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肠痈医案大全
肠痈
朱仁康医案
李某某,女,65岁,住院39087 。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9日 。
家属代诉:恶心,呕吐,发热伴右下腹痛两周 。
患者两周前开始脐周围肿痛,并有恶心,不思饮食,纳后即吐,认为患胃痛而未予治疗 。痛渐转移到右下腹部,隐隐作痛,右腿不能伸直起坐,屈身而卧,伴有发热,朝轻暮重,连日不退,大便多日未解 。曾诊为阑尾炎,经肌内注射青霉素3天,未见好转 。
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萎顿,痛苦面容,表情淡漠,右下腹可摸到一个9厘米x7厘米大小之包块,腹壁紧张、压痛,有反跳痛,肌肤甲错,右下肢路曲而卧,脉象沉细,舌尖光、苔根薄黄腻 。体温38%,白细胞总数18,600/立方毫米,中性81%,血压:150/80毫米汞柱 。
辨证:湿热夹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证属肠痈(西医诊断:阑尾周围脓肿) 。
治法:和营化瘀,排毒消肿 。
方药:
炒桃仁9克,瓜蒌仁9克,冬瓜子仁9克,丹皮6克,归尾9克,赤芍6克,银花9克,连翘9克,炙甲片6克,皂角刺9克,伸筋草9克 。
孔伯华医案
某男,十一月十一日 。肠痈已久,兼有肝肾气郁之象,右半少腹结痛,数年之久,渐至胀大,脉象弦滑而数,姑予内消化气之品以消息之 。
生左牡蛎三钱,台乌药二钱,炒大腹绒钱,旋覆花一钱(布包),代赭石一钱,盐橘核四钱,丝瓜络一钱,赤小豆五钱,川楝子钱五分,荔枝核钱五分,三棱一钱,莪术一钱,生枳实一钱,甘草一钱,炒丹皮钱五分,醒消丸五分 。
二诊:十一月十三日 。服前方药后,证象已转,但肠痈太久,不能即消 。好者二便渐畅,气机渐和,脉息亦转缓和,再以前方加减略重攻克之品 。
生左牡蛎五钱(布包,先煎),炒大腹绒钱五分,土炒台乌药三钱,旋覆花钱五分(布包),代赭石一钱五分,盐橘核五钱,赤小豆五钱,湖丹皮钱五分,川楝子二钱,荔枝核三钱,生枳实二钱半,三棱钱五分,莪术钱五分,瓜蒌仁四钱(元明粉四分拌),甘草一钱,醋军炭一钱,醒消丸八分(分吞) 。(《孔伯华医集》) 。
冉雪峰医案
汉口夏某,患少腹右侧痛,羁滞多日,乍寒乍热,呕吐不食,两腿不能伸直,甚或难以转侧,经某医院诊断为阑尾炎,业经化脓 。予诊得如上状,证属肠痈,拟解毒消炎,撤热散结,排除脓血,稀释酷析 。方用:当归尾、牡丹皮各三钱,苡仁五钱,土贝母三钱,瓜瓣八钱,牛膝四钱,桃仁、青木香各三钱,三七末八分,甘松、大黄各一钱,鲜苇茎二两煮水煎药 。一星期肿痛渐减,寒热渐止(三剂后去大黄);二星期诸证大减,原方去瓜瓣加赤石脂、土茯苓各四钱,三星期痊愈 。越次年,患者将养失宜,感时邪如秋温,伏暑晚发,内外合椰,壮热烦渴,又牵动旧疾,患部肿痛如前,细审系由标证诱发 。方用:香薷四钱,苡仁五钱,黄连一钱,厚朴一钱五分,滑石六钱,土贝母、土牛膝各三钱,白茅根、鲜芦根各四钱 。三剂标证解三之二,原方去香薷、黄连,加归尾、地龙、青木香各三钱,一星期肿痛锐减;又一星期,内外都解,标本全愈 。此病前后同是外有寒热,治本治标,从少从多,责在权宜 。设标本不分,内外混淆,必致并病合病,纠缠难解 。惟其后次之病先标后本,所以后次病较前次病为复杂,而后次之愈较前次却更迅速 。
成某,患腹部右下侧痛,在某医学院附属医院诊察,断为阑尾炎,须行手术,并云已脓,此时行手术已嫌晚,尚带有几分危险 。成惧,请予往诊,见其少腹右侧肿硬,拒按,疼痛殊甚,右腿屈不能伸,乍寒乍热,手足戳然汗出,已五日不安寐,不能食,神形俱困,脉滑数劲急,此系肠痈,拟千金苇茎汤、金匮大黄牡丹皮汤合裁加减 。方用:鲜苇茎半斤煮水去淬煎药,苡仁五钱,瓜瓣六钱,桃仁、土贝母、丹皮各三钱,大黄一钱,蒲公英、土茯苓各四钱,没药一钱五分,服二剂后,痛略缓 。复诊,去土茯苓加郁李仁四钱,得大便二次,秽浊;中微杂血液,痛锐减,身热退,足腿能自伸屈,勉进稀粥牛乳 。再诊:前方去大黄、郁李仁,仍加人土茯苓四钱,又三剂,痛止,腰伸能起坐 。后以养血调气,和中安中,半补半疏,缓调收功 。初诊时,痛剧脉旺,知其化脓不甚,苟果化脓甚,财脉必反弱,痛必反缓,故注重活血消瘀,软坚散结,幸而获愈 。(《冉雪峰医案》) 。
刘国升医案
关某,女,17岁,学生,1990年5月10日来诊 。
主诉:右下腹疼痛7小时 。
检查:麦氏点压痛、反跳痛阳性 。轻度肌紧张,腰大肌征阳性 。白细胞12.6x10°/升 。诊断:急性阑尾炎 。
取穴:主穴,①府舍(右)、腹结(右)、阑尾穴(双);②大横(右)、阿是穴、阑尾穴(双) 。
配穴:恶心、呕吐加上脘;腹部反跳痛明显加天枢;体弱者加关元 。
