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大柴胡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大柴胡汤
柴胡12~15g,黄芩10~12g,芍药10~12g,半夏6~10g,枳实10~12g,生姜6~10g,大枣4~6枚,大黄6~10(打碎后下) 。水煎400mL,分二次服 。
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136)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5)4.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方解】
1.本方是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的加减方,为少阳阳明合病主方 。用于少阳病将转属阳明病者 。临床治疗汗出表不解,邪热侵入半表半里,瘀滞于上腹肋脘之间,胃气壅滞,升降失常而发生的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口苦苔腻、口中异味、尿黄便秘等症 。常遭遇的病证是属于阳、实、热的胆胃综合征和肝胃综合征 。更常用于目前国人多肉多酒、少动熬夜、体质肥胖而引起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高血压、性功能减退、月经失调等 。
2.胡希恕讲:大柴胡汤证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热结在里,汗出而表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内实苔黄者,下之则愈 。主治:郁热,瘀血,脑系精神病,肝炎,胃炎,瘀滞,呕吐,下利,小儿积食,咳喘无表证者 。
临床常配伍方剂:热重,口干苦,苔黄腻加生石膏一两至两半;湿热发黄合茵陈蒿汤;脑震荡,精神失常发狂合桃核承气汤;疼痛较重肠痈粘连者合大黄牡丹汤;心悸数而小便不利合桂枝茯苓丸 。
【应用】
大柴胡汤为常遇的方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老师专注腹腔诸多脏器所发生的瘀滞不通的多种病证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用合方治疗,效果更佳 。方中姜枣必用,切要 。
1.大柴胡加石膏汤
原方加生石膏30~60g 。煎服方法同原方 。治大柴胡汤证,外感表邪、高热不退、口舌干燥、心下胀痞,大便干、苔黄者 。舌苔白厚腻结实而干者,即可加生石膏(切记打碎) 。
【胡希恕大柴胡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2.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或再加生石膏
原方加茵陈15g,栀子10g,生石膏30g 。煎服法同原方 。治大柴胡汤证而发黄疸者,急性传染性肝炎,多见本方证 。
3.大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原方加黄连3~6g,全瓜蒌15~30g 。先煎瓜蒌,再入余药,取400mL,分两次温服 。治大柴胡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合并者 。常用于肝胆系统感染性疾病,心下按痛者 。可加入金银花15~20g 。
4.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原方加桃仁10g(打碎),丹皮12g,桂枝10g,茯苓15g 。煎服法同原方,生大黄宜后下 。治大柴胡汤证与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 。本合方非活血祛瘀之峻药,但祛瘀作用相当好,副反应小,胜过血府逐瘀汤 。对证用药,常有显效 。服本方第1剂后,如有下腹微痛,排便有棕色黏液者显效 。要提前告诉病人,以免有惊 。常用于脑震荡、脑血管病、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伴有经前乳房胀痛、面部色素沉着者 。5.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原方加桃仁10g(打碎),桂枝6~10g,甘草6g,芒硝6~10g(烊化),方中除芒硝以外的11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日2次服,服时将一半量芒硝加人药汁内,更上火加热似沸,空腹温服,以泻为度 。治大柴胡汤证与桃核承气汤证合并者 。常用于疯狂、癫痫、脑血管病、瘀血性哮喘等证属于阳、实、热或体质好无慢性病者 。本合方宜服1~3剂,无效更方 。
6.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汤合方
原方加桃仁10g(打碎),丹皮12g,冬瓜子20~30g,芒硝12g(烊化) 。方中芒硝以外的11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日两次服 。服时将一半量芒硝加入药汁内,更上火加热似沸,空腹温服,以泻为度,中病即止 。治大柴胡汤证与大黄牡丹汤证合并者 。常用于痈肿、阑尾炎、胰腺炎、盆腔感染性疾患、痔疮脓肿等 。可加金银花20~30g 。
【医案】
1.大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治疗胆结石医案
患者杨某,男,45岁,体胖,半年来,经常右胁胀痛,按之加重,坐卧俱痛,口干苔腻,有时恶心,晚上发热能自行消退,饮食尚好,大便干结,脉弦有力,B超诊为胆石症合并胆囊炎,外科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决定先服中药观察 。予柴胡15g,黄芩12g,芍药12g,半夏10g,枳实15g,黄连6g(劈),全瓜蒌20g,鸡内金10g,金钱草20g,鲜姜3大片,小红枣4枚,生大黄10g(后下,煮1~2分钟) 。3剂,水煎400mL,日2服 。服药后疼痛有所加重,大便稀,日2~3次,便出许多黄色黏液 。又原方大黄减为6g,服5剂,右胁胀痛消失 。1个月后B超复查,结石已排出,仅为胆囊炎 。(笔者1965年在西苑医院实习时,方药中老师讲:小陷胸汤有加强胆囊排空作用) 。
