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医案大全

厌食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 。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夏季暑湿当令,湿困脾气,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城市儿童多因嗜食零食引起,农村儿童多因断奶过迟引发 。患儿除食欲缺乏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良好 。但长期不愈,气血生化乏源,可使抗病能力下降,易感外邪,并发贫血,进而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
本病病因为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病变脏腑不离脾胃 。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方能知饥而欲食,食而能化 。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均可导致脾胃受损,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是也 。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 。今脾胃二气俱虚,故不能饮食也 。”明确指出脾胃虚弱是厌食的常见因素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多种原因影响脾胃的正常运纳功能,导致厌食的发生 。
医案一
何某,男,1岁9个月 。
出生时纳食尚可,系人工喂养,其母片面追求高营养,鸡蛋、肝泥、糖果等杂食乱投,大量与之,逐致患儿纳食不馨,甚则拒食,形体日渐消瘦 。虽四处求医,遍服补益或消导之剂,罔效 。细审患儿,知其厌食较久,常易泛恶,大便时溏,但精神尚可,面色少华,形体较瘦,苔白微腻,指纹淡紫 。诊为厌食(脾失健运型) 。投七味白术散,易苍术,加枳实炭、神曲进治 。越旬而胃口开,再旬而体重增 。后其母告知,嗣后食欲一直正常,体质康健 。
按语:姜开文认为,小儿纳呆症,似疳而非疳,似积而非积,一般精神状态尚可,1~6岁多见 。治疗上,偏补则壅塞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而喜用健脾助运法 。此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实为治疗小儿纳呆症的一大良法 。七味白术散为其代表方,临证用之,随症化裁,常取得良好的疗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姜开文老中医治疗经验》) 。
医案二
苗某,男,2岁半 。
纳差,消瘦,夜眠不安,流口水,2年来多次医治无效 。症见形体瘦小,神疲懒言,面色皖白,舌质淡,苔薄白而滑 。此系脾胃虚弱,纳化乏力 。治宜健脾益气,用益寿汤原方加大珍珠,3剂,水煎服,每2天1剂 。药后食欲增加,精神活泼,睡眠安静,口水减少,惟有动即汗出,舌质淡红,苔薄白 。效不更方,原方加牡蛎、五味子,3剂,水煎服善后 。
按语:刘云山根据“培后天”自拟益寿汤一方治疗小儿厌食症 。其认为,尽管临床有脾失健运、胃阴不足、脾胃气虚等不同证型,但皆因内伤脾胃所致,故遵“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的古训,无论何种证型,均以本方加减收效较佳 。(《陕西中医·刘云山主任医师运用益寿汤的经验简介》) 。
医案三
王某某,男,6岁 。
1998年1月8日初诊:患儿1个月前患急性胃肠炎,治愈后纳呆纳差,纳谷不香,渐次出现懒言少动,头晕头痛,大便稀软不成形 。服中西药物,疗效不显,所以特来于己百处治疗 。刻诊神情淡漠,面黄肌瘦,舌淡,脉沉细 。诊断:病属纳呆,证为脾虚气弱,运化失调 。治当补益脾胃,升清降浊,开胃醒脾 。用验方健脾增食煮散治之 。
