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小儿肺炎喘嗽医案大全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 。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气急发喘鼻煽胸高》,此书叙述麻疹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症状时,称为“肺炎喘嗽”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说:“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 。”本病全年皆有,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 。一般发病较急,若能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本病包括西医学所称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 。
引起肺炎喘嗽的病因中,外因主要是感受风邪,小儿寒温失调,风邪外袭而为病 。风邪多夹热或夹寒为患,其中以风热为多见 。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调,则致正气虚弱,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中 。
医案一
王某,男,9岁 。
1994年10月22日初诊:患儿素体肥胖,近日感冒发热10余日不退,咳嗽喘憋 。经某医院用退热药及头孢类抗生素热不退,咳嗽气喘加重,痰清稀,泡沫状,呼吸痰鸣如水鸡声,两肺听诊有湿性啰音 。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 。曾口服安宫牛黄丸,静脉滴注双黄连,热仍不退 。体温38.5℃左右,舌润苔滑,脉数,稍久则指下无力 。辨证为外感风寒,痰湿蕴肺,气闭不宣所致 。宜加味射干麻黄汤辛温解表,宣肺化饮治疗 。
处方:射干10克,麻黄10克,细辛5克,生姜10克,五味子10克,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半夏10克,桂枝7克,白前5克,甘草5克 。水煎服,分2次服 。二诊:服药2剂,汗出热退,体温37.2℃,咳嗽气喘及喉中痰鸣音大减,唯舌尖红,口中干 。此辛温有化热之象,宜上方加黄芩5克,麦冬10克 。继服3剂 。体温36.7℃,咳嗽喘息基本消除,喉中尚有少许痰鸣音 。继续调治而愈 。
按语:对病毒性肺炎及肺感染一类疾病,必须分清风寒与风温,更应辨识里热或里寒,切忌一遇病毒类疾患即投金银花、连翘、桑叶、芦根、大青叶等所谓抗病毒之药,或安宫牛黄丸辛凉之剂,或黄芩、黄连、石膏清热之药 。果系风热肺热,寒药、凉药,解表、清热,固当应用,若系风寒闭阻,肺气不宝,滥用安宫牛黄丸,羚羊角(代)、黄芩、黄连、石膏之类,必促使病情加重 。此类肺炎临床表现除咳嗽气喘痰声漉漉之外,亦有发热恶寒,痰清稀泡沫,面色青,手足凉,腹胀便溏等证候,发热为表邪不解所致,并非里热,用加味射干麻黄汤辛温宣肺解表,和胃化痰,药后汗出发热即退,喘咳亦随之而除 。(《张琪临床经验辑要·肺炎喘嗽》) 。
医案二
李某,1岁半 。
初诊:患儿咳嗽,痰盛,发热1周,因气喘鼻煽1天人院,体温39℃,呼吸60次/分,精神差,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数 。西医诊断为肺炎 。X线胸透显示:右下肺野炎变 。辨证为风温犯肺 。治当清热解毒 。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
处方:麻黄3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石膏12克,金银花6克,连翘9克,桔梗6克,荆芥穗12克,鲜芦根30克 。