操作方法:穴区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5~10下,立即拔罐,15分钟后起罐 。若起泡、破溃,以无菌纱布敷之 。阑尾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以泻法捻针1次 。两组主穴交替使用,配穴酌加 。每日1次 。7次为1疗程 。疗程间休息3天 。
采用上法治疗,4日后诸症悉除而愈 。[中国针灸,1993,(6)]
吴春光医案
叶某,男,55岁,农民,1986年11月就诊 。
主诉:上腹胀痛2天,渐向右下腹移动,伴恶心,便溏,发热 。
查体:体温38.5℃,白细胞18.0x10'/升,中性粒细胞0.80 。
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
取穴:主穴;阑尾穴、足三里、大巨 。
配穴:合谷、曲池、天枢、内关、中脘 。
操作方法:每次选3~4穴,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15分钟行针1次,强刺激2~3分钟 。针后用上海产CDB1型超短波治疗机,200W、100mA治疗,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采用上法治疗3次后,诸症消失 。[针灸学报,1990,(3)]
范文虎医案
林廷玉,右侧小腹疼痛,右脚不能屈伸,扪之灼热,按之痛甚,身无热,舌质红,脉沉涩 。肠痈已成 。
淡附子6克,米仁30克,败酱草30克,枳壳3克,生大黄9克,桃仁9克,冬瓜子24克 。二诊:泻下多次,腹痛减轻 。
败酱草3克,淡附子3克,生米仁30克,归尾9克,枳壳3克 。
三诊:已瘥多 。
皂刺60克,禾米1杯 。
四诊:将愈 。
党参9克,赤白芍各9克,冬瓜子15克,甘草3克,半夏9克,陈皮3克,茯苓9克,枳壳6克 。
朱阿洪,寒结小腹,右肚角间疼痛,行走牵痛 。此肠痈之候也 。
生米仁30克,冬瓜子24克,淡附子3克,败酱草30克,皂刺12克,当归尾6克 。二诊:药后痛瘥不少,守前法 。
前方再服 。(《范文甫专辑》) 。
章次公医案
大黄牡丹皮汤,仲景本为肠痈而设 。盖阑尾炎虽能通便,植物性下剂则不相宜,或者此方用于轻症 。假使诩尾周围化脓溃穿,此方不可妄投!病者是轻症 。
熟锦纹9克,冬瓜子15克,生苡仁24克,败酱草15克,粉丹皮12克,桃仁12克,白芍12克,生甘草6克,七厘散1.2克(分二次吞服) 。
二诊:仲景治肠痈,用大黄牡丹皮汤治急性者,薏苡附子败酱散治慢性者 。病者为慢性,复入当归赤小豆汤 。
炮附子9克,败酱草24克,赤小豆30克,苡仁30克,全当归12克,杭白芍15克,粉甘草9克 。(《章次公医案》) 。
张伟医案
鲁某,男,46岁,农民,1984年10月就诊 。
主诉:右下腹疼痛2天,加剧和并发气喘1天 。
查体:体温38.8℃,双肺闻及广泛性哮鸣音,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腰大肌、闭孔肌试验阳性 。白细胞计数19.4x10'/升,中性粒细胞0.90,淋巴细胞0.10 。诊断: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②支气管哮喘 。
取穴:天井、大肠俞、尾骨尖穴 。
操作方法:针刺天井穴,出现明显酸胀感后,以平补平泻手法,提插12次,尔后左捻12次,右捻12次,再轻轻提插12次 。在天井穴上1.5寸处艾灸10壮 。针刺大肠俞,左侧穴逆时针捻针30次,重提插40次,出针后不封针口;右侧穴顺时针同法如上 。针尾骨尖穴,沿尾骨尖缘刺人,针尖朝向患者脐孔,得酸胀感后逆时针方向捻转30次,重提轻插40次,出针后不封针口 。每日2次 。
针灸3次后,腹痛和喘息明显减轻,3天后自觉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中国针灸,1986,(2)]
周德宜等医案
李某,女 。30岁,教师,1982年1月2日就诊 。
因劳累致右下腹疼痛2天,伴发热,呕吐2次,便秘 。
检查:体温38.9℃,麦氏点压痛、反跳痛阳性 。白细胞16.2x10%/升,中性粒细胞0.85 。
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
取穴:主穴:天枢(右)、气海、三阴交(右)、足三里(左)、太冲(左) 。配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双),或委中出血;呕吐者加内关 。
操作方法: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 。并内服清肠饮(金银花15克、赤白芍各10克、玄参15克、薏苡仁5克、黄芩10克、地榆10克、当归12克、麦冬12克、甘草6克 。便秘者加大黄10克),2天服用3剂,每剂水煎分3次服 。
采用上法治疗,第3天诸症悉除而愈 。[云南中医杂志,1989,(2)]
张生理医案
阎某,男,52.岁,农民,1982年7月17日入院 。