处方: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炒麦芽15克,焦山楂15克,炮姜10克 。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 。每次1袋,每日4袋 。
1月12日二诊:服药4剂,纳食增加,大便成形,1日1次,但食后脘腹稍胀 。去黄芪,加木香10克,鸡内金15克 。再服4剂 。
1月21日三诊:服上药4剂,纳食复常,脘腹不胀,大便稍软 。家长又令患儿服药4剂,诸症皆消,疾病痊愈 。于己百嘱家长注意患儿饮食,调养善后 。
按语:本案之验方健脾消食煮散,为香砂六君子汤加消食开胃之品而成 。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木香)出自《古今名医方论》,具益气化痰,行气化滞之功 。于己百取本方之“四君子”黄芪益气健脾,以治病本;陈皮、砂仁行气导滞,开胃醒脾,以治病标;更有焦山楂、炒麦芽消食开胃,以散食邪;炮姜温中以醒脾 。所以全方合用,即具健脾益胃、消食化滞、增强纳运的综合功效,因此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服之有效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已百》) 。
医案四
李某,男,1岁 。
1980年2月25日初诊:患儿出生后纳乳差,2一3个月时经常吐奶,6一7个月每日可食牛奶500毫升,此后食量渐减 。近来每日仅食牛奶250毫升,勉强进食则吐 。夜间哭闹,面黄消瘦,大便干,舌红苔少,指纹不显 。证属脾阴虚 。
处方:炒山药6克,炒白芍6克,炒白扁豆6克,薏苡仁5克,葛根2克,鸡内金3克,山楂5克,麦芽6克,蝉蜕2克 。3剂,水煎服 。
二诊:饮食增加,每天可食牛奶500毫升,鸡蛋1个,并加面条、饼干等辅食少量,哭闹好转,舌淡红,苔少而润 。继前方加熟地黄6克,枸杞子6克以滋肾补血 。服药后饮食稍减,睡眠安静,舌红质润,中心薄白苔 。遂改服初诊方,后食欲好转,体质渐强 。
按语:午雪娇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创拟了滋脾饮方(太子参、白扁豆、山药、山楂、莲子、鸡内金、白芍、薏苡仁、麦芽、葛根、大枣)治疗小儿脾阴虚证,收效较好 。本案即为典型验案 。其方选用甘缓平和不腻不燥酸甘化阴之品,以达甘平补脾阴,酸甘化脾阳,升精益脾阴,濡润滋脾阴之目的 。(《名医名方录·午雪峤医案》) 。
医案五
陈某,女,18个月 。
1998年2月26日初诊:患儿食欲缺乏3个月,拒食2天 。因3个月前贪饮某饮料,而未给予节制,随即出现食欲缺乏 。曾在某医院诊治,以健脾化饮,温中散寒,宣通阳气之法治疗,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 。近2天来患儿见食则啼哭抗拒,强行进食则呕吐 。就诊时颜面萎黄,形体消瘦,脘腹膨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中部黄厚腻,指纹紫滞 。李浚川指出,患儿乃寒湿伤脾,湿浊中阻,久而化热,又因过服温燥之品,湿与热互结,留恋难除 。治以清热化湿,健脾理滞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 。
处方:人参15克,白术10克,黄连6克,赤芍15克,砂仁10克,麦芽10克,藿香12克,茯苓12克,鸡内金10克,建曲6克,法半夏10克,紫苏梗6克,甘草6克 。3剂 。每日1剂,分3次服,嘱其流质饮食,忌生冷 。
二诊:药后呕吐停止,脘腹胀满明显减轻,能进半流质饮食,舌淡红,苔中部黄,指纹淡滞 。拟原方去法半夏,加槟榔6克 。4剂 。
三诊:服药后腹胀消失,食量增加,大便正常,但偶见汗出,舌淡红,苔薄黄,指纹淡滞 。拟上方去赤芍,加黄芪15克 。3剂 。嘱其注意饮食调理,忌生冷食物 。药后其母告之,患儿汗出已止,饮食如故,体重增加,精神状态良好 。嘱其停药,随访未见复发 。
按语:从患儿脉症分析,前医以健脾化饮、温胃散寒、宣通阳气之法治疗,无可非议,其结果却越温越升,厌食愈甚 。从李浚川的治疗特色不难看出,组方用药,注重清热化湿,这就是李浚川常说的治病谨防“巧处藏奸” 。所谓“藏奸”,就是指不易被医家发觉的湿热体征 。患儿一派脾胃虚寒之象中,隐藏着舌苔中部黄厚腻之实热证,前医往往只重视脾虚之本,而忽略湿热之标 。李浚川还明确指出,治病必须整体辨治,必求标本 。其本是脾虚,其标是湿热,去其标则顾其本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