二诊:入院第2天,身热退(体温36~37℃),精神好转,咳喘减轻,痰减少,食欲缺乏,舌苔黄白垢腻 。表邪解,余热未尽 。前方去荆芥穗,加枳壳12克 。第3、4日,体温正常,咳喘继减,食欲渐增,舌净脉缓 。宜辛凉轻剂以善其后 。用桑菊饮加减,3天后痊愈出院 。
按语:此例为风温犯肺,用麻杏石甘汤掺入银翘散中主药以清热解毒 。复诊以辛凉轻剂善其后 。此案反映了赵锡武善于揉合经方、时方于一炉,见效颇快 。(《赵锡武医疗经验·肺炎喘嗽》) 。
医案三
芦某,男,5个月 。
初诊:1976年2月18一25日,4天来咳喘有痰,哭闹不安,精神、食欲均差 。曾口服红霉素无效 。发热,体温38~39℃,营养发育中等,神清,易烦 。喘咳状呼吸48次/分 。全身皮肤发花,四肢末梢凉,心率164次/分 。两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右侧较多 。腹软,肝右肋下1.5厘米,脾未及 。舌质淡薄白苔,上腭红,两边白,脉细数 。化验:白细胞18.786×109/L,中性粒细胞0.75 。结合X线检查,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辨证为痰热蕴肺,肺失清肃 。治疗当清化痰热,肃肺降逆 。
处方:青黛3克,白果9克,寒水石9克,莱菔子6克,瓜蒌9克 。
住院第2天心力衰竭,静脉滴注毒毛花苷K;喘憋重,有轻微三凹征,口周青,吸氧并静脉注射山莨菪碱(“654~2”)和“681”;眼结膜水肿,而用呋塞米(速尿)1次,给支持疗法输血浆1次 。坚持服中药,未加用抗生素 。
二诊:服上方药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喘明显好转,停吸氧气 。
处方:青黛3克,白果9克,寒水石9克,紫苏子6克,紫菀9克,百合9克 。服上方药4剂后不喘,咳亦少,精神、食欲均好,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腹软,肝肋下1.5毫米 。复查末梢血象,白细胞14.327×10°/L,中性粒细胞0.64 。为防止在病房交叉感染,带中药出院 。
按语:此例为痰热蕴肺,肺失清肃,以致咳喘有痰 。病情变,曾吸氧,服中药并配合用毒毛花苷K 。方中除用白果、青黛肃肺化痰外,再用瓜蒌加大化痰之力 。3剂药后,体温正常,喘轻,停止吸氧 。8剂药后精神、食欲均正常 。(《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述·肺炎喘嗽》) 。
医案四
马某,女,5个月 。
骤起发热惊惕,咳气急,呕吐烦闹,渐至神识迷蒙,急诊人院 。身热40℃,鼻煽气促,面苍唇绀,两便不通,骤然惊厥,旋而呼吸更促,痰鸣拽锯,牙关紧闭,两肺满布湿啰音 。查血白细胞总数48×10°/L 。胸透:肺有大小不等片状模糊阴影 。此系风温犯肺,邪火炽盛,痰热闭其肺窍,内蒙心包,肝风蠢动,神机为之弥漫 。已非开提肺气所宜,予通下清上,豁痰平肝法 。
处方:生石膏30克,钩藤10克,玳瑁6克,地龙6克,半夏6克,生大黄6克,玄明粉6克,胆南星3克,石菖蒲3克,牵牛子6克 。
另以羚羊角粉0.3克(代),紫雪丹1克,分吞 。
药后两便通利,身热渐降,惊厥平,喘促减 。次日神清 。再进清热化痰,宜窍开肺之剂 。后见患儿渴饮舌干,转清热护津法,取天竺黄、石菖蒲、半夏、金银花、连翘、黄芩、沙参、玄参、麦冬调治 。住院10天痊愈出院 。
按语:痰热闭肺重症,热炽而正不克邪,则邪毒内闭,陷人厥阴,出现烦躁谵妄,惊惕抽风等症 。此时除泻火化痰外,应予平肝息风,清心开窍,驱邪务急,才能安正救危 。大黄、牵牛子涤痰泻火,以导邪下泄;半夏、胆南星化痰;地龙平喘;羚羊角(代)、紫雪丹、石菖蒲、钩藤、玳瑁、生石膏清热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古今名医临床论金鉴·江育仁》) 。
医案五
陈某,女,3岁9个月 。