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7天,腹部包块1天 。
体检:体温38.1℃,右下腹明显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 。
诊断:急性阑尾炎并发阑尾脓肿 。
取穴:新阑尾点(耳穴) 。
操作方法:新阑尾点在臂点与腰椎点中间,耳甲艇与对耳轮交界处.在穴压常规消毒后,以注射用水每侧耳穴注人0.2毫升左右,每日注射2次 。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后改为每日1次 。慢性阑尾炎在治疗后期双耳穴轮换注射 。
用上法治疗4天后,患者痊愈出院 。[中国针灸,1985,(2)]
陈莲舫医案
肠痈将成,少腹肿痛,大便不行,按脉沉弦 。治以通降 。
败酱草,炒枳壳,炒建曲,牛蒡子,炒桃仁,炒川楝,花槟榔,川青皮,西赤芍,当归尾,生米仁,广陈皮,丝瓜络 。
肠痈脐凸红肿,腹膨作痛,大便己通,能否不为外溃 。脉数 。内热,治以清降 。
炒川楝,花槟榔,冬瓜子,炙鸡金,生米仁,推车虫,生当归,新会皮,全瓜蒌,败酱草,炒枳壳,川青皮,陈橼皮,榧子肉 。(《陈莲舫医案秘钞》) 。
阳明传送失司,寒湿挟滞,腹痛五十余天,满腹坚硬,脉息沉弦,防肠痈成脓,治以通降 。
败酱草,草果,佛手柑,花槟榔,白茯苓,福泽泻,焦建曲,新会皮,制川朴,法半夏,生苡仁,川楝子,榧子肉 。
肠痈蛔虫并出,脓亦直流,险重之至 。
败酱草,川楝子,左金丸,制川朴,尖槟榔,广陈皮,冬瓜子,生白芍,小青皮,焦建曲,生米仁,榧子肉 。(《莲舫秘旨》) 。
王旭高医案
陈,本体阴亏,四月间湿热成疡,溃脓而愈 。愈后正虚,肝风升动,眩晕跌仆,以致腿胆环跳受伤,漫肿色白,而生附骨痰疽 。今二便阻塞,少腹胀满,将有肠痈之变 。
忍冬藤,丹皮,桃仁,延胡索,鲜首乌,车前子,归身,牛膝,血珀五分(研末,药汁调下) 。(《王旭高临证医案》) 。
曹家达医案
陆左 。
初诊: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西医所谓盲肠炎也 。脉大而实,当下之,用仲景法 。
生军15克,芒硝9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丹皮30克 。
二诊:痛已略缓,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则牵腹中痛,宜芍药甘草汤 。
赤白芍各15克,生甘草9克,炙没药各9克 。
三诊:右足巳伸,腹申剧痛如故 。仍宜大黄牡丹汤以下之 。
生川军30克,芒硝21克(冲),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丹皮30克 。(《经方实验录》) 。
史惠甫 。
初诊:肠痈屡经攻下,病根未拔 。昨由姜君用大黄牡丹汤,腹胀略减 。以证情论,仍宜攻下,仍用原法加减 。
生川军五钱(后人),冬瓜仁一两,桃仁八十粒,粉丹皮一两,当归五钱,芒硝三钱(冲),杜赤豆四两(煎浓后人前药) 。
二诊:昨用大黄牡丹汤,加当归赤豆 。所下粘腻赤色之物,非脓非血 。此种恶浊久留肠中,必化为黑色之河泥状 。服汤后,肠中有水下行,作漉漉声 。盖此证肠中必有阻塞不通之处,故谓之痈 。痈者,壅也 。然贝 。不开其壅,宁有济乎?病根未拔,仍宜前法减轻 。生川军三钱,丹皮五钱,桃仁五十粒,当归五钱,冬瓜仁一两,赤芍五钱,芒硝二钱(冲),败酱草五钱,杜赤豆四(煎浓后人前药) 。
三诊:两进加味大黄牡丹汤,肠中宿垢渐稀 。惟脐右斜下近少腹处,按之尚痛,则病根尚未尽去也 。仍用前法,减硝黄以和之 。
粉丹皮一两,冬瓜子一两,生苡仁一两,桃仁泥五钱,败酱草五钱,京赤芍六钱,生甘草二钱,当归五钱,桔梗三钱,杜赤豆四两,煎汤代水 。
四诊:肠痈近已就痊,惟每日晨起大便,患处尚觉胀满,恐系夙根未除 。然下经多次,血分大亏,时时头晕,脉大,虚象也 。当以补正主治,佐以利下焦水道 。
大川芎一两,全当归五钱,大熟地四钱,春砂仁一钱,赤白芍各三钱,猪苓三钱,明天麻四钱,陈皮三钱,泽泻二钱,生白术五钱,冬葵子五钱 。
按:史君服此补正分利之剂后,前之大便时痛者,今已不痛矣 。且其前色绿者,今亦转黄矣 。惟七分黄之中,仍有三分绿耳 。史君前有遣精宿恙,此时又发 。或系本方分利药太重之故软?惟遗后绝不疲劳,则亦无妨焉 。(《经方实验录》) 。
谢星焕医案
文定辉,病苦少腹胀满,肛门重坠,欲解不解,时下脓血 。诸医咸称休息痢,百治不愈,淹缠半载,延余施治 。视其神色不衰;少腹按之愈痛,所下或尽是白脓,然亦有时污血 。诊脉举按皆滑,沉候略带微数 。疏方与黄芪、防风、银花、山甲、丹皮、瓜蒌、连翘、白芷、甘草,一剂下白脓带黑污而出,腥秽不堪者一勺,少腹始舒,后重乃除 。再剂除瓜蒌加薏苡而痊 。此肠痈之症,因甩排脓之药也 。(《得心集医案》) 。
余景和医案
