票友能比 。
演员迷恋于自己的唱腔,行头,身段,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把这当成所谓的文化传统加以传习,那么就要问一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些传统剧目的剧本本身已经乏善可陈,又有几个人会迷恋这外在的形式美?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绣花枕头
银样镴枪头
你看,中国人对徒有其表事物的排斥是有传统的,要说文化,这才是要宣扬的 。
一部《梅兰芳》算是京剧人对自己所处行业的一次礼赞吧,但真正算得上伟大的喜剧革命的事件却无人问津 。这次革命把元杂剧所具有而后世遗失的戏剧之魂再次注入到京剧之中,结果现在玩起来买椟还珠的勾当 。
一群角儿整天提溜把扇子拿腔作调的活成遗老遗少,忙着为唱腔树碑立传,那吃瓜群众还不赶紧学雷锋,帮忙在碑下挖坑好给他们埋了成就他们名节,还等什么?插一身管子靠输液活着现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人都拒绝这种吊命法了 。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是 。
【如何看待当下的年轻人对京剧不感冒的文化现象?】这样做拔拔高也算爱国行动,能省下好多财政银子呢 。
推荐阅读
- 不同的肝炎有哪些症状?如何护理肝脏?
- 生长激素有副作用吗?
- 牢记三大法则 节后如何护胃养胃
- 背上鸡皮肤如何才能够缓解
- 如何使西府海棠花多色艳
- 如何让枸杞多结果
- 窦性心律不齐早搏如何医治
- 日本公布冬季如何护肤小常识
- 牡丹花如何进行分株繁殖
- 灰指甲如何根治 灰指甲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