11月15日初诊:发热4天,体温38℃,咳嗽而喘,有汗,口微渴 。人院检查,急性病容,呼吸促,轻度鼻煽,咽红肿 。心率152/分,右背下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中小水泡音,肝肋下未触及,剑突下可触及2.5厘米 。胸透见两肺纹理粗厚,轻度肺气肿,右下肺内带有小片状漫润 。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濡数 。为素体阴虚,肺有蕴热,复感风热,以致发热,咳嗽急促 。治以辛凉轻剂肃肺达邪,少佐甘寒清养阴分 。处方:桑叶4克,菊花9克,连翘9克,桔梗4.5克,麻黄0.3克,杏仁9克,瓜蒌皮9克,金银花9克,竹叶6克,生石膏15克 。1剂 。
11月16日二诊:热退,咳嗽尚频,痰中含血丝,舌唇红,苔薄黄,脉弦濡数 。此为身热渐退,肺阴已伤,肃降失司 。
处方:原方去麻黄、生石膏、竹叶,加沙参9克,川贝母6克,玉竹6克 。2剂,每日1剂 。
11月18日三诊:阵发性咳嗽,痰减少,肺内啰音减少,舌唇微红,苔微黄,脉弦软 。为病邪渐退,肺内尚有虚热留连 。治仍以辛凉清肃肺气,少佐止咳和中之法 。处方: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6克,枇杷叶9克,连翘9克,橘络6克,谷芽9克,川贝母9克,甘草3克,白果6克 。2剂 。每日1剂 。
11月20日四诊:患儿仍咳,痰不多,神烦哭闹,舌唇微红,苔薄黄,脉弦软 。为肺阴未复,下焦阴分偏虚,呈虚热上浮之象 。治应辛凉轻剂肃肺降逆,佐以滋潜养阴之法 。
处方:桑叶9克,菊花6克,连翘9克,杏仁6克,枇杷叶9克,金银花9克,鲜芦根30克,鲜白茅根30克,生龟甲9克,生鳖甲9克,生白芍9克 。2剂,每日1剂 。
11月22日五诊:服药后渐安静,咳嗽减轻,仍有少量痰,有时阵咳 。上方去养阴之生龟甲、生鳖甲,加止咳化痰之川贝母,护肺之白果,生发胃气之谷芽 。
2剂后于11月24日痊愈出院 。
按语:本证按表证、燥热证用药,以清肺养阴、润燥止咳化痰之桑菊饮为主方 。病初期加用了石膏、麻黄清透肺部蕴热,因小儿素体阴虚,故麻黄只用0.3克,轻轻宜肺而不伤阴,同时加用玉竹、沙参甘寒养阴 。金厚如自始至终均用桑叶、菊花、连翘、杏仁、枇杷叶,于咳少痰时加用橘络、川贝母,润燥化痰 。在恢复期,肺热留连,下焦阴分不见,有虚热上浮之阴虚见证,加用三甲中之生龟甲、生鳖甲及酸甘化阴之白芍以滋潜下焦 。继用调理脾胃,润肺止咳而收效 。(《金厚如儿科临床经验集·肺炎喘嗽》) 。
医案六
陈某,女,5个月 。
初诊:患婴肺炎1个月,热已初退 。血检:白细胞11.8×10°/L 。X线示肺部尚有阴影 。西医诊断为不吸收性肺炎 。现咳少痰多,喉中痰鸣,胃纳呆钝,大便偏干,神倦肢凉,舌淡苔腻 。此属痰浊恋肺,土不生金故也 。处以星附六君汤 。
处方:炒党参9克,焦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姜半夏9克,胆南星3克,川贝母6克,竹节白附子4.5克 。
二诊:连服5剂 。2周即咳痰皆清,胃纳佳 。西医检查已复正常,以四君加味善后 。
按语:培土生金之治则,乃中医杜痰中的常用法 。所谓杜痰,是杜绝生痰之源也 。除星附六君外,苓桂术甘汤之通阳扶脾,对内伏寒饮者颇宜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董廷瑶》) 。
医案七
刘某,男,5个月 。
初诊:起病11天,持续发热 。现咳嗽,鼻煽,气喘,烦躁,呻吟不安,面色灰滞无华,腹微胀满,大便溏泻,啼哭无泪,眉心颤动 。此乃风温之邪闭郁于肺,肺气不宣 。而面色灰滞,腹胀,大便溏泻不臭,溲清量多,舌质淡白,脉促无力,指纹紫暗,冲出三关,显示稚年气阳不足,脾败正虚征象 。病属上盛下虚之肺闭重症,势有正不胜邪,喘甚致脱的猝变 。暂拟开闭救逆,标本并治 。
处方:麻黄2克,紫菀6克,杏仁10克,牡蛎12克(先煎),天竺黄10克,附子3克,甘草1克,磁石12克(先煎),龙骨2克(先煎),石菖蒲3克,黑锡丹10克(包) 。针刺:肺俞、天泽、丰隆 。
