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人生名句赏析

佛语人生名句赏析
【1】、 诵持佛名故,超亿千万劫,一切诸烦恼,疾得成菩提 。《八佛名号经》
【2】、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3】、 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 。《华严经》卷六十,入法界品
【4】、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5】、 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人于涅槃 。《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6】、 如人因地跌,还扶而得起,因佛获过罪,亦因佛而灭 。《大庄严论经》卷二
【7】、 譬如生盲不见日,日光亦为作饶益……无信众生不见佛,而佛亦为兴义利 。《华严经》卷五十,如来出现品
【8】、 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
【9】、 若有尊敬佛,念报于佛恩,彼人终不离,一切诸佛住 。《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10】、 于诸佛所,念报重恩,如父母想 。《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11】、 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人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 。《分别善恶业报经》
【12】、 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梵网经》卷下
【13】、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
【14】、 (二)正法佛言: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尊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杂阿含经》卷四十四,第1179经
【15】、 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16】、 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 。《大般涅槃经》卷五,如来性品
【17】、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佛遗教经》
【18】、 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19】、 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二十九
【20】、 此大乘诸佛宝藏,十方三世诸佛眼目,出生三世诸如来种 。持此经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当知是人即是诸佛所使,诸佛世尊衣之所覆,诸佛如来真实法子 。《观普贤行法经》
【21】、 此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种身,从方等生 。《观普贤行法经》
【22】、 佛告弥勒:若金银、琉璃、真珠、玛瑙、珊瑚诸宝,及诸乐具,不能令人离于老病死忧悲苦恼 。弥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叶会
【23】、 如来所转妙法轮,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闻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见佛 。《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24】、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
【25】、 佛言: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掌中叶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26】、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27】、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人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28】、 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生死之罪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29】、 佛言:于我灭后,有能真心礼是十方诸佛、十二部经、诸菩萨僧者,是名报三宝恩,即灭十恶五逆及谤方等,灭是罪已,应以须陀洹得度者,授予须陀洹果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
【30】、 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 。《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31】、 佛法能得现世果报:……现得恭敬、名闻、禅定、神通等利 。(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一
【32】、 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昏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 。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33】、 是以佛法如诲,无所不包,至理犹空,何门不入 。众哲冥会,千圣交归,真俗齐行,愚智一照 。开俗谛也,则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绍,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不惟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 。敷真谛也,则是非双泯,能所俱空,收万象为一真,会三乘归圆极 。非二谛之所齐,岂百家之所及!(五代)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卷六
【34】、 地狱、鬼、畜生,盲、聋、喑哑等,世智邪辩才,正法灭尽时,北洲、无想天,是名为八难,难闻佛法故 。无此称有暇 。(明)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唐)义净《取经诗》(《翻译名义集》)
【35】、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皆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知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 。读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洁手净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 。若肆无忌惮,任意亵读,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矣 。《印光法师文钞》
【36】、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唐)玄觉禅师《永嘉证道歌》
【37】、 (三)僧宝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 。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 。……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大悲心陀罗尼经》卷一
【38】、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乃至名号亦难得值 。何以故?彼与一切有情如大父母,一切恐怖有情施之无畏,开导一切有情,为大善友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三
【39】、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40】、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诸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41】、 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42】、 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 。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卷一
【43】、 若有得见普贤菩萨,若得承事,若得闻名,若有思惟,若有忆念,若生信解,若勤观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觅,若兴誓愿,相续不绝,皆获利益,无空过者 。《华严经》卷四十,十定品
【44】、 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 。《金刚顶经》