医案六
周某,女,5岁 。
患儿纳呆,少食数月,喜冷饮,嗜油腻,面黄消瘦,腹胀便干,性情烦急,舌红苔花剥,脉弦细 。辨证属饮食积滞,脾胃受损,气阴两伤,脾虚肝旺 。治宜消积滞,益脾胃,补气阴,疏肝气之法 。以小儿消食散加太子参、麦冬、石斛、槟榔、牵牛子、薄荷等 。连诊3次,服上方10余剂后,纳食增,大便调,精神佳,腹胀烦急等症消失而收全功 。
按语:陆长青认为,厌食症其因有三:一则为脾胃虚弱,纳运失常,生化不足,气阴两伤;二则为食养失宜,饮食积滞,恣食肥甘生冷,损伤脾胃气津;三则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克土,脾虚肝旺 。治疗自当调理脾胃,消积化滞,疏肝健脾为宜 。方用自拟小儿消食散 。重用乌梅、山楂、甘草,既可酸甘化阴,滋养脾胃之气阴,又可催化乳食,增进食欲,且能疏肝气、柔肝体 。如此则胃津充盈,脾气旺盛,肝舒脾畅,纳化自能复常 。(《河北中医·陆长青运用乌梅举隅》) 。
医案七
沈某,女,14岁 。
1976年6月17日初诊:病儿于3个多月前无明显原因而出现食欲缺乏,最初日食200~250克,可食水果、糕点等 。近2个月来,每日食量减为100~150克,有时只进食50克,其他副食也减少,且食后嘈杂、恶心 。病后日渐消瘦,体重由54千克下降至38千克 。严重时,患儿水也不进,甚至晕倒 。入院前,曾按肝炎治疗,效果不显著 。后又服保和丸加减与健脾燥湿之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并给予胃蛋白酶、干酵母(食母生),针灸封闭,注射维生素.Bi、维生素Bu2等,均无效,收人院 。查体:神情,营养状态差,消瘦明显,面色苍白,乏力,语声低微,咽红,心音稍钝,肺部、腹部正常,血压80/60mmHg(10.7/8.0kPa),体重38千克,舌质红,黄腻苔,上腭粉红,中柱白,脉沉细 。化验:院外检查肝功能2次均正常;蛋白电泳、胃酸、抗溶血性链球菌“O”血沉等项检查均正常;钡剂检查结果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本院检查凝血酶原时间为26秒(正常人为15秒),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钡剂检查符合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西医诊断:厌食原因待查,神经性厌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即十二指肠壅积症) 。辨证:脾虚胃弱 。立法:健脾养胃 。
处方:黄精3克,建曲9克,焦白术9克,草豆蔻9克,化橘红9克,何首乌9克 。7剂 。
二诊:食欲稍增,晨食粥半碗多,尚感腹部不适或腹痛,舌质红苔黄,脉沉细 。处方:建曲9克,焦白术9克,砂仁6克,紫草9克,草豆蔻6克,丁香1.5克 。7剂 。
三诊:病情有所好转,每日可进食200克,蔬菜、水果均能吃,有时腹痛,腿稍肿,舌质红淡黄苔,上腭红,脉弦 。
处方:建曲12克,焦白术9克,砂仁6克,丁香1.5克,小茴香6克,千年健9克 。10剂四诊:服上方药10剂后渐胖,体重由入院时38千克增到43千克,食后打隔,胃有时痛,每日仍吃200克左右,舌红薄黄苔,脉滑稍数 。
处方:黄精12克,丁香1.5克,砂仁6克,建曲10克,小茴香6克,高良姜3克 。7剂 。
五诊:服上药7剂后,每日能吃350~400克,胃仍胀痛,大便干,脉滑数,舌质红,薄黄苔 。
处方:建曲9克,紫草9克,化橘红9克,砂仁3克,肉豆蔻6克,丁香1.5克 。按语:此例患儿为顽固性厌食,消瘦明显 。王鹏飞老医生认为,此为脾虚胃弱之证,不宜用消导克伐之剂,因消导克伐之剂使虚者无所受益 。也不宜投补剂,因脾胃功能不恢复,则补而不受 。经住院服健脾养胃之剂始奏效 。方中建曲、焦白术、草豆蔻、砂仁、小茴香、丁香等,均系调和脾胃之药 。王鹏飞老医生认为,此例患儿脾虚,便应主要从健脾着手 。(《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 。