二诊:昨日下午4时后服药,今晨身热已平,但咳嗽依然,咳嗽有痰声,面色比白无华 。仍进原法,着重化痰 。
处方:杏仁10克,紫菀10克,胆南星3克,天竺黄6克,益智6克,附子1.5克,白术5克,茯苓10克 。
另用猴枣散2克,吞服 。针刺同上 。
三诊:上方进1剂,症情好转,身热未起,两目有神,气急渐平,啼哭有泪,喉间痰声稍减,舌质转淡红,生黄白苔 。乃气阳有回复之兆,肺闭有开泄之机 。转以气阴并补 。
处方:沙参10克,麦冬6克,杏仁10克,石菖蒲3克,附子2.5克,西洋参2.5克,扁豆衣10克 。
四诊:患儿脉静身凉,气急平定,诸患均减,惟咳嗽痰多 。转以肃肺化痰 。
处方:旋覆花5克,紫菀10克,白芥子2.5克,胆南星2.5克,橘红3克,橘络3克,枇杷叶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 。
服药2剂,康复出院 。
按语:本例风温痰热闭郁于上,脾肾阳气衰败于下,有内闭外脱之势 。其肺闭宜开,阳虚宜温,但总以扶阳投逆为急 。若脱象毕现,则势难挽回 。故取附子、黑锡丹复阳,龙骨、牡蛎固其脱 。阳回正复,病有转机,再予肃肺化痰 。乃丝丝入扣,步步为营之计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江育仁》) 。
医案八
李某,男,4岁 。
初诊:2天前开始发热、咳嗽 。胸透提示右肺炎 。曾予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新诺明)治疗2天,热未退(体温39.2℃),面赤,咳嗽,气促,鼻煽息粗,烦躁不安,汗出口渴,舌苔黄,脉滑数 。证属热邪闭肺 。予自拟方六二清肺汤治之 。
处方:活水芦根30克,白茅根15克,桑叶6克,枇杷叶3克,知母3克,浙贝母9克,冬瓜子9克,杏仁9克,南沙参9克,生石膏12克 。水煎后分4次服 。
二诊:连服4剂,身热退,喘促平,尚口渴欲饮,此乃热退后气阴两虚 。
处方:上方去生石膏、知母、冬瓜子,加麦冬9克,五味子1.5克 。服6剂而愈 。5天后胸透,心肺阴性 。
按语:身热面赤,乃热邪炽盛;鼻煽息粗,是热痰壅盛 。“气促之症,多缘肺热不清”,此证即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中所谓“肺炎喘嗽” 。证属热邪闭肺,风火痰互结,热痰壅滞气道,肺气失于宣肃 。治当肃肺泄热为法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阴常不足,又感受暑热之邪,肺阴受灼,故又当兼以养阴生津 。用清肺六二汤,清润兼顾,宜肃共调,既可澄源洁流,伸展治节,又可滋阴补体,疏理枢机,最为合拍,故能收檸鼓之效 。(《临床中医家魏长春·肺炎喘嗽》) 。
医案九
张某,男,4岁 。
1968年11月28日初诊:喘嗽发热3天,下午体温39℃以上 。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 。曾用西药未效 。来诊时,咳嗽,气喘,痰多,掌心灼热,苔包黄厚,脉数 。邹云翔认为,肺经风邪失宣,兼有寒郁化热之象 。拟方疏风外达,化痰清热为要 。
处方:炒青蒿16克,净麻黄2.4克,光杏仁9克,葶苈子9克,桑白皮9克,清半夏9克,化橘红3克,广橘络3克,莱菔子9克,南沙参9克,炒竹茹9克,炙甘草1.8克,生雪梨3片 。
11月29日二诊:药后热退,气喘见减,但尚咳嗽有痰,黄厚之苔已化,脉象已和,皆属佳 。再拟清肺豁痰为是 。
处方:南沙参12克,泡射干3.6克,炒牛蒡子9克,净麻黄1.5克,清半夏9克,化橘红3克,广橘络3克,光杏仁9克,紫苏子9克,葶苈子4.5克,炒竹茹9克,炙甘草3克 。
12月1日三诊:咳嗽未止,痰声溪吼,食欲尚缺乏,苔色淡嫩,脉象细弦 。肝木偏旺 。拟方仍从清肺止咳豁痰为法,化裁前制 。
处方:蒺藜9克,蛤壳9克,南沙参12克,净麻黄1.2克,泡射干3克,清半夏3克,化橘红3克,广橘络3克,光杏仁6克,葶苈子3克,炒牛蒡子9克,炒玉竹6克,炙甘草3克 。
12月4日四诊:咳嗽大减,痰比前少,喉中水鸡声已消失,脉象细和,舌苔正常 。肺气不足 。前方佐以益气补肺之品 。
