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送子之俗是什么习俗 仡佬族民俗

【仡佬族的送子之俗是什么习俗 仡佬族民俗】众所周知,在古代如果久不怀孕,古代的妇女都会去寺庙求“送子娘娘”,祈求赐予子嗣 。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仡佬族,人们并不去寺庙求“送子娘娘” 。在仡佬族有个习俗“送子俗”,人们用“送瓜瓜”、“送龙宝”、“送菩萨”,来祈求子嗣 。这一习俗,在仡佬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仡佬族的“送子俗”是怎么个情况 。
仡佬族送子之俗,自古流行于石阡农村 。他们不是去庙里求“送子娘娘”;而是“送瓜瓜”、“送龙宝”、“送菩萨”,民族风情浓厚,其中贵在于一个“偷”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此习俗已淡化 。
“送瓜瓜”
古历八月瓜熟时节,农村中便有人倡行偷瓜送子之俗 。因为有一对夫妻久而不妊,或即缺乏子嗣,人们出于同情,所以几个人相约去向他们表示送瓜之意,这家夫妻自然十分高兴 。待到中秋之夜,人们先去田地里偷瓜 。无论本寨外村,谁家地里长得有成熟的长条形南瓜,俗话“水桶瓜”都可以选取取一个 。
拿回来时,有的故意将瓜蒂取开,向瓜内灌水,然后用一截“苞谷胡胡(玉米芯子)盖紧,表示送个男生;有的则不取蒂灌水 。随即用红布一幅,缠着水桶瓜,让一个比接瓜夫妻低一辈分的五六岁男孩背在身上,一同送往接瓜之家 。
将要到屋,人们便学着婴儿的哭声,主家急忙开门迎接 。进了屋,夫妻一边招呼众人,一边抱着背瓜的小孩,无限亲妮地喊叫:“幺啊、崽啊,你来了吗!”有人将瓜取下来,直接送往寝室床铺上,用被子盖着说:“恭喜你家生个大胖小子” 。
有人假装去看,暗中将瓜蒂处的“苞谷胡胡”抽掉,瓜里的水流了出来,床铺湿了一大滩,故意惊叫“啊呀,胖子屙尿啦!”人们开怀大笑 。夫妻也会心地笑了起来 。第二天,夫妻俩煮南瓜吃,一点也不能丢,连瓜皮也吃下肚去 。此后,他俩一直将送瓜的男孩当着亲生儿女一样疼爱 。
此后如果生了一个男孩,便成为天大的喜事 。丈夫去“报喜”时,先去报知送瓜的承头人家,开口就叫承头人夫妇为“嘎公”、“嘎婆”;然后再向亲生的嘎公嘎婆报喜 。当办“祝米酒”时,成头人家如同亲嘎婆一样送“祝米”——为小孩备办衣帽、裙子、背围等物 。
成头人还要给小孩取乳名,多取名叫“瓜二”、“葫芦”、“伏子”、“伏生”之类 。以后,生子之家一直将成头人家当作外家亲来走 。其俗的典故出于《诗·大雅》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民间也世代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兄妹都是从“葫芦”里出来的 。
“送龙宝”
春节元宵期间,农村中玩龙灯的灯会头人,也是针对上述情况的家庭,征得主人同意,趁玩灯拜访时至其家,悄悄地送龙宝一个 。这家主妇则要牵着后衣兜接 。为啥悄悄的送?就怕知道的人多了,冲去了“灵气” 。然后这家人将龙宝系于堂屋正中悬吊着,从此许下“生子缴宝”的口愿 。每年玩灯时,这家人都要对送宝之灯队热情接待、敬献香烛 。
另有想生子的人家,无人送宝时,便打定主意“偷” 。趁龙灯来家贺年时,招待灯队的人去吃夜宵,女人悄悄地将龙嘴里的宝取走;有的人家的女人不敢探嘴取宝,便在龙角下解下一条红布 。据说“偷”来的宝或红布还很“灵气”呢,也同样“许口成愿” 。
这之后如果生子,首先向灯队头人报喜 。头人常赐其乳名为:“龙生”、“龙狗”、“宝娃”、“宝子”之类 。
当“龙生”稍稍长大,便要履行“还愿缴宝”的仪式 。主家要喂一头大肥猪,择定吉日,通知亲友,请寨邻人扎一条“愿龙”(一般是毛龙),请“先生”和灯会头人来主持其仪式 。届时,主家的亲戚都来送礼庆贺,给“龙生”披红挂彩 。
灯会头人要给“龙生”缝制一身新衣服 。寨邻人等来帮助玩龙灯 。杀猪祭龙时,毛龙要将杀猪之人圈在当中,杀猪人要说一些“伏筮”再开刀 。抽刀时龙嘴更凑上前去接猪血,俗称“领血” 。随后将猪破开,猪及头、脚、内脏全部用开水一煮以后,又要让龙头去嗅一嗅,俗称“上熟” 。
之后“先生颂读早已备好的“疏文”,火化纸线 。主人领“龙生”跪拜,灯会头人赠他“易长成人、长命富贵” 。随后让“龙生”领着龙灯遍朝祖坟,烧香祭祖 。晚上龙灯不能发亮,悄悄离去火化 。人们不向主家道谢;主人和“龙生”也主动回避 。
有的贫困人家,则与灯会商量,实行“接灯缴宝” 。趁元宵间原灯队来贺年时,主家备办夜宵,热情招待,头人祭祀一番,以缴来龙灯宝了愿 。照旧俗如不履行“还愿缴宝”、“龙生”一生都好象欠债似的;有的人家下辈人也得为上辈人还愿缴宝 。
“送菩萨”
其俗与送瓜,送宝相似,先要偷菩萨,并有选择地偷 。以偷别人家“香火”(神龛)上的“梓潼帝君”为上品 。因为梓潼帝君又名文昌帝君,主民间文运昌隆之事,为道教的重要神祗加上古有“桐生实子”的典故,所以俗称“送梓潼” 。实在偷不到梓潼菩萨,偷得“观音”也不错,老寿星、笑罗汉也可以将就,反正总称“菩萨” 。
一年之中何时都可以实行此俗 。失去“菩萨”的人家,当然不能宣扬香火上的菩萨走失而被人取笑,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就行了 。送菩萨的人也不能张扬,悄悄地送 。得到菩萨的人家,则将菩萨供奉在自家的“香火”之上,从此许下了一个“梓潼愿”,生子后再还 。此后所生之子,有的取名“桐生”、“潼灵”、“桐喜”,有的取名“梓发”、“祖发”,有的直接名叫“菩萨” 。当孩子长到十多岁时,就要“还愿” 。
“还梓潼愿”等于办一次大的事务,要请傩坛班子来冲傩还愿,演出傩堂戏,闹热三至五天 。最后,还要由“勾愿判官”来决定这一堂愿是“周”了或是“不周” 。
也就是说,要由扮演“勾愿判官”的坛主,表演“打卦”来决定:三卦打成“大合同”,即“阴卦”、“阳卦”、“顺卦”各一个,就算“周了”,意即礼心中训周到了;如果三卦打不出一个“大合同”,就算“不周” 。往后改期再还一堂愿,争取打出一个“大合同”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