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到了,古人都是怎样过中秋的呢?

有一本名为《梦粱录》的古书,这是一本专门 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 。共二十卷 。南宋吴自牧撰 。自牧是临安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 。

该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元军攻陷临安之后 。作者仿效《东京梦华录》体例,记载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 。书中妓乐、百戏伎艺、角觝、小说讲经史诸节,为宋代文艺的珍贵资料 。

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根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校点排印,收入《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依同一版本校点,出版了单行本 。

这本书里就详细记载了当时(一千年以前)杭州(临安)过中秋节的情况 。以下摘录几个片段,以飨读者——

中秋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

(这一段写王公贵族以及有钱人家过中秋、危楼,古代就是高楼)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盖金吾不禁故也 。

(这一段写一般市民也不愿意虚度中秋佳节,阖家团圆;满街游人如织,街边小店兴隆,几乎通宵达旦都有买卖)

解闱

三年一次 。八月十五日,放贡举应试,诸州郡县及各路运司,并于此日放试 。其本州贡院,止放本州诸县应举士人 。运司放一路寓居士人,及有官文武举人,并宗女夫等 。

(八月十五,是南宋的"高考"举行的日子;)

本州贡院在钱塘门外王家桥,运司贡院在湖州市 。三学生员就礼部贡院赴解试,宰执、侍从、在朝文武官子侄等并于国子监牒试,则就州县,并于十五日为头排,日试三场 。

(这是介绍一天考三场;还有考场所在地)

若诸州府及各漕司,亦于十五日放试 。其诸处贡院前赁待试房舍,虽一榻之屋,赁金不下数十楮 。亲朋馈送赴解士人点心,则曰"黄甲头魁鸡" 。以德物称之,是为佳谶 。

【中秋佳节到了,古人都是怎样过中秋的呢?】(这一段介绍临安以外的诸州考试情况;外地考生要租房子,房价因此走高;亲戚朋友送点心,以图个好彩头)

杭城辇毂之地,恩例特优 。本州元解额七十名,今增作八十九名 。诸州各有定额,两浙运司寓试士人约一百名取一名,有官文武人及登仕郎皆十人取一人 。国子牒试则五人取一名 。太宗武学士人约四五人取一名 。

(和今天高考录取一样,这一段写了录取名额分配情况)

举州贡院放榜之际,帅臣亲往院中,开拆一银牌,亲书得解人姓名,付捷音往报 。诸路州郡供设"鹿鸣宴"待贡士 。又取程文次者为待补,名数无定额,伺来岁朝廷放补,诸州路得补士人皆到都就试,中榜者则入太学为生员,免三学 。得补者经吏部给授绫缗,然后参学 。此朝廷待士之重,功名皆自此发轫也 。

(这一段就是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情况;录取以后就可以是"体制内"的人了)

观潮

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 。

(钱塘江观潮,在南宋时期就形成了当地风俗之一;最佳观潮时间是八月十六、十七、十八)

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 。

(钱塘江岸边居民楼顶都被有钱人花高价租出去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么)

向有白乐天《咏潮》诗曰: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

又苏东坡《咏中秋观夜潮》诗:"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日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

"万人鼓噪骇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人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更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澜,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

(这是作者转引古人的诗句)

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 。

(注意,这是不是有点类似今天西方盛行的冲浪运动!)

向于治平年间,郡守蔡端明内翰见其往往有沉没者,作《戒约弄潮文》云:"斗、牛之外,吴、越之中,惟江涛之最雄,乘秋风而益怒 。乃其俗习,于此观游 。厥有善泅之徒,竞作弄潮之戏,以父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谓矜夸,时或沉溺,精魄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盍终于天命;死而不吊,重弃于人伦 。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家之戒 。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潮,必行科罚 。"

(这是当地政府为了老百姓安全发布的禁止"冲浪"的行命令)

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 。向有前辈作《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白旗轻 。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 。"

且帅府节制水军,教阅水阵,统制部押于潮未来时,下水打阵展旗,百端呈拽,又于水中动鼓吹,前面导引,后抬将官于水面,舟楫分布左右,旗帜满船,上等舞枪飞箭,分列交战,试炮放烟,捷追敌舟,火箭群下,烧毁成功,鸣锣放教,赐犒等差 。盖因车驾幸禁中观潮,殿庭下视江中,但见军仪于江中整肃部伍,望阙奏喏,声如雷震 。余扣及内侍,方晓其尊君之礼也 。其日帅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中 。士庶多以经文,投于江内 。是时正当金风荐爽,丹桂飘香,尚复身安体健,如之何不对景行乐乎?

(这两段描写了政府下达禁止"冲浪"行政命令以后,主动组织水军进行水上表演助兴;两岸老百姓也积极参与,其乐融融)

这就是珍贵的史料,详细记录了古人过中秋节的风俗;特别是最后有关观潮的描写,其热烈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今天的钱塘江观潮 。

这本书值得一读 。

其他网友观点

中秋在《周礼》中就有记载,阴历七、八、九月为秋,而八月十五恰好是正中,于是称中秋 。

在周代己有"帝王秋夕(拜)月"的活动,在汉代中秋之日敬老、养老,晉时亦有赏月活动,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通过嫦娥奔月、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的结合,使之富有浪漫色彩,通过文人的歌颂,唐初开始有了中秋节之称 。北宋则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今,旧历中己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古人怎样过八月节呢?

一、月为中心 。

1祭月:没大香案,摆月饼,各种水果为祭品,其中西瓜必不可少,还要切成莲花状,将月亮神放在月亮的方位 。

2拜月,全家人依次叩拜,叩拜后每个人都要领月饼 。一块月饼要一家人都吃到 。

3玩月,其实就是赏月,宋时最盛,富人在楼台馆阁、穷人在田野山丘,到处是家庭,所以这一天又称团圆节,通宵达旦,观赏月亮 。宫里还举行中秋晚会,丝竹通宵不息,乐声飘往宫外,连小孩子都不肯睡觉 。宵禁也取消了 。

二、花灯、

既然是晚上,当然少不了灯光,

1比较富裕的家庭燃塔灯,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状,及庆贺中秋字样,有各种颜色,中秋夜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称"树中秋",一般家庭树两个柱子挂两盞灯,各自得其乐 。

2河灯 。成百上千的小花灯在河上飘浮 。

3祭兔儿爷,有卖兔儿爷灯的 。

三食物

,最少不了的当然.是月饼,具说初为胡饼,杨贵妃嫌不好听,改为月饼 。南方还喝桂花酒 。八月蟹儿肥,还有吃螃蟹的,各地情况不一 。另外就是大批不同的水果:萍果、梨、桃子、葡萄、西瓜等等

其他网友观点

感谢邀请

古人通过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形式过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秋节,玩月节,半月节,是流行于中华传统民族的文化节日 。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希望大家,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去和家人团聚,一起热热闹闹的把节过 。

在此我在这里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