余临症五年,遇肠痛数人,始萌未成脓者,或理气、消瘀、温通,服药而消者,茫不记忆 。有一人未能成功,自愧医学不精,刀针手法,缺少师承,听其内溃而死,至今顾影自惭,故录出为后日之戒 。余乙酉三月间,从孟河至琴川,余友仲鸣徐君过余寓,谈及其店中学生某,住南门外坛上切纸坊内,因腹痛已有三月未愈,烦子过一诊 。余往诊之,脉来滑数,一身肌肉尽削,发热,少腹左角作痛,日夜哀号 。余细将其少腹按之,少腹左角一处独痛,细按掌下,惟痛处肌肉最热 。问其原由,云:服热药、热物更痛,服凉药、凉饮稍舒 。余细按其最热处,已郁郁有脓,洇泗有声,看其两足,能伸能屈 。余曰:此乃内痈 。经服药三月,未曾有言内痈者,吴萸、姜、附、桂热药过多,煅炼成脓 。余不能刀针,使脓外泄,此脓在肠外膜里,若脓从大便出,肠必腐坏 。若脓从脐出,里膜必穿 。如有名手能开脓从原处而出,可望生机 。若脓从大便、脐中出者,俱属不救 。余写牡丹皮散合活肠败毒丹法主之,即辞曰:从速延疡科开之,尚有生机,迟则不救 。当日即延著名疡科视之,逐日更医,皆束手 。延至十余日,脐中溃脓,胃气渐败而逝 。呜呼!疡科不能治内痈,听其自溃而不早治,酿成大患 。何异援兵任人居危城之中,罗雀掘鼠,不能济之以粮,又不能突围救之,听其自毙乎?余思之,扪心自愧,未习刀针手法,误人性命 。所以徐灵胎谓叶天士曰:内科不知外科,得医术之半 。余谓内科不能识症,外症不能刀针,一遇内痈,皆如云中观月,雾里看花,挨延日久脓成,听其自溃而死,医者能诿为无过乎?甚矣!医术之难全也 。
凡治内痈,妇女较男子更难 。余忆在师处,有丹徒某大族新妇,经停三月,皆谓有娠 。至四月,少腹作胀而痛,皆云妊娠而挟肝气,服金铃、左金等,痛更甚 。后邀吾师,因天雨不愿往,令余代之 。坐车十余里,又渡江四五里,喘息未定,宅内请诊脉矣 。上楼,楼窗紧闭,病人坐幔中,色不能望,音不能闻,问亦不答,手在幔中伸出,切脉迟紧,重按亦涩 。余曰:此血气被寒凝滞 。问曰:腹中痛乎?旁人代答少腹左边甚痛 。舌又不能看,余又问曰 。二便如何?少腹痛处可硬?旁人皆不言 。病者羞涩不答,余亦无可如何 。尚未午餐,枵腹已甚,手软无力,即请纸书方 。余曰;少腹作痛,气滞血凝,日久防成内痈 。即用桃仁承气去芒硝加当归尾、延胡、香附等,闻有妇女在旁唧唧言曰:有妊四月,脉中尚看不出,反言内痈,明知此方决不服矣 。饭毕回寓,与吾师述及情由,曰:望、问、闻、切,四字皆无,孙真人未诊先问,扁鹊见色知病,如此隔靴搔痒,余实不能 。后延他医,皆安胎养血,云产前宜凉,方皆不离黄芩、白术,至经停五月,见寒热,少腹硬肿,后脓窜入腿缝,延外科治之 。有日横痃,有曰便毒,杂药乱投,脓水淋漓,胃气日败而毙 。所以病家如此,医家如此,鲜有不误者也 。此误不在医家,而在病家 。奉劝富贵之家,有病延医,望、问、闻、切,当尽其技,病家受益多多矣 。(《诊余集》) 。
费晋卿医案
产后恶露未尽,瘀滞肠中,以致腹右作痛,坚硬拒按,已延两月 。寒热未止,盗汗甚多,小溲有时不利,肠痈已著,脉芤数无力,将有内溃之势 。治以攻补兼施 。
生黄芪,炙甲片,五灵脂,当归,生苡仁,桂心,煨木香,泽兰,花粉,生大黄(《费伯雄医案》) 。
张仲华医案
韩左,脐右腹痛拒按,左腿短缩难仲,身热旬余,有汗不解,脉滑数,舌垢糙 。此非外感表邪,与疏散何涉?乃湿热蕴酿于肠,已成痈疡将溃 。幸在壮年,尚能胜任,拟清解化毒法 。质之专科,然否?
淡豆豉三钱,败酱草三钱,桃仁三钱,丹皮一钱五分,银花三钱,生苡仁三钱,土贝三钱,赤芍一钱五分,生甘草五分,炒枳实二钱,瓜蒌仁二钱 。
寿南按:此以薏苡仁汤合败酱散去附子,为清解化毒法 。(《吴中珍本医籍四种·张爱庐临证经验方》) 。
陈莘田医案
气阻于络,挟湿挟痰,右少腹结硬作痛,常常呕恶,势成肠痈重症,冀消为善 。
老苏梗,枳壳,旋覆花,全瓜蒌,金铃子,广陈皮,姜半夏,炒延胡,小青皮 。
二诊:作痛稍缓 。
广木香,金铃子,旋覆花,姜夏,青皮,延胡,瓜蒌,枳壳,广陈皮,赤茯苓 。
三诊:作痛已止,似消兆 。
制香附,新绛,旋覆花,生草,归尾,赤茯苓,枳壳,白芥子,姜半夏,陈皮,全瓜蒌 。(《枫江陈莘田先生外科临证》) 。
陈实功医案
一幼妇产后月余,腹中渐痛,肿胀如蛊,内医纷纷认为蛊病 。又月余,沉重昏愦,彼家已弃不治 。请予视童稚疮恙,偶言此,予讨诊之 。彼时人虽昏馈不苏,诊之其脉细数有力,此内痈脓病也,犹似不妨 。彼家曰:无生之理 。予曰:腹肿上见而按之,一决其生何如?随视肿皮,紧急光亮,脐下大热,此内痈不妨,乃万无一失之病 。彼家欢悦,吩咐先备净桶,用滚汤半桶盖之听用 。先以薏苡仁汤加酒炒大黄二钱,徐徐灌服,待腹中觉痛,搭起患者坐桶上,热气熏蒸,其脓下如涌泉,连汤与脓,约共满桶,其患即苏 。更服八珍汤加牡丹皮、五味子,调理月余而安 。
一妇人小腹肿痛,小便如淋,诊之脉缓而芤 。此得之行经时误餐生冷,又兼恼怒,肝火急驳瘀血而成内痈 。脓尚未成也,以大黄汤下之,瘀血出尽而安 。