处方:蒺藜9克,蛤壳9克,炒玉竹9克,南沙参12克,麦冬6克,净麻黄0.9克,泡射干2.4克,清半夏3克,化橘红2.4克,广橘络2.4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葶苈子2.4克 。
平时服方:鲜百合30克,川贝母1克,冰糖9克 。煎汤饮服 。
12月9日五诊:咳嗽止,亦无痰涎 。予调理肺脾之方以善后 。
按语:冬令肺感外邪,而又寒邪本表,因起初失于宣散,致郁而化热,但病尚在卫分,仍当宣散从隆而解 。方用青蒿、沙参、雪梨泄热清肺,妙在重用泄热而不耗气血之青蒿;麻黄、杏仁开腠平喘;葶苈子、桑白皮、莱菔子泄肺定喘;陈皮、橘络、半夏、竹茹化痰和络;甘草调和诸药 。1剂热退,喘减,苔化,咳嗽未已 。风邪未清,故去青蒿、桑白皮、莱菔子、雪梨,而麻黄、葶苈子小其制,加重沙参、甘草之量,益以牛蒡子、射干、紫苏子祛风清热止咳 。然药后咳仍不止,反见痰声溪吼,脉象细弦 。本来刑金之象,乃去竹茹、紫苏子,加平肝清火之蒺藜、蛤壳和清肺胃之热的玉竹而愈 。(《临床中医家邹云翔·肺炎喘嗽》) 。
医案十
张某,女,1岁 。
初诊:患重症迁延性肺炎,虽已用多种抗生素1个月余,多次输血,但症状日益加重 。高辉远会诊时,症见形瘦神呆,久热不退,喉间有痰,压疮形成,肺仍大片实化不消,白细胞3.8×10°/L,舌无苔,脉短涩 。高辉远认为,属气阴枯竭,不能荣润五脏、筋骨、肌肤,以致元气虚怯,营血消砾之虚证 。治宜甘温微润,益气生津之法 。急投三甲复脉汤加减 。
处方:党参9克,甘草9克,阿胶9克,白芍9克,生龙骨9克,生地黄12克,生牡蛎12克,炙鳖甲12克,制龟甲2.5克,远志4.5克 。浓煎300毫升,鸡子黄1枚,另化冲;童便1杯先服 。1剂,分2日服 。
二诊:连服3周后,去童便、生地黄,加大枣3枚,浮小麦9克 。
三诊:2周后因痰多,再加胆南星3克,天竺黄6克 。
药后1周,压疮消失,皮肤滋润;药后2周,不规则发热消失;1个半月后,肌肉渐丰满,体重显著增加,咳促症状和肺部大片实化逐渐消失,食欲转佳,由精神萎靡转为能笑、能坐、能玩 。共住院3个月余而愈 。
按语:温病日久,温邪损伤元气及肝血肾精而致气阴耗损,已成枯竭,属虚热内生、邪少虚多之危候 。此时若攻其邪必伤其正,若固执养阴,定灭其阳火,故高辉远按“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阴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复其欲竭之气阴,而使阴复气生 。投以三甲复脉汤化裁,共调3个月后,气液始充,形神始复 。(《临床中医家·高辉远》) 。
医案十一
刘某,男,2岁3个月 。
1995年12月8日初诊:因发热,流涕,咳嗽2天,曾在某院诊治,用药不详 。热暂退半天,午后起又发高热,咳嗽加剧,喉中痰鸣气促,大便干结,舌红,尖、边起芒刺,苔黄厚,指纹青紫 。体检:体温39.6℃,鼻翼煽动,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Ⅱ度肿大 。听诊:两肺可闻及于湿啰音 。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左下肺心缘旁有小片状阴影 。血白细胞17.6×109/L,淋巴细胞0.04 。西医诊断为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 。中医诊断为咳喘 。此乃外感风邪,内蕴痰热,肺气闭塞所致 。治拟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用麻芩石黄汤 。
处方:麻黄5克,石膏20克(先下),黄芩5克,大黄5克(后下),桑白皮10克,法半夏6克,浙贝母10克,生甘草5克,炙前胡10克,杏仁6克,枳壳6克 。2剂 。每日1剂,浓煎取汁120毫升,分3次服 。
二诊:2天后热退至37.2℃,喘咳大减 。守前方再进4剂 。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继以前方加减,2剂后X线胸片示肺部阴影消失,患儿一切正常 。
