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案

【中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案】患者张某,女性,20岁,无业(待业学生),住承德市东草市,于1992年1月24日门诊就诊 。(辛未年辛丑月己亥日)
患者于20天前开始患“感冒”,反复发热,咽痛,头晕,乏力 。于两天前出现面部及眼睑浮肿,伴纳差、神疲 。曾经本地几处诊所应用治疗感冒之西药及静点“青霉素”等治疗无效(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 。于今日来门诊求治 。
查患者T 37.6℃,P 84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清语利,神疲倦怠,自觉发热、咽痛、头晕、乏力,尿量少而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缓 。血常规回报:Hb120g/L,白细胞总数8.5×10'/L,分类杆状1%,分叶74%,嗜酸1%,淋巴20%,单核4% 。尿常规: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现患者明显面部及眼睑浮肿,肝脾(-),神经系统及脊柱四肢等检査均无异常 。综合分析:患者感受外邪,日久入里化热,间挟湿邪,湿热内蕴,气化不利,故而发热、咽痛、头晕、乏力、尿少、浮肿,舌脉亦呈湿热之象,治当以清解化毒、清利湿热为主,拟用仿浮萍坤草汤治之,处方如下:
浮萍10克,坤草15克,白茅根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茯苓皮15克,生白术15克,牛膝15克,车前子(包煎)15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赤芍12克,红花9克,生地10克,生蒲黄10克,5剂 。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一处分早晚2次温服,服药期间注意休息,低盐饮食,避风寒,慎起居,预防外感 。
二诊:服上药5剂后,已不发热,体温恢复正常,在36~36.5℃之间,咽痛消失,头晕、乏力亦渐好转,尿量增多,尿色转淡,面目浮肿减轻,复查尿常规回报:蛋白(+),扁平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偶见 。症状已明显好转,唯仍感倦怠,效不更法更方,于上方中加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继服6剂 。
三诊: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精神好转,浮肿消退,已能从事家务及户外活动,无任何痛苦,复査尿常规回报:扁平上皮细胞(+),白细胞(+),余(-),舌苔已转淡白苔,脉缓,继用前法前方以巩固疗效,再服4剂 。服尽后改用济生肾气丸之中成药再服1~2周以善后调理,观察多年至今,未再复发,效果满意 。
按语:《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云:“水始起矣,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汉·张机《金匮要略》云:“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 。”元·李杲《东垣十书》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是感风寒之邪传里,寒变为热 。”明·戴思恭《论治要诀》云:“肿病不一,遍身肿,四肢肿,面肿,脚肿,方书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水肿论治》云:“凡素禀阳盛,三焦多火而病为水肿者 。其证必烦渴喜冷,或面赤便结,或热而喘嗽,或头面皆肿,或脉见滑实,此湿热相因,阴虚之证也,凡辛香燥热等剂,必所不堪,宜用六味汤,加牛膝、车前、麦冬之类,大剂与之 。”综合古人之论,本例患者则外感在先,入里化热,外邪内湿互结,酿成湿热,阻碍气化之机而发病,发热咽痛者尚余外感之邪热也;面目浮肿,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沉者乃湿热内蕴也;神疲、倦怠、乏力者乃湿邪阻碍气机也;故本证应为外邪入里,化热挟湿,湿热内蕴,气化不利之证 。治以清热解表,清利湿热,活血利水之法 。所选浮萍坤草汤乃原热河当地名老中医张若萍先生所喜用之方,加减化裁而用 。忆当年余毕业实习之际,得遇张老先生,临床治疗急性肾炎而喜用此方,其中用浮萍宣散风热又可利尿;坤草活血利水为君;白茅根、白花蛇舌草、知母、黄柏解毒,清热利湿为臣;茯苓皮、牛膝、白术、车前子以渗湿利尿消肿,辅以赤芍、红花、生蒲黄以活血化淤,疏通肾络,血水同治,少佐生地清热养阴,以防渗利太过 。5剂药后病情得以控制,故于二诊之时加党参、黄芪一方面益气健脾以固本,一方面扶正祛邪亦可消除蛋白尿,终以济生肾气丸治之以巩固疗效,故治疗结果满意 。其中:浮萍、坤草、茅根、白花蛇舌草、知母、黄柏、苓皮、牛膝、车前、赤芍、红花、蒲黄等药亦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可应用于肾炎、肾病等,供今后参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