医案八
杨某,男,13岁 。
1976年1月23日初诊:主诉5个月来厌食,1个月来食后伴吐 。5个月前因挨打拒食,约有1周时间只吃青菜不吃饭 。自此脾气急躁,厌食,恶心,经常无故发脾气、吵闹 。近1个月来胃脘胀痛;喜按,无泛酸表现,不思饮食,吃后即吐 。曾多次在外院治疗,服中药、西药和捏脊均无效 。人院后给随意饮食,口服多种维生素、溴化新斯的明,并曾给静点葡萄糖维持液 。查体:神清,面黄肌瘦,营养差,精神差,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及,体重26.5千克,舌尖红,苔薄白,舌中乳头平,上腭淡黄,脉弦细 。胃肠钡剂造影:除胃蠕动较缓慢外,无其他异常,谷丙转氨酶小于100U 。颅骨拍片:蝶鞍侧位未见异常 。胸透正常 。西医诊断:神经性厌食 。辨证:肝胃不和,脾虚胃弱 。立法:行气和胃健脾 。
处方:黄精12克,建曲9克,焦白术9克,何首乌9克,砂仁4.5克,草豆蔻6克,化橘红9克 。
二诊:服上药7剂后,精神好转,食欲大增,但有时打嗝儿,睡眠较差,舌略红少苔,脉弦数 。
处方:前方去何首乌、化橘红,加竹茹6克 。
三诊:服上方药14剂后,精神、食欲进一步好转,见胖,面色明显好转,舌尖、边红,苔薄白,上腭后黄,中柱紫,脉弦缓 。
处方:黄精12克,焦白术9克,草豆蔻6克,建曲12克,丁香1.5克,木瓜9克 。
四诊:住院1个月余,出院后3天复查,每餐可吃150克,面色好,已胖,舌尖、边红,苔薄白,上腭红黄有红点,脉弦缓 。
处方:黄精12克,建曲12克,化橘红9克,千年健12克,砂仁4.5克,焦山楂9克,竹茹9克 。
按语:此儿患神经性厌食,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效,用王鹏飞老医生和胃健脾之药,共治疗46天,体重增加4千克,面色红润,食量见增,每餐可吃150~200克 。用药时,除用建曲、化橘红、砂仁、草豆蔻、焦山楂、藿香、焦白术等药调理脾胃之外,另用平肝之药如竹茹 。因患儿病久,脾胃已虚弱,故又用黄精、紫草平补气血,给千年健以强壮筋骨、和胃行气 。(《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 。
医案九
张某,女,5岁 。
1999年11月8日初诊:患儿以纳呆纳差、大便干结1个月为主诉 。家长诉说小女生性好动,平素喜食生冷饮食,近1个月来纳呆纳差,大便干结,几日一行,服用江中消食片等药,效果不显,故来诊治 。于己百诊之,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考虑病属纳呆 。辨为胃腹热盛,受纳失职 。治宜清胃通腹降气,消食导滞开胃 。用验方清胃增食煮散治之 。
处方:黄芩10克,黄连6克,焦栀子1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焦山楂15克,炒麦芽15克,神曲12克,莱子15克,枳实10克,槟榔10克,蒲公英20克 。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 。每次1袋,每日4袋 。
二诊:服上药4剂,纳食增加,大便变软,1日1行,舌红减轻 。加鸡内金15克 。再服6剂,纳食复常,大便自调,舌淡红,苔薄白,病告痊愈 。
【老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医案大全】按语:本案之验方清胃消食煮散,实以黄连解毒汤、小承气汤为主,加开胃消食、行气导滞之品而成 。黄连解毒汤(去黄柏)泻火解毒,导热下行;小承气汤(去大黄)清热泻下,消除痞满;陈皮、砂仁行气导滞,开胃醒脾;焦山楂、炒麦芽、神曲消食开胃,是治疗食积、食滞的必用之品;莱菔子既消食,又行气,主治消化不良,食积食滞,或伤食,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全方合用,共奏清胃泻热、降气导滞、消食开胃之功,所以胃热型小儿厌食症服之有良效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己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