按语:麻芩石黄汤具有上宣肺气、下导大肠之功,适于小儿肺炎治疗 。其中麻黄、杏仁、甘草功能宣肺平喘,使外邪从上而解;大黄、枳壳清热化痰止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所含黄芩甙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麻黄、黄芩、甘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解毒作用,甘草有明显的中枢镇咳作用;浙贝母、杏仁、半夏、麻黄、甘草均有镇咳祛痰,解痉平喘作用 。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效,因而对小儿肺炎具有显著疗效 。(《北京中医·麻芩石黄汤治疗小儿肺炎50例》) 。
医案十二
何某,男,6岁 。
主因发热、咳嗽3天,于1991年9月就诊 。患儿3天前因外出玩耍,适逢气候变化,风热外袭,翌日身热咳嗽,流涕,继而呼吸气急,时有痰鸣 。曾肌内注射青霉素2天,热虽退,但咳嗽、气急不减 。又至某医院拍胸片示:支气管肺炎 。血常规:白细胞6.7×10*/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 。为病毒感染,故求中医治疗 。现患儿呼吸气促,精神不振,神情不安,时张口呼吸,两肺底部都可闻及中小水泡音,舌红,苔白,脉滑数 。属中医肺炎喘嗽风热型 。治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桑叶10克,菊花8克,桔梗8克,杏仁8克,薄荷8克(后下),炙麻黄4克,生石膏12克,浙贝母8克,黄芩6克 。连服5剂而愈 。
按语:患儿主因发热、咳嗽3天就诊 。胸片示支气管肺炎,又有气急痰鸣之症,现舌质红苔白,脉滑数,实属肺炎喘嗽之风热重症 。选以桑叶、菊花、薄荷,意在疏风解表,驱邪外出;用桔梗、杏仁、炙麻黄、生石膏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而桔梗又有利咽解毒、宣肺升提之效,协麻黄平喘止咳,而生石膏配黄芩清热泻火之力猛增,且黄芩又有凉血解毒、燥湿化痰之用,故使疾病痊愈 。(《临床中医家·马新云》) 。
医案十三张某,女,4岁 。
初诊:主因发热3天,咳嗽气喘2天,于1993年4月15日就诊 。患儿3天前因外感流涕鼻塞,继而发热,体温39.2℃左右 。曾自服清热解毒口服液、速效感冒冲剂,热势不退,翌日咳嗽频作,夜间气促时常喘促,到某医院肌内注射阿尼利定(安痛定),口服蛇胆川贝液、小儿化痰止咳冲剂等药无效,急诊来我院 。查体温38.5℃,咽微红,扁桃体Ⅱ度肿大,心率120次/分,律整,心音有力,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底部可闻密集的中小水泡音 。胸透两肺底部可见片状阴影 。血常规:白细胞19.2×10°/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8 。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中医诊断为: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 。
处方:肺炎I号加葶苈子6克,浙贝母8克,紫苏子6克,黄芩8克 。水煎 。2剂 。
二诊:热退,喘平,但仍咳嗽 。
处方:前方去紫苏子,加前胡8克 。5剂 。
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7×10°/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8 。胸透炎症已全部吸收 。病告痊愈 。
肺炎I号:炙麻黄3~6克,杏仁6~8克,生石膏9~15克,金银花10~15克,连翘9~10克,桔梗6~8克,炙枇杷叶6~8克,鱼腥草6~10克,芦根10~15克,甘草2~3克 。
