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能超过氙灯的几百亿倍 世界上最亮的光
世界上最亮的光是激光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核能、电脑、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 。原子受激辐射的光,故名“激光” 。激光应用很广泛,主要有激光打标、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光纤通信、激光光谱、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武器、激光唱片、激光指示器、激光矫视、激光美容、激光扫描、激光灭蚊器等等 。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亮的光等相关内容 。
文章插图
“激光”的中文命名
1964年10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主办的《光受激发射情报》(其前身为《光量子放大专刊》)杂志部致信钱学森,请他为LASER取一个中文名字,钱学森建议中文名为“激光” 。同年12月,上海召开第三届光量子放大器学术会议,由严济慈主持,讨论后正式采纳钱学森的建议,将“通过辐射受激发射的光放大”的英文缩写LASER正式翻译为“激光” 。随后,《光受激发射情报》杂志也改名为《激光情报》
激光原理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实质上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吸收或辐射光子,同时改变自身运动状况的表现 。微观粒子都具有特定的一套能级(通常这些能级是分立的) 。任一时刻粒子只能处在与某一能级相对应的状态(或者简单地表述为处在某一个能级上) 。与光子相互作用时,粒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并相应地吸收或辐射光子 。光子的能量值为此两能级的能量差△E,频率为ν=△E/h(h为普朗克常量) 。
1.受激吸收(简称吸收)
处于较低能级的粒子在受到外界的激发(即与其他的粒子发生了有能量交换的相互作用,如与光子发生非弹
性碰撞),吸收了能量时,跃迁到与此能量相对应的较高能级 。这种跃迁称为受激吸收 。
2.自发辐射
粒子受到激发而进入的激发态,不是粒子的稳定状态,如存在着可以接纳粒子的较低能级,即使没有外界作用,粒子也有一定的概率,自发地从高能级激发态(E2)向低能级基态(E1)跃迁,同时辐射出能量为(E2-E1)的光子,光子频率ν=(E2-E1)/h 。这种辐射过程称为自发辐射 。众多原子以自发辐射发出的光,不具有相位、偏振态、传播方向上的一致,是物理上所说的非相干光 。
文章插图
3.受激辐射、激光
1917年爱因斯坦从理论上指出:除自发辐射外,处于高能级E2上的粒子还可以另一方式跃迁到较低能级 。他指出当频率为ν=(E2-E1)/h的光子入射时,也会引发粒子以一定的概率,迅速地从能级E2跃迁到能级E1,同时辐射一个与外来光子频率、相位、偏振态以及传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受激辐射 。
可以设想,如果大量原子处在高能级E2上,当有一个频率ν=(E2-E1)/h的光子入射,从而激励E2上的原子产生受激辐射,得到两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两个光子再激励E2能级上原子,又使其产生受激辐射,可得到四个特征相同的光子,这意味着原来的光信号被放大了 。这种在受激辐射过程中产生并被放大的光就是激光 。
爱因斯坦1917提出受激辐射,激光器却在1960年问世,相隔43年,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普通光源中粒子产生受激辐射的概率极小 。当频率一定的光射入工作物质时,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两过程同时存在,受激辐射使光子数增加,受激吸收却使光子数减小 。物质处于热平衡态时,粒子在各能级上的分布,遵循平衡态下粒子的统计分布律 。按统计分布规律,处在较低能级E1的粒子数必大于处在较高能级E2的粒子数 。这样光穿过工作物质时,光的能量只会减弱不会加强 。要想使受激辐射占优势,必须使处在高能级E2的粒子数大于处在低能级E1的粒子数 。这种分布正好与平衡态时的粒子分布相反,称为粒子数反转分布,简称粒子数反转 。如何从技术上实现粒子数反转是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 。
理论研究表明,任何工作物质,在适当的激励条件下,可在粒子体系的特定高低能级间实现粒子数反转 。若原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具有高能级E2和低能级E1,E2和E1能级上的布居数密度为N2和N1,在两能级间存在着自发发射跃迁、受激发射跃迁和受激吸收跃迁等三种过程 。受激发射跃迁所产生的受激发射光,与入射光具有相同的频率、相位、传播方向和偏振方向 。因此,大量粒子在同一相干辐射场激发下产生的受激发射光是相干的 。受激发射跃迁几率和受激吸收跃迁几率均正比于入射辐射场的单色能量密度 。当两个能级的统计权重相等时,两种过程的几率相等 。在热平衡情况下N2N1,这种状态称为粒子数反转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受激发射跃迁占优势 。光通过一段长为l的处于粒子数反转状态的激光工作物质(激活物质)后,光强增大eGl倍 。G为正比于(N2-N1)的系数,称为增益系数,其大小还与激光工作物质的性质和光波频率有关 。一段激活物质就是一个激光放大器 。如果,把一段激活物质放在两个互相平行的反射镜(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部分透射的)构成的光学谐振腔中(图1),处于高能级的粒子会产生各种方向的自发发射 。其中,非轴向传播的光波很快逸出谐振腔外:轴向传播的光波却能在腔内往返传播,当它在激光物质中传播时,光强不断增长 。如果谐振腔内单程小信号增益G0l大于单程损耗δ(G0l是小信号增益系数),则可产生自激振荡 。原子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能级,当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释放出相应能量的光子(所谓自发辐射) 。
历史沿革