一妇人小产,瘀血未尽,劳动过早,小腹内外肿痛月余,大便秘燥,小便涩滞,口燥咽干,烦闷不睡 。内医调理其病日重,偶见问之 。予曰:恐内痈也 。请视脉数实而有力,此肠痈已成 。用薏苡仁汤加大黄一服,下脓数碗,痛痛顿退;外肿坚硬不散,仍掀作痛,此欲溃脓从外泄也,以十全大补汤,三服脓胀痛而针之;更服八珍汤加牡丹皮、五味子,月余而敛 。
一妇人腹胀如鼓,脐突寸许,小水涩滞,转侧腹有水声,此内脓已成 。用针刺脐上突顶,出脓盆许;以牡丹皮散五六刺,其脓渐少,朝以八味丸,暮以八珍汤加泽泻、牡丹皮、黄芪、破故纸服之,月余而愈矣 。(《外科正宗》) 。
马培之医案
少腹痈症,有气血凝滞者,有湿热流注小腹者,有寒湿郁结而虞者 。恙起去夏,少腹板硬,攻冲作痛 。少腹乃广肠部位,肝脉游行之所 。肝气拂郁,寒邪乘之,肠胃之气化失利,血随气阻,日久正虚,邪凝愈甚,自冬及春,愈形高肿,色红而软,内脓已成,定须外溃 。然肠膜受伤,恐粪秽并出,且饮食少进,溲赤便闭,内热舌干脉数,阴伤热郁,倘出脓后胃气不苏,元气不续,深为可虑 。若论疡科洽法,当补托化毒之剂,然虚不受补,清则碍脾,治当舍外而从内,议调胃育阴,阴充便自通,胃和而食自进矣 。
生首乌,淮山药,柏子仁,茯苓,谷芽,北沙参,广皮,当归,玉竹,毛燕 。
二诊:肠痈外溃,已得微脓,且秽从孔出,浊气外泄,大非所宜,脉象虽和,食虽渐进,惟虑正气与浊气并出,有上下交脱之虑 。急当原方加白芍、参须、熟地 。
三诊:腑气已通,原方加党参、石斛,去柏子仁、生首乌 。
四诊:肠痈溃后,脓少气多,肿平一半,脉静身凉,一夜神安熟寐,是属佳兆 。黎明之际,外患复增肿痛,卯时虚气滞于大肠,邪正交攻,肠膜损伤,恐难完固 。当阴阳并补,兼以护膜,保无更变乃佳 。
潞党参,淮山药,炙甘草,象牙屑,茯苓,当归,广皮,玉竹,大熟地,白芍,参须,黄丝绢 。(《外科集腋》) 。
王士雄医案
骤患腹胀,旬日后 。脐间出脓 。外科视为肠痈,与温补内托之药 。遂咳嗽不眠,腹中绞痛异常,痰色红绿,大便不行 。乃延孟英商之 。脉弦细以数,舌绛而大渴 。曰:察脉候,是真阴大虚之证 。芪、桂、归、术皆为禁剂 。以甘露饮加西洋参、花粉、贝母、杏仁、冬瓜子投之,痰咳即安 。而外科谓此恙最忌泄泻,润药不宜多服 。孟英日阴虚液燥,津不易生,虽求其泄,不可得也,乌可拘泥一偏,而不知通变哉?仍以前法,去杏仁、贝母、花粉,加知母、百合、合欢皮为方,并嘱另邀老医朱嵩年敷治其外 。如法施之,果渐向安 。久之,当脐痂落,如小儿落脐带状,脐内新肉莹然而愈 。(《王氏医案》) 。
徐大椿医案
长兴朱季舫少子啸虎官,性极聪敏,年九岁,腹痛脚缩,抱膝而卧,背脊突出一节,昼夜哀号 。遍延内外科诊视,或云损证,或云宿食,或云发毒,当刺突出之骨,以出脓血 。其西席茅岂宿力荐余治,往登其堂,名医满座,岂宿偕余诊视,余日:此缩脚肠痈也,幸未成脓,四日可消 。闻者大笑 。时季舫为滦州牧,其夫人孔氏,名族之女,独信余言 。余先饮以养血通气之方,并护心丸,痛遂大减 。诸医谓偶中耳 。明日进消瘀逐毒丸散,谓曰:服此又当微痛,无恐 。其夜痛果稍加 。诸医闻之哗然曰:果应我辈之言也 。明早又进和营顺气之剂,痛止八九,而脚伸脊平,果四日而能步 。诸医以次辞去,中有俞姓者,儒士也,虚心问故,余谓:杂药乱投,气伤矣 。先和其气血自得稍安;继则攻其所聚之邪,安能无痛?既乃滋养而通利之,则脏腑俱安矣 。
南濠徐氏女,经停数月,寒热减食,肌肉消烁,小腹之右,下达环跳,隐痛微肿,医者或作怯弱,或作血痹,俱云不治 。余诊其脉,洪数而滑,寒热无次,谓其父曰:此瘀血为痈,已成脓矣,必自破,破后必有变证,宜急治 。与以外科托毒方并丸散,即返山中 。越二日,天未明,叩门甚急,启视,则徐之戚也,云脓已大溃而人将脱矣 。即登其舟往视,脓出升余,脉微肤冷,阳随阴脱,余不及处方,急以参附二味,煎汤灌之,气渐续而身渐温 。然后以补血养气之品,兼托脓长肉之药,内外兼治,两月而漏口方满,精神渐复,月事以时 。大凡瘀血久留,必致成痈 。产后留瘀,及室女停经,外证极多,而医者俱不能知,至脓成之后,方见外科施治,而外科又不得其法,以致枉死者,比比然也 。(《泗溪医案》) 。
郑在辛医案
产后腹痛四阅月,真州来郡,借居吴天其翁宅就医 。诊脉细数而涩,脐下作痛,午后发热,恶寒咳嗽盗汗,俨然虚损也,而经水或红或淡,犹未止 。询真州时道治法,或用大黄、红花、桃仁,或用肉桂、炮姜、附子,遍治不效 。渐增发热咳嗽,脉症皆属阴虚,但败浊屡月不止,则非积瘀,又腹痛有形,脉不紧,且已用姜、桂、附子而痛不减,则非寒 。余拟其为肠痈 。未遽用药,令其看腹皮粗糙否?脐中有臭水否?腹内可有水声,大小二便可坠胀?所下败浊似脓血否?病人答云:“件件皆有” 。余曰:“此肠痈,误治无疑也 。今已溃,未收口,须两月方愈,不能急效 。”病人唯唯,遂以六昧地黄汤去泽泻,加人参、苡仁、当归、赤芍、桃仁、肉桂为煎剂,外用六味地黄丸去泽泻,加人参、黄芪,此外科治肠痈之七贤散也,用蜜为丸 。如此煎丸并服,一月咳嗽发热先退,又半月,脓血方净,而痛亦止,完口之后,回真州 。(《素圃医案》) 。
其他医案
孙浏河,去年产后,瘀积未楚,入春腹渐作痛,两手脉来涩滞 。此系络脉有阻,隧道阻塞,以致腹形渐大 。关元穴微肿,按之急痛、乃成痈之兆 。法宜消积通络为治 。