按语: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主治咳逆上气,喉中痰鸣;生石膏解肌清热,除烦止渴;金银花、连翘疏风解毒,肃肺排脓;芦根清热泻火,养阴清肺止咳;甘草健脾化痰,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定喘,开启肺闭之功 。(《临床中医家·马新云》) 。
医案十四
文某,女,12岁 。
1993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因鼻塞、流浊涕、发热、咳嗽、咳吐黄痰10天,经螺旋霉素及退热治疗后,热略降而余症如初,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无力、不思饮食,而来我院就诊 。检查所见:体温37.8℃,鼻腔略红肿,咽部充血,两肺无啰音,X线胸透未见异常,心率124次/分,心律失常,频发早搏,每分钟10余次,未闻及明显杂音 。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查心肌酶谱异常 。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舌苔黄腻,脉滑数时兼促脉 。证属痰热内阻,肺鼻蕴塞,心神不宁 。治宜清热化痰,通鼻肃肺,佐以护心调脉 。方选清气化痰丸加减 。
处方:瓜蒌子12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茯苓12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胆南星9克,制半夏9克,葶苈子6克,蝉蜕9克,苦参15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
二诊:服7剂后,体温36.2℃,咳吐黄痰减少,心率110次/分,舌苔轻薄黄 。效则守方,前方继进7剂,鼻塞、咳嗽、咳痰若失,心悸、胸闷较前减轻 。心率100次/分,偶有早搏 。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 。
三诊:此痰热已清,鼻窍肺气宜通,现早搏仍存,治当扶正以祛邪,宁心调脉定悸 。
处方:玄参10克,板蓝根10克,山豆根5克,黄芪15克,清阿胶10克(烊),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栀子3克,生姜2片,大枣5枚 。每日水煎1剂,连进70余剂,诸恙若失 。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复查正常 。继服刘弼研制的调肺养心冲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半,屡罹感冒而未复发 。(《刘弼臣从肺脾诊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经验·肺炎喘嗽》) 。
医案十五
张某,男,2岁 。
1981年11月23日初诊:咳喘1周,呼吸发憋,口周泛青,不发热,流清涕,鼻塞,咳声深沉,喉间痰响,夜间咳喘不能平卧,影响睡眠,纳呆,口渴饮水不多,大便软,每日1次 。先后用定喘汤、麻杏石甘汤之类,效果不佳 。既往有反复咳喘史 。查体:面色略苍白,舌质正常,舌苔白腻,呼吸喘促 。听诊:双肺散在痰鸣及哮鸣音 。辨证为风寒袭表,引动伏痰 。治法当祛风寒,宜肺化痰 。方用小青龙汤 。
处方:炙麻黄4克,桂枝6克,白芍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细辛1克,瓜蒌2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 。3剂 。
11月28日二诊:服前方后咳嗽明显减轻,痰声渐消,呼吸平稳,精神转佳,唯鼻塞流涕不愈 。听诊肺部(一),啰音已消 。以宜通肺气,调和营卫法 。