【45】、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 。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46】、 孔雀虽以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外形虽有美仪容,未若断漏功德尊 。《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47】、 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堪为世间无上福田 。《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4经
【48】、 所归依者,谓唯灭谛爱尽涅槃 。或复有谓:归依僧者,归依四姓出家之僧,今显此僧威仪形相,皆是有漏,非所归依,所归依者,谓成僧伽学无学法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
【49】、 诸佛世尊、大菩萨摩诃萨、辟支佛,于一切法悉得自在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是七种人名第一义僧 。诸有在家无法服者,不得具受波罗提木叉戒,不入布萨自恣,而得圣果已,亦名第一义僧 。《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
【50】、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 。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 。前出家圣,此在家圣,皆胜义僧 。《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
【51】、 言僧宝者,亦有三种 。一者第一义僧,所谓诸佛、圣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烧害,不可思议 。一切众生良福田 。虽为福田,无所受取,诸功德法,常不变易,如是名为第一义僧 。第二圣僧者,谓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觉,三贤十圣,如是名为第二僧宝 。第三福田僧者,所谓苾刍、苾刍尼等,受持禁戒,多闻智慧,犹天意树,能荫众生;又如旷野碛中渴乏须水,遇天甘雨霈然洪霪,应时充足 。又如大海,一切众宝皆出其中,福田僧宝亦复如是,能与有情安隐快乐 。又此僧宝清净无染,能灭众生贪瞋痴暗,如十五日夜满月光明,一切有情无不瞻仰;亦如摩尼宝珠,能满有情一切善愿 。如是名为第三僧宝 。是三僧宝,一切有情云何归依?应作是说:当令归依第一义谛无为僧宝 。所以者何?以是无为常住僧故 。而此僧宝无漏无为,不变不异,自证之法 。归依如是无漏僧宝,能灭有情一切苦故 。《大乘理趣六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
【52】、 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 。……若有成就别解脱戒具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 。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福无量 。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53】、 夫沙门者凡有四种,何谓为四?一者形相诈现沙门,二者威仪欺诳沙门,三者求名沙门,四者实行沙门 。《大乘宝云经》卷七
【54】、 有四种僧 。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 。二者世俗僧 。三者哑羊僧 。四者无惭愧僧 。《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
【55】、 众僧之中,有五净德,名日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 。何谓为五?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 。《佛说诸德福田经》卷一
【56】、 少壮舍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出曜经》卷十八
【57】、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深佛理,悟无为法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四十二章经》
【58】、 若于出家一切人前起恶心者,则同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前为恶无异 。《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
【59】、 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系着 。《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60】、 如郁金花,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花,正见比丘亦复如是 。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61】、 或有一类凡夫僧,戒品不全生正见,赞叹一乘微妙法,随犯随悔障消除 。为诸众生成佛因,如是凡夫亦僧宝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62】、 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 。《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三
【63】、 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 。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 。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民国)弘一《佛法十疑略释》
【64】、 所谓沙门,非必除发,妄语贪取,有欲如凡 。谓能止恶,恢廓弘道,息心灭意,是为沙门 。所谓比丘,非时乞食,邪行望彼,称名而已 。谓舍罪福,净修梵行,慧能破恶,是为比丘 。《法句经》卷下,奉持品
【65】、 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 。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 。悭贪嫉妒,愚痴侨慢,离三胜业 。贪著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婬泱,爱欲色声香味触境 。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 。若有依止无惭愧僧补特伽罗,於我正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於清众海应当摈弃,非法器故 。我于彼人不称大师,彼人于我亦非弟子 。《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佛言
【66】、 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 。南本《涅槃经》卷三,金刚身品
【67】、 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梵网经》卷下
【68】、 将来当有无行之人,人佛法中求作沙门,破坏佛法,更相轻毁,学三藏者转相嫉妒,为嫉妒故,佛法疾灭 。欲护佛法,当除侨慢,弃捐嫉妒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卷一
【69】、 将来之世,多有比丘贪惑供养,令法毁灭 。若有比丘奉持戒律,法当久存 。《迦当比丘说当来变经》
【70】、 天下禾中生草,才败禾实,人当诛拔草,去之,禾乃成好实 。比丘恶者,不乐经、不持戒,坏败善比丘,诸比丘当共逐出 。《佛般泥洹经》卷上
【71】、 受人供养,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 。所以然者,利养之报,断人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 。《增一阿含经》卷五佛言
【72】、 譬如海中船,贪重故沉没,佛法斯亦然,利养故灭尽 。《迦旃延说法灭尽偈》
【73】、 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 。《大般涅槃经》卷六,如来性品名利衲子,不如草衣野人 。(明)曹溪退隐《禅家龟鉴》
【74】、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 。……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 。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 。(明)莲池《竹窗随笔》
【75】、 夫比丘者,体预僧宝之尊,职绍佛法之种,须超群拔俗,迥脱流俗知见,方无愧厥名 。倘故辙不改,则一举一动,罪案如LL』 。一旦业风吹去,袈裟下失却人身,苦中之苦!(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示存朴
【76】、 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弘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而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 。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 。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 。于法于己,两无所益 。……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资,方可剃落 。《印光法师文钞·复谢融脱书》