制香附,柏子仁,延胡,米仁,麦芽,旋覆花,青葱管,赤芍,归须,丹参,新绛 。宋南浔,素患肥气,近加少腹绕脐而痛 。盖厥阴脉络并于小肠,又为水分穴之所,虑成肠痈 。形脉皆现虚象,恐难支持 。
党参,琥珀,麻仁,黑芝麻,淡苁蓉,红曲,人乳,青橘叶 。
复方:水分穴较前更肿,脐腹疼痛更甚,正属酿脓之候 。仍拟清润,不致毒从脐出也 。党参,大腹皮,橘红,竹茹,谷芽,饴糖,伏龙肝,石斛,蔻壳 。
徐常州,产后败瘀阻于肠募,少腹作痛,肠痈之所由作也 。且拟温通之法,以冀瘀下积消,堪免成脓 。
肉桂,蕲艾绒,丹参,麻仁,炮姜,琥珀,茺蔚子,红曲,薤白头 。
复方:积瘀稍下,一时未能荡涤,腹痛依然,按脉细涩,元气甚虚 。扶元则积瘀难下,疏导则元气愈虚,攻补两难,平章不易 。勉拟温通,再候转机 。
肉桂,党参,神曲,陈广皮,苡米,丹参,艾绒,麻仁,威灵仙 。
杨丹徒,冲任脉虚,天癸不准,来时腰腹作痛 。此系肝虚血滞,阻于肠膜,以致少腹结硬,疼痛不已,有肠痈之兆 。姑拟温通导滞,以望红潮准信,为分消之法 。
制附子,花蕊石,桃仁泥,芜蔚子,败酱草,楂炭,丹参 。
[附]薰方
小白菜,棉花核,车前根,青葱管,大蒜头,艾蓬头 。
复方:腹痛得缓,瘀浊已下,诚为佳兆 。
惟少腹肿块依然未退,此积瘀未净之故也 。仍以前法治之 。
制附子,肉桂,陈皮,楂核,新绛,花蕊石,丹参,芜蔚子 。
[附]摩汁代茶方
沉香,乌药,降香,苏梗,枳壳,郁金,槟榔 。
张青浦,寒食互结,少腹进痛,脉沉滞 。
非惟厥闷,防其成痈 。
沉香,艾绒,槟榔,藿香,炮姜,椒目,草果,厚朴,泡淡吴茱萸 。
朱吴江,寒凝气滞,少腹作痛,此肠痈之基也 。
厚朴,苏梗,枳壳,广皮,葛根,槟榔,藿梗,青皮,楂肉,葱管 。
欧余杭,小肠痈延迟诒误,内脓已成,破后必费曲折 。急与补托,勿一误再误向作痞治,何异隔靴搔痒 。
党参,瓦楞子,丹参,枣仁,米仁,黄芪,稽豆皮 。
汤梅堰,小肠痈破后,秽脓夺脐而出,盗汗脉软,形体尪羸 。疮怯已成,难许无虞 。党参,北沙参,枣仁,五味子,木香,黄芪,范志曲,浮麦,穆豆皮,广皮 。
沈芦墟,小肠痈内溃,小便下蛔十计 。此乃内膜有伤,治之非易 。
制附子,琥珀,冬瓜子,苡仁米,败酱草,川连,广皮,瓜蒌仁 。
复方:蛔如故,药石无功 。
党参,乌贼骨,陈皮,菟丝子,米仁,丹参,菩提珠,谷芽 。
闵嘉定,产后瘀阻,自冬经夏,少腹作病,痛无著迹 。急疏营络,免成肠痈 。
制香附,茺蔚子,艾绒,当归,苏梗,延胡索,泽兰,丹参 。
孟良山,蓐后体虚多卧,以致败血失隧,流注肠中,酿成内痈 。拟和以导之之法 。香附,陈皮,当归,丹参,煨木香,白芍,艾叶,芜蔚子 。
张同里,微寒微热,脉细而数,少腹急肿,脐突,转侧有水声 。内痈已成,拟温以通之 。肉桂,芜蔚子,陈皮,澄香,艾叶,薤白,花蕊石 。
钱苏州,恒业轿夫,急于奔走,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展,败血浊瘀,壅遏肠中,而成内痈 。与薏苡仁汤治之 。
赤小豆,防己,薏苡仁,甘草,桃仁,粉丹皮,蒌仁 。
比丘尼嘉定,小肠痈溃后,虚热不已,脐中时流败水浊瘀 。此症起于素志不舒,经闭为病,难于调治 。
党参,米仁,谷芽,甘草,赤苓,丹参,花粉,陈皮 。
钱金泽,少腹攻痛,小便涩滞,兼以后重,防成小肠痈 。
澄香,陈皮,枳实,艾叶,青皮,苏子,乌药,薤白,川楝子 。
[附]薰方
大蒜梗,青葱管,艾叶 。
李唯亭,脐腹隐隐作痛,痛则气冲于上,便秘脉芤,小便赤淋涩痛 。显系肠痈,非奔豚也 。宜大黄汤下之,瘀去,痛即缓矣 。
大黄,朴硝,桃仁,丹皮,青皮,苡仁,丹参,木通,赤苓,芜蔚子 。
王蠡墅,蟠肠痈,前拟导瘀开泄法,未见松机,瘀滞腑络,未能荡涤 。再以排瘀润肠,佐以降气 。
沉香,郁李仁,麻仁,新会皮,苏梗,川断,菟丝子,蒌仁,青葱管,丹参 。
朱太仓,恶寒发热,少腹肿痛,脉有芤象,左脚屈不能伸,名缩脚肠痈 。宜破瘀行气治之 。
延胡,陈皮,木香,归尾,青皮,枳壳,红花,焦山楂 。
周洙泾,脐腹绞痛,转侧有声,肠痈已成矣 。
焦神曲,官桂,枳壳,艾叶,炮姜,山楂核,川楝 。
张吴江,肠痈 。
川楝子,澄香,白芍,乌药,苏梗,山楂核,陈皮,艾叶 。
陈朱家角,少腹气逆,便秘脉芤,防成蟠肠痈 。
葛根,沉香,青藿梗,厚朴,楂核,艾叶,槟榔,扁豆叶,枳壳,陈皮 。
冯横泾,半产后,五十余日,恶露流人小肠,以致腹痛且肿,肠痈之渐也 。拟失笑散主之 。
五灵脂,蒲黄,川楝子,川连,芜蔚子,延胡索,丹参,薤白头,楂核 。
袁青浦,脾虚不能统血,败瘀渗人肠胃之间,以致脐突腹肿,痛势日加,此肠痈欲作脓也 。法拟健脾行瘀,以冀勿溃为妙 。
茺蔚子,菟丝子,谷芽,丹参,竹茹,川楝子,新会皮,白芍 。
缪太仓,肠痈,在将成未成之际,拟运行以消散 。
川郁金,延胡,归尾,生姜,陈皮,丝瓜络,红花,桃仁,苏梗,新绛 。
倪平望,腹中作痛,胀满难食,小便涩滞,此肠痈也 。遵古法,以薏苡仁汤主之 。米仁,瓜蒌,丹皮,白芍,桃仁泥 。