激光的理论基础起源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 。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
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哈德·汤斯设想如果用分子,而不用电子线路,就可以得到波长足够小的无线电波 。分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振动形式,有些分子的振动正好和微波波段范围的辐射相同 。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振动转变为辐射 。就氨分子来说,在适当的条件下,它每秒振动24,000,000,000次(24GHz),因此有可能发射波长为1.25厘米的微波 。他设想通过热或电的方法,把能量泵入氨分子中,使它们处于“激发“状态 。然后,再设想使这些受激的分子处于具有和氨分子的固有频率相同的微波束中---这个微波束的能量可以是很微弱的 。一个单独的氨分子就会受到这一微波束的作用,以同样波长的束波形式放出它的能量,这一能量又继而作用于另一个氨分子,使它也放出能量 。这个很微弱的入射微波束相当于起立脚点对一场雪崩的促发作用,最后就会产生一个很强的微波束 。最初用来激发分子的能量就全部转变为一种特殊的辐射 。
1953年12月,汤斯和他的学生阿瑟·肖洛终于制成了按上述原理工作的的一个装置,产生了所需要的微波束 。这个过程被称为“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 。按其英文的首字母缩写为M.A.S.E.R,并由之造出了单词“maser”(脉泽)(这样的单词称为首字母缩写词,在技术语中越来越普遍使用) 。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 。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 。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并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
1960年7月7日,西奥多·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 。由于红宝石其实在物理上只是一种掺有铬原子的刚玉,所以当红宝石受到刺激时,就会发出一种红光 。在一块表面镀上反光镜的红宝石的表面钻一个孔,使红光可以从这个孔溢出,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其达到比太阳表面还高的温度 。
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巴索夫于1960年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 。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通常由p层、n层和形成双异质结的有源层构成 。其特点是:尺寸小、耦合效率高、响应速度快、波长和尺寸与光纤尺寸适配、可直接调制、相干性好 。
分类
文章插图
激光系统可分为连续波激光器和脉冲激光器 。
大事年表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发射”理论,一个光子使得受激原子发出一个相同的光子 。
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Charles Townes用微波实现了激光器的前身:微波受激发射放大(英文首字母缩写maser) 。
1957年:Townes的博士生Gordon Gould创造了“laser”这个单词,从理论上指出可以用光激发原子,产生一束相干光束,之后人们为其申请了专利,相关法律纠纷维持了近30年 。
【激光能超过氙灯的几百亿倍 世界上最亮的光】1960年:美国加州Hughes实验室的Theodore Maiman实现了第一束激光 。
1961年:激光首次在外科手术中用于杀灭视网膜肿瘤 。
1962年:发明半导体二极管激光器,这是今天小型商用激光器的支柱 。
1969年:激光用于遥感勘测,激光被射向阿波罗11号放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器,测得的地月距离误差在几米范围内 。
1971年:激光进入艺术世界,用于舞台光影效果,以及激光全息摄像 。英国籍匈牙利裔物理学家Dennis Gabor凭借对全息摄像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
1974年:第一个超市条形码扫描器出现 。
1975年:IBM投放第一台商用激光打印机 。
1978年:飞利浦制造出第一台激光盘(LD)播放机,不过价格很高 。
1982年:第一台紧凑碟片(CD)播放机出现,第一部CD盘是美国歌手Billy Joel在1978年的专辑52nd Street 。
1983年:里根总统发表了“星球大战”的演讲,描绘了基于太空的激光武器 。
1988年:北美和欧洲间架设了第一根光纤,用光脉冲来传输数据 。
1990年:激光用于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和汽车制造 。
1991年:第一次用激光治疗近视,海湾战争中第一次用激光制导导弹 。
1996年:东芝推出数字多用途光盘(DVD)播放器 。
2008年:法国神经外科学家使用广导纤维激光和微创手术技术治疗了脑瘤 。
2010年: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表示,通过使用192束激光来束缚核聚变的反应原料、氢的同位素氘(质量数2)和氚(质量数3),解决了核聚变的一个关键困难 。
2011年3月,研究人员研制的一种牵引波激光器能够移动物体,未来有望能移动太空飞船 。
2013年1月,科学家已经成功研制出可用于医学检测的牵引光束 。
2014年6月5日美国航天局利用激光束把一段时长37秒、名为“你好,世界!”的高清视频,只用了3.5秒就成功传回,相当于传输速率达到每秒50兆,而传统技术下载需要至少10分钟 。
推荐阅读
- 酒驾超过6个月没处理
- 酒驾超过15天未处理
- 孕妈妈必须知道孕激素是什么 孕激素
- 什么是激变星系?
- 彩礼超过两万算贩卖妇女 不如生女儿系列
- 狗狗一激动就尿失禁
- 朗姆酒冰淇淋好吃吗
- 朗姆酒冰激凌有酒精吗
- 为什么感觉刺激战场钢*没有同归于尽的?
- 夏天吃冰激凌有哪些禁忌?冰激凌吃多了有什么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