【77】、 从信行来说,佛法是一切人的佛法 。从弘扬来说,佛法也不是专属于出家的 。在这娑婆世界,释尊适应时地的机宜,而有出家制,清净修行,专心宗教,成为佛教的中心力量,当然是应该尊敬的 。但后来偏颇的发展,引起很多的误会:或以为弘法是出家人的事,或以为护法是护出家人的法,偏以出家身份为典型 。所以学佛的,不是志愿出家,就是在家修行,不再从事在家的事业,每每引起社会的讥嫌 。不知道佛法的利益众生,是要普遍到每一阶层、每一角落 。学佛者要站在自己的岗位,而发扬佛法的精神,去利益大众,摄化大众来归信三宝的 。现出家相,只是学佛者的一类 。(当代)印顺《华雨香云》
【78】、 (四)正信于诸生死中,信为第一伴,智慧人胜宝,福德贼不劫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
【79】、 于诸财物中,信财第一胜;于诸滋味中,实语为第一 。于诸寿命中,慧命为最胜,如法善修行,能得快乐报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
【80】、 清净信乐心,名士夫胜财;修行于正法,能招安乐果;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贤圣智慧命,是为寿中最 。《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13经
【81】、 信仰是人生的最宝贵财富;遵行正法,带来幸福;真理味儿最美;智慧的生活是人们称说的最好生活 。《经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经》
【82】、 凭信仰渡过水流,凭勤勉渡过海洋,凭勇力克服痛苦,凭智慧获得纯洁 。《经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经》
【83】、 若有于此圣法之中,无信于善法,无禁戒,无博闻,无布施,无智慧于善法,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玛瑙、玳瑁、砗磲、碧玉、赤石、旋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 。《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贫穷经》
【84】、 人佛法海,信为根本 。渡生死河,戒为舟船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85】、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人佛法 。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 。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 。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 。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 。《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86】、 一切佛兴,皆从信起 。一切化佛,从敬心起 。《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87】、 佛法大海,信为能人,智为能度 。……若无信,是人不能人佛法 。……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 。(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一
【88】、 信如手,如人有手,人宝山中自在取宝 。……无信如无手,无手人人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人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一
【89】、 诸利根本,信为大力 。(古印度)尤树《大智度论》卷一
【90】、 奉行佛法在于正信诚实 。南传《佛教格言·法品第十一》
【91】、 人生最大的能源是信仰 。(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92】、 路,不可以不看就走;话,不可以不想就说;事,不可以不明就做;神,不可以不知就信 。(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93】、 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94】、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 。《法句经》卷下,吉祥品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 。《杂阿含经》卷五,第102经
【95】、 摒弃吉兆、凶兆、梦兆和命相 。《经集》第二品,第十三章《正确游行经》
【96】、 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 。现世罪人,非佛弟子!《事佛经》
【97】、 深信:佛、法、众僧是常,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不信:如来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出佛身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正法灭尽 。是名菩萨信心具足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
【98】、 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 。《华严经》卷六十八,入法界品
【99】、 佛法全体之正信为何?则信有已成无上正遍觉者;信必有无上正遍觉所用宇宙万有之真理,及有能得无上正遍觉者之种种方法;信有已从事学习于趋向正觉之方法者,及自己与众人皆可从事趋向而必获正觉 。此之三信,换言之,即皈依佛、法、僧耳,即发起无上菩提之信心耳 。胜解力生,乐欲乃起,信解乐欲心净名信,由智而信,智信一致,非基督教等盲从之信仰,而不违于哲学科学之推究实验,故唯此为足于今世裂难断之疑纲,建不拔之信基也 。至由研教、参禅及其它佛教中之方便等,要皆为建此皈依佛法僧之信基而已 。人心上若非建成此信基,则终在怅怅乎惘惘然中,混过一生,岂不深可惜哉!(民国)太虚《怎样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
【100】、 佛教整个构成的要素,足慈悲和智慧 。(民国)太虚《人生佛教》
【101】、 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护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 。佛学之理,使上智精研而无穷,佛之戒律,使下愚警觉而易人 。世间世出,澈上澈下,义极圆满 。(民国)孙中山
【102】、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 。此说不然 。……“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 。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 。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 。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民国)弘一《佛法十疑略释》
【103】、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 。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上,这种宗教意识来源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 。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 。(美)爱因斯坦
【104】、 当知一切宗教,各有其长处,皆能令人向善 。彼等有信仰之诚,是吾所敬;彼等有求真之心,尤吾所爱 。但惜其不如佛法广大精微,真究竟耳 。(民国)弘一《佛法大意》
【105】、 一般宗教之信仰,只许纯粹感情之服从,不容许理性之批判 。佛法则无上圣智,必依自证得来 。佛法固重信仰,但他教之信是强信,以为教主之智慧,绝非信徒所能及 。佛法之信是起信,以佛徒之本性原与教主相同,即是令人自尊自重,不可蒙昧自己最清净最圆满之本心 。故此信乃极平等、极高尚之信也 。(民国)弘一《佛法大意》
【106】、 信仰宗教,能够正信最好;不能正信,迷信也比不信好;但是宁可不信,千万不能邪信 。信仰错误,就如走差了道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诸佛菩提极甚深故,若不厚种善根,恶知识所守,难得信受 。《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107】、 (五)正归依或多自归,山川树神,庙立图像,祭祀求福 。自归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来,度我众苦 。如有自归,佛、法、圣众,道德四谛,必见正慧 。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 。《法句经》卷下,述佛品
