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为什么要对小孩进行性教育?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有过被孩子问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从哪里来的?“有些不负责任的爸妈喜欢说是捡的,充话费送的,其实你觉得可笑,但孩子却可能当真,而有些父母则羞于回答,只是说长大之后就知道了,这些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答案,只会让孩子更好奇,其实这是性教育的最佳时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

1、性教育从娃娃抓起
一、为什么要进行性教育?
孩子早期的性意识需要引导 。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 。儿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选择 。
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感需要培养 。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经产生了所谓男孩、女孩的概念,从而会做出一些性行为,包括对人体器官的关心 。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异性伙伴之间,或者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官,或者用手摸一摸,甚至会玩些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性游戏 。
人的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任其自然发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则会形成畸形的结果,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
而孩子在和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一个男孩应当如何,一个女孩应当如何;加之同性和异性孩子之间相互接触有一系列规范要求,因为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的性别要求是不同的 。这种男女性别适当心理的形成更需要进行相应的性教育 。
二、父母对性教育的误解
亮亮平常喜欢和邻居婷婷玩过家家,有一次,两人玩着玩着,亮亮对婷婷说:“你是我老婆”,便像模像样地拉着婷婷入“洞房” 。两人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做什么,亮亮突然凑上去吻了一下婷婷 。没想到婷婷马上就哭着跑出去告诉了亮亮的妈妈,说亮亮欺负她 。结果,亮亮被妈妈打了几个耳光,哭泣不止 。
见“性”色变并训斥孩子 。孩子很好奇男女孩子有什么不同,父母在洗澡时孩子也很想偷视 。现实中,父母对孩子这方面非常小心,不希望孩子涉猎 。于是,见到孩子模仿做出一些大人之间的亲密行为,如亲吻、拥抱等,有的母亲就怒斥阻止:“不许动!”“羞死了!”或者用手强行拉开甚至痛打一番 。
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与异性朋友之间的亲密行为是不好的、羞耻的,这些行为活动是要受到抑制的,受到惩罚的 。
【性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为什么要对小孩进行性教育?】 有一天晶晶对妈妈说:“外婆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真的吗?”妈妈很尴尬,边哄边说:“你外婆说得对,你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等你以后长大结婚了再告诉你吧 。”
晶晶上幼儿园了,有天爸爸把她从幼儿园里接回来时,她问:“爸爸,为什么上厕所时,有的小朋友要站着,我却要蹲着呢?我偷偷地看小虎,我们长得不一样 。为什么啊?”爸爸说,“以后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 。还有啊,以后上厕所要专心点,别去盯着别人,那样可不是好孩子 。”
忌讳谈论性方面的科学知识 。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许多孩子因一时的“性”好奇,而犯下错误 。其实在孩子年幼时,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谈“性”问题 。
此外,平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隐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时时提醒孩子如何适时保护自己,以免受到坏人的伤害 。
2、怎么样进行性教育
1、爸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将孩子引入误区 。
宝宝长大了,围绕两性器官之差异会提出各种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父母自然是被询问的第一个对象 。爸妈不必答非所问,或遮遮掩掩,敷衍搪塞,或视为脏肮下流,严词呵斥 。这样会使孩子将生殖器官误认为是下流无耻的象征,将与此相关的活动都看作是丑恶的 。
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偏要弄个明白,或更加频繁地玩弄自己的性器官,以满足好奇心,或窥视父母性生活,形成神秘感,甚至长大后走上犯罪道路 。总之,这会严重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
2、要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逐渐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简单功能,包括性器官 。
爸妈要实事求是、通俗易懂的说明,这不仅能解除孩子的疑问,取得孩子的信任,而且还能沟通爸妈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
例如在帮孩子洗澡时就可以顺便教他认识自己的身体,指出他的生殖器官,并教给正确的名称,这样孩子看待性器官就会同看待自己的头发一样自然 。
医学界专家曾说过,3—6岁的孩童常有抚摸自己性器官的行为,对别人上厕所的动作感兴趣,甚至窥视,这决不表示孩子有了性的自觉或意识,而仅仅是出于神秘和好奇 。
3、与孩子同睡一床的爸妈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亲热爱抚,甚至过性生活,不能给孩子以目睹、窥视的机会,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胡思乱想,情绪紧张,形成精神压力,妨碍孩子的心理发育 。
4、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常识教育 。
爸妈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道、解惑”的责任 。孩子有玩弄自己性器官的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要告诉孩子,那是小便的地方,摸弄自己的性器官是要生病的 。
再就是帮助孩子挑选良好的同伴、好的图书、音像磁带等精神食粮,转移其注意力,增强其身心健康,帮助他们积极向上地成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