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下毒?喝葡萄酒时为什么要碰杯

无论是酒会还是宴席,我们在饮用葡萄酒的时候都会有碰杯的习惯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习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驱走恶灵or防止中毒?
关于碰杯习俗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较流行的解释有两个:(推荐阅读:喝酒碰杯,碰哪里才是正确)
1. 中世纪的欧洲人由于迷信,认为妖魔鬼怪常常在欢庆场合诱人犯罪,因此人们以喜庆的碰杯声音来驱走恶灵;
2. 古时候的欧洲人喜欢在酒里下毒毒死仇敌,因此在喝酒前碰杯可以让自己和对方酒杯内的部分酒液溅入对方杯中,这样双方都能放心喝下宴会上的美酒 。
两者都是谬传?
实际上,这两种解释都经不起推敲 。虽然一直到今天我们都经常使用声音来驱散恶灵(例如婚礼上的教堂钟声),但是喝酒早就已经成为日常活动,恶灵并不会随时潜伏在我们身边将人引向黑暗面,而且一点点轻微的碰杯声也不足以驱散恶灵 。(推荐阅读:喝葡萄酒时正确碰杯礼仪)
至于通过晃动酒杯将酒液溅入对方杯中,以预防中毒的说法,则更难解释得通了 。首先这样的碰杯方式难免会将珍贵的酒液撒到地板上造成浪费,而且还有可能溅到对方身上;其次,在酒杯中动手脚下毒也并没有常见到需要在祝酒这个非常普遍的社交行为中澄清自己的程度 。
那么,碰杯这一行为到底来源自哪里呢?
真正起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祝酒”这一习俗的来源 。以分享同一个饮酒器皿作为交换友谊、情谊的方式,在许多文化中都非常常见,我国古代也有共饮一碗酒的习俗 。在这些文化里面,各人使用专属于自己的酒杯被视作对主人的怀疑,是极大的不敬 。
而英文里的祝酒(Toast)一词,也来自于这种共饮一杯酒的习惯 。古时候英国主持圣餐的教士在接过一杯已经被喝过一圈的葡萄酒时,杯里通常会剩下几滴酒液和浸泡在酒里的一片面包(toast),于是toast一词就慢慢从其原意“面包”中发展出“干杯”、“敬酒”、“祝酒”的新意 。
到了近代,人们已经习惯使用自己专属的酒杯喝酒,因此祝酒时人们会同时举杯饮酒,以效仿古时候同饮一杯酒的“统一、共享”的传承 。而“碰杯”这一行为被加入到祝酒仪式里面来,是有好几个理由的,不过没有一个理由与下毒有关:
1. 除开碰杯,祝酒仅满足了我们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在五官感觉里面缺少了听觉,而碰杯的声音刚好能把听觉补充进来,使祝酒的感官享受得以完整;
2. 碰杯的愉悦声音被视作对精致的酒杯的欣赏,就像我们欣赏酒杯的精美外观一样;
3. 除了感官享受之外,碰杯这一行为强调了喝酒者在祝酒仪式中的参与感,也就是被祝酒辞的美好祝愿涵盖在内的意思;
4. 碰杯的行为增强了整个团体的凝聚性,当酒杯相互碰撞聚集在一起时,意味着喝酒的人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防止下毒?喝葡萄酒时为什么要碰杯】5. 对于葡萄酒来说,碰杯时象征着分散到各个酒杯的酒液重新融为一体,虽然这个过程非常短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