处方:前方去五味子,加杏仁4克,白芥子6克 。3剂 。以善其后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小儿痰喘证治》) 。
医案十六
黄某 。
1946年12月3日晚初诊:患急性肺炎 。患儿体系肥壮,近日无热而喘,喉间痰鸣,面唇色青,目时上视,不哭,不吮乳,指纹青紫 。急投三子二陈汤加减 。
处方:白芥子1.5克,紫苏子3克,莱菔子5克,法半夏3克,橘红3克,制天南星3克,前胡10克,旋覆花5克,青礞石5克,石菖蒲3克,远志3克 。水煎,分3次服 。
12月4日二诊:痰喘渐平,目不上视 。
处方:守上方减青礞石为3克,加白前5克,薤白5克 。水煎,分3次服 。
12月5日三诊:得大便量甚多,痰沫状;喘息基本平定,吮乳恢复正常,目光有神,哭声洪亮 。
处方:白芥子1.5克,紫苏子3克,莱菔子5克,法半夏3克,前胡10克,旋覆花5克 。连服数剂而愈 。
按语:本例属阴邪壅肺之证 。由于阴邪壅肺,内闭心神,风痰上涌,故呈现无热而喘 。儿童体肥壮,是属实证,而非虚证 。故用三子二陈汤加石菖蒲、远志、天南星、前胡、旋覆花等温开心肺之闭,去风痰而降逆气,获得速效 。本证如属表寒闭肺的,宜用麻黄汤等温开法以宜肺气;如属寒饮袭肺的,宜用小青龙汤等温开法以化寒饮;若太阴肺为阴邪所壅而少阴心阳受伤(或素虚),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等以温开肺气,振奋心阳;如其少阴心阳虚甚,则应投以四逆汤等峻温回阳,才有可能转危为安 。(《临床中医家·万友生》) 。
医案十七
陈某,男,13岁 。
1996年4月12日初诊:来诊时咳嗽频剧,气粗,声音嘎哑,咳痰黄稠,黏腻不爽,伴烦躁、口渴、头痛、肢楚、胸痛、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 。体温39℃ 。中医辨证属风热犯肺,热毒壅盛,肺炎清肃 。治宜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 。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鱼腥草15克,桔梗9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贝母9克,黄芩9克,前胡9克,桑白皮9克,杏仁9克,瓜蒌子9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 。水煎服 。
4月15日二诊:服药3剂,体温下降为37℃,咳痰减少,无烦躁 。原方加板蓝根15克 。继服5剂 。症除而愈 。
【老中医治疗小儿肺炎喘嗽医案大全】按语:春季风木当令,气候温暖多风,阳光升发 。患者年龄尚小,正气还未完全充盛,易感受风热之邪而感病 。叶天士云:“春月受风,其气以温 。”又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风热病邪属阳邪,其性升散,疏泄,多从口鼻而入 。肺卫居高,首当其冲 。肺卫失宣则见发热、恶风、咳嗽、口渴等肺卫证候,治宜清热解毒,宜肺化痰止咳 。(《临床中医家·周信有》) 。
推荐阅读
- 猫传腹的早期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 边牧犬咳嗽的治疗方法
- 【失眠怎么治疗】失眠怎么办 饮食如何调理
- 【脱发怎么治疗】老脱发就试试5种食物
- 妊娠纹注意事项和治疗药物
- 手上长小水泡怎么回事 治疗手上长小水泡
- 产后抑郁的高危人群是哪些?产后抑郁如何科学治疗?
- 产后抑郁是由于什么导致的?怎样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
- 3年不孕成过往,在武汉送子鸟治疗如今她喜得一对双胞胎儿子!123123
- 六款治疗男人阳痿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