2.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合方治疗黄疸医案
张某,女,56岁,2005年秋因胆结石症疼痛加重住本院外科,准备手术时发现黄疸,来门诊要求中药治疗 。患者身体壮实,一身面目悉黄,巩膜黄染,右胁胀满,口干口苦,恶心欲吐,食不下,见旁人吃饭就恶心,尿茶色,便干,色灰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超过600单位,予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生石膏 。方用: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枳实12g,白芍10g,茵陈15g,栀子10g,生大黄10g(后下),生石膏30g,生姜3大片,红枣3枚 。2剂,先煮茵陈,再煎余药,生大黄打碎后煮1~2分钟 。因患者恶心较重,必用鲜生姜,嘱患者当日在家中煎服 。空腹服药后,大便数次,解下许多棕黄色黏液及粪便,尔后能进稀饭,又将前方大黄减为6g,两次共服药6剂,黄疸消退,1周后进行了手术 。
3.大柴胡汤和桂枝茯苓丸方证治疗哮喘病医案
胡希恕老师治康某,男,36岁,3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离不开氨茶碱 。半年来多服补肺益肾之剂,症反有增无减 。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 。属少阳阳明合病,间有夹瘀血 。方用:柴胡12g,黄芩15g,生姜10g,枳实10g,炙甘草6g,白芍10g,大枣4枚,大黄6g,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丹皮10g 。上药服2剂,诸症减轻 。3剂后大便畅通,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 。但因仍有口干,原方再进3剂遂愈 。经两年半后随访未复发(《经方传真》) 。
附:柴胡解
柴胡:《神农本草经》称茈胡,又名地熏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及狭叶柴胡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南柴胡” 。前者产于北方,主根坚硬,后者产于南方,主根软(又称软柴胡) 。二者功效大致相同,北柴胡药力稍大于南柴胡 。
【性味】味苦(微苦),气辛(微辛),性微寒(偏寒凉),质地润 。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常用量3~24g 。解热生用,用量要大;疏肝醋炒,宜用中量;升阳生用,宜用小量 。
【文献】
《五十二病方》:有单味柴胡煎服治头痛的记载 。
《神农本草经》曰:“味苦平,主心腹,去胃肠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
《别录》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风湿痹拘挛 。亦可作浴汤 。”
《药性论》曰:“主下气,消食 。”
《本草正》曰:味苦,微辛,气平微寒 。”
【临床应用】
1.《珍珠囊》曰:“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伤寒论》中,仲景出方证不谈药性,只讲“有柴胡证”(101)、“柴胡证仍在者”(103)、“此本柴胡证”(104),均指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 。说明柴胡专为少阳病而设 。柴胡在《伤寒论》入7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最大用量为半斤(小柴胡汤),最小用量为二两十六铢(柴胡加芒硝汤) 。
今日,阳、实、热的少阳病,为胸腹腔常见病、多发病 。只要辨证正确,大、小柴胡汤,柴胡姜桂汤,四逆散,四大方证为临床行之有效的常用方剂 。仲景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劳复病皆出示了小柴胡汤方证 。小柴胡汤方用药总量为342.7g,柴胡占125g 。以上足以说明,柴胡的应用范围很广 。
2.柴胡注射液的肌注或静点,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多年,发汗解热作用迅速可靠 。鱼腥草注射液出现问题之后,柴胡注射液勇挑重担,退热时首选,全国用量颇大 。证明柴胡药性安全,副反应极小 。
3.清·吴鞠通出于门户之见,在《温病条例》卷四“本论起银翘散论”一文中说:“本论不载(柴胡)者,世俗多忘以柴胡通治四时杂感,故不欲相混,恐致伤寒温病界限不清耳 。”只谈病名,不论证候,就将柴胡开除 。
明·李梴《医学入门》讲柴胡:“元气下绝及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曰:“柴胡味药气升,主阳气下陷……阴虚火炎气升者禁用 。”
此二说均源于“李东垣升举阳气说”,强调柴胡气辛,有升举阳气的一面,但柴胡毕竟不是辛热 。二版《中药大辞典》谓柴胡“苦,辛,微寒”,辛可解表,但高校教材《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均没有提及柴胡气“辛”,而是“苦,微寒” 。突出“李东垣升举阳气说”就限制了柴胡的功效,进而影响到仲景“方证辨证”的临床应用 。使医者不敢放手使用柴胡,更不用说加大柴胡用量了 。
【现代研究】
临床实践证明,柴胡或柴胡汤并非只适用于少阳病 。二版《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所载:中西医结合研究表明,柴胡的药理作用有:①解热;②镇静镇痛;③抗炎;④抗病原体——特别是流感病毒;⑤保肝利胆;⑥降血压,减心率;⑦升血糖、促肠动 。且毒性极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