毕,湿热由腑滞及肠中,大便不爽,食人不适 。平昔肝木易动,厥阴不主疏泄,少腹形胀,无非滞气之壅,久则凝瘀日踞 。
小温中丸三钱 。
十服 。
某,脐旁紫黑,先厥后热,少腹痛如刀刮,二便皆涩,两足筋缩,有肠痈之虑 。老薤白,两头尖,小茴香,当归须,炙山甲 。
某,舌焦黄,小腹坚满,小便不利,两足皆痿,湿热结聚,六腑不通,有肠痈之虑 。川楝子,丹皮,山栀,通草,青皮,小茴香 。
某,壮热旬日,周身筋脉牵制,少腹坚硬,小便淋滴,忽冷忽热,欲痈脓血,乃肠痈为病 。仿孙真人牡丹皮大黄汤主之 。
大黄、牡丹皮、芒硝、瓜子、桃仁,《金匮》、《删繁》、《刘涓子》、《肘后》俱用此方 。听注蒋氏,带下不止,少腹内踝连痛至足,不能伸缩,络脉不宣 。最有结痈缠绵,不可不虑 。医云肝气,岂有是理 。
桂枝,远志,当归,杞子,茯苓,鹿角霜,生沙苑 。
朱四十,产后冬月,右腿浮肿,按之自冷 。若论散血,半年已成肠痈 。针刺泄气,其痛反加 。此乃冲任先虚,跡维脉不为用 。温养下元,须通络脉,然取效甚迟,恪守可望却病 。此案本非痈,矗易误治,故特录出,以便临症核对 。
苁蓉,当归,肉桂,小茴,牛膝,茯苓,鹿角霜,鹿角胶熔酒蜜丸吴,产后十二朝,先寒战,后发热,少腹疠痛,腹膨满,下部腰肢不能转侧伸缩,小溲涩少而痛 。此败血流人筋络,延及变为疡症,议用交加散 。
小生地,炒楂肉,生姜,车前,牛膝,五灵脂 。
调人琥珀末一钱 。
又,十六朝,诸症稍减,每黄昏戌亥时冲气自下而上,至胸中即胀闷,肢冷汗出,右腹板实 。此厥阴肝藏,因惊气逆 。今恶露未清,重镇酸敛,均为暂忌,拟和血调血为稳 。炒桃仁,归须,香附,延胡,小茴,炒楂肉,官桂,川楝 。
又方 。
人参,当归,白芍,炙草,茯神,香附,桂心,广皮 。
[附论]经曰:天枢隐隐痛者,为大肠疽 。其上肉微起者,为大肠痈 。天枢穴即大肠募;在脐旁开二寸 。关元隐隐痛者,小肠疽 。其上肉微起者,小肠痈 。关元穴即小肠募 。在脐下三寸 。此指募穴而言也 。余思致大小肠痈,各有其因,或膏粱厚味,湿热壅塞而成;或终日急奔,气血阻于下焦;饱食奔走,肠胃失于展舒;负担重物,进伤肠胃;醉饱房劳,致伤精液;湿滞痰凝,肠胃痞塞,饥饱劳役,肠胃受伤;饱食喜卧,食积停滞,受寒气,阳气不能宣通;或脾虚湿壅,湿滞流入小肠;或跌仆停瘀肠膜,或妇人分娩用力太过,气陷阻滞不升;产后喜卧,瘀流入络;或肝气郁结,暴怒忧愁,气结不通,车马疾奔,震动肠胃膜络,尼姑孀妇室女干血停阻:有心经火毒流人小肠,肺经之热移于大肠,以上皆可成痈 。大小肠痈,不外乎血瘀气阻,寒凝热壅,已溃未溃,兼虚兼实 。若能一见便明,治肠痈不难矣 。寒者温之,热者凉之,气滞者理之,瘀阻者行之,此治大小肠痈始萌之大纲领也 。其中利湿、消滞、化痰、排脓、清热、温通、解毒、固正、和中、养阴各法者,四法中之变化也 。虽有群书可考,余今辑四十一方,潜心参玩,亦可增一隙之明 。(余听鸿注)[又论]余思大小肠痈之治法,诸先哲辨之极明,不如筒略,后人可取为法 。鄙见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曰幽门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曰阑门,又为水分穴 。泌糟粕,化精液,瘦便即在此分清,糟粕归大肠,漫溺归膀胱 。屈曲变化之处,最易壅塞 。如市井路狭人众,门巷之间易壅易阻,肠痈者生此二处为多 。痈生于大肠,易治 。大肠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阳明多气多血,魄门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其气本主下达,泻之其毒脓与糟粕而出 。生于小肠,治之较难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有毒难泄 。太阳多血少气,与心火合为表里,虽泻则热从溺漫而出也 。看肠痈之法,先从少腹按之 。皮肉轻按痛者,痈生于外,腹痈也 。若轻按不甚痛,强按之内中痛甚,肠痈也 。若小便淋沥,有恶寒发热,身皮甲错,少腹肿状,在一处痛者,脚屈难伸,肠痈也 。若少腹皆不痛,一处独痛,痈已成,若独痛之处按之热,他处不热,脓已成 。若脉来迟紧者,气滞血瘀,未成脓也 。脉见数滑,有寒热,已成脓也 。服热药更痛者,已成脓也 。服热药而痛缓者,脓未成也 。脓非火煅炼不能成,故服热药痛更甚 。生肠痈者,要卧清静之室 。倘猫鼠响器,哄吓之言,幼孩跌仆,使其惊跳,则肠断不救,此皆屡次试验而得之 。未成脓之前,要分气阻血凝,虚实寒热诸治法,有群书可考,兹不多赘 。然成脓之后,下之不得,吐之不能,不得不开之使脓外泄,迁延腐烂肠胃,或脓夺脐而出,或少腹内溃出脓,或大便便脓,或呕脓,妇女前阴出脓,内中肠胃无有不坏者 。吾友少田胡君曰:以子所言,内痈先保里膜为要务 。如此说来,肠痈开刀动针,里膜必穿,岂不误人性命?余曰:君言却是有理,然刺火针,肉未受伤 。如针灸之法,焉有不伤里膜,然其孔小,易于收敛 。若其内溃,其中腐烂已多,收敛不易,迁延日多,正气已败,生长更难 。然刀针手法,各有秘传 。惟见孟河马氏、巢氏,余屡见之,此皆衣钵相传 。惟烫火针为最速,救人甚众 。其余能开内痈者,未曾见耳 。若无师传授,点穴不真,认证不准,乱针乱刺,孙真人云肠痈妄治,必杀人,即此也,余不能刀针,惟疡症不敢旁质一言 。今有无师传授,以外科较内科易,置书数种,合药数方,竟为疡科.倘遇内痈大症,如之奈何?今聊质鄙言,疡科高明,务必考核内痈,为救人之要事 。诸公责我罪我,余不敢辞也 。余听鸿志(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 。