【108】、 归依彼所有学、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 。归依如是爱尽离灭涅槃,名归依法 。归依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名归依僧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
【109】、 佛言: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 。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 。《般舟三昧经》
【110】、 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优婆塞戒经》卷五,净三归品
【111】、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112】、 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 。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 。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
【113】、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114】、 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一心定不动 。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华严经》卷十六,十住品
【115】、 佛为归依之大师,法为正所归依,僧为归依修行之助伴 。(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四
【116】、 诸有自归佛,不堕三恶趣,尽漏处天、人,便当至涅槃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117】、 归命佛法僧,定不堕恶道,弃舍人身已,当获得天身 。一心归信三宝,决定得大加持,所求圆满 。(古印度)莲花生
【118】、 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六祖坛经·忏悔品》
【119】、 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 。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 。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 。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六祖坛经·忏悔品》
【120】、 夫一体三宝者,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觉照即佛宝,心体本自性离为法宝,心体无二即僧宝 。(五代)延寿《宗镜录》卷六十二
【121】、 佛陀、正法与僧宝,此三外之归依境….上师、本尊与空行,此三内之归依境….气、脉、明点三精要,此三归依密境也……显现、空寂与无别,此三了义归依境….若欲脱离无边苦,应以身心作归依,全体交付三宝尊!《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122】、 皈依,是对自己的信仰一生一世的选择,也是成为正式佛教徒的开始,犹如学生入学,必须注册,才能取得学籍一般 。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师父 。所以皈依后的佛教徒是属于整个佛教的信徒,不是专属某一个人的徒弟 。(当代)星云《佛教丛书·仪制·问题答问》
【123】、 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
【124】、 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
【125】、 于一切佛生慈父想,于一切如来生无二想 。《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
【126】、 佛言:若有菩萨以胜意乐,能于我所起于父想,彼人当得入如来数,如我无异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
【127】、 于正法中生起药想,于和尚阿阁黎所生起佛想,于自身所起病人想,于说法者起明医想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
【128】、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129】、 于诸菩萨起深爱乐,犹如大师;于正法所,起爱乐心,如自己身;于如来所,起爱乐心,如自己命;于尊重师,起爱乐心,犹如父母;于诸众生,起爱乐心,视如一子;于阿遮利耶受教师所起爱乐心,敬如眼目;于诸正行起爱乐心,犹如身首;于波罗蜜起爱乐心,犹如手足;于说法师起爱乐心,如众重宝;所求正法起爱乐心,犹如良药;于能举罪及}乙念者起爱乐心,犹如良医 。《大宝积经》卷四十一,菩萨藏会
【130】、 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 。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 。《华严经》卷五十五,离世间品
【131】、 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132】、 恭敬于法及说法者,为法,欲法,乐法极乐,助法,住法,持法,护法,坚住于法,赞叹于法,住于法行,增法,求法,以法为力,施法器杖,唯法为务 。《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
【133】、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无量寿佛经》卷下
【134】、 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 。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干世界满中珍宝 。《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
【135】、 已得人身不思正法,如至宝山空手而归,实在是无意义的事 。(宋)冈波巴《宝鬘集》
【136】、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恶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137】、 佛为父,法为母,随佛语,按法行 。《骂意经》
【138】、 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139】、 佛言: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又如善导,导人正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佛遗教经》
【140】、 一依者一切依,上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所谓灭谛 。当自燃法灯,自归己法,莫燃余灯,莫归余法 。《中阿含经》卷十五,《转轮王经》
【141】、 当自炽然,炽然于法,勿他炽然;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佛言
【142】、 你们自己应当努力,诸佛只是导师而已 。南传《法句经》第276偈
【143】、 汝不应由尊敬如来故,而接受如来的教法,要像用火来检验金子一样,先行分析,然后再做决定 。《中部》第47经佛言
【144】、 难陀: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莫观我相,莫随沙门所有见解,莫于沙门而生恭敬;莫作是语:“沙门乔答摩是我大师” 。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量观察,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 。自为洲渚,自为归处 。法为洲渚,法为归处 。无别洲渚,无别归处 。《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佛说入胎藏会
【145】、 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 。(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
【146】、 须具只眼,莫依他人作眼 。(唐)希运《黄檗传心法要》
【147】、 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 。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148】、 常念诸佛,心无暂舍 。《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149】、 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间断,如是业应作 。《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佛语人生名句赏析】【150】、 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 。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边诸最胜 。亦以言词普称赞,穷尽未来一切劫 。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如是供养一如来,一切如来亦复然 。供养赞叹诸如来,尽彼世间一切劫,世间劫数可终尽,菩萨供养无休懈 。《华严经》卷三十三,十回向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