浦南一人,少时每向溪边执蚌,三旬外患肠痛,痛时几不欲生,发必三四日 。偶一僧过其门,闻其叫号,出药七丸,大如菜子,用白汤送下 。少顷下虫二、三十,作红白包,其形如蚌,旋愈,后二年死 。(《云间杂志》无名氏)丹溪治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脉滑数,时作热,腹微急 。曰:痛病脉当沉细,今滑数,此肠痈也 。(妙!妙!)以云母膏一两,(云母膏即阳起石)丸梧子大,以牛皮胶溶人酒中,并水下之,饷时服尽,下脓血一盆而愈 。
一妇以毒药去胎后,当脐右结块,块痛甚则寒热,块与脐高一寸,(有形之块 。)痛不可按,脉洪数 。谓曰:此瘀血流溢于肠外盲膜之间,聚结为痈也 。遂用补气血行结滞排脓之剂 。三日,决一锋针,脓血大出,内如粪状者臭甚 。病妇恐,因谓气血生肌,则内外之窍自合,不旬日而愈 。
羽林妇病,医者脉之,知其肠中有脓,为下之即愈 。盖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脉法佳)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浊败,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时汗出,或复恶寒,脓已成,设脉迟紧,聚为瘀血,下之即愈 。
沧洲治郡守李母庞,病小腹痛,众医皆以为瘕聚,久药不效 。吕诊循其少阴脉,如刀刃之切手,胞门芤而数,知其阴中痛,痈结小肠也 。告之曰:太夫人病在幽隐,不敢以闻 。幸出侍人语之,乃出老妪,吕曰:苦小肠痈,以故脐下如瘕聚,今脓已成,痛迫于玉泉,当不得前后漫,溲则痛甚 。妪拜曰:诚如公言 。遂用,国老(甘草)、将军(大黄)为向导,麒麟竭、琥珀之类攻之,脓自小便溃,应手愈 。
虞恒德治一人得潮热,微似疟状,小腹右边有一块,大如鸡卵作痛,右脚不能伸缩 。(琇按:俗名缩脚肠痈)一医作奔豚气治,十余日不验 。虞诊其脉,左寸芤而带涩,右寸芤而洪实 。(积血未成脓,故寸芤 。若脓已成则洪数 。)两尺两关俱洪数 。曰:此大小肠之间欲作痈耳,幸脓未成,犹可治 。与五香连翘汤加减与之,间以蜈蚣炙黄酒调服之,三日愈 。儒医李生,治一富家妇有疾,诊之曰:肠胃间有所苦耶?妇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出,(琇按:交肠症亦如此)医皆谓古无此症,不可治 。李日:试为筹之,若服我之药,三日当瘳 。下小丸子数十粒,煎黄芪汤下之,下脓血数升而愈 。其家喜问治法,李曰:始切脉时,觉芤见于肠部,《脉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 。此痈在内,所以致然 。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 。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 。(《王仲言余话》) 。
薛己治一男子,里急后重,下脓胀痛,用排脓散、蜡矾丸而愈 。后因劳,寒热体倦,用补中益气而安 。
一妇人小腹胀痛,小便如淋,此毒结于内,先以神效瓜蒌散二剂,少愈,更以薏苡仁汤而安 。
一妇人小腹胀痛而有块,脉芤而涩,此瘀血为患,以四物加元胡索、红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剂,血下而愈 。
一妇人小腹胀痛,大便秘涩,转侧有水声,脉洪数,以梅仁汤一剂下瘀血,诸症悉退,再以薏苡汤二剂而瘥 。
一妇人脓成胀痛,小便不利,脉洪数,服太乙膏三钱,下脓甚多,胀痛顿止 。以瓜蒌散,蜡矾丸及托里而安 。
一妇人产后恶露不尽,小腹作痛,服瓜子仁汤 。下瘀血而瘥 。凡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为难治 。若流注关节,则为败症 。
江汝洁治一男子病小肠痈,初起,左小腹近胁下一块如掌大,甚疼 。汪以蜂蜜调大黄末敷于痛处,再以生姜一大块切片,置于大黄之上,以火熨之,(妙法可师)四五度,痛即止,逾半月而块自消 。
一人胁破,肠出臭秽,急以香油抹肠送入,即不出,又以人参、枸杞子煎汤淋之,皮自合,吃猪肾粥十日愈 。
江应宿治汪上舍之内,当脐结痛,发热恶寒,脉洪数,此肠痈也 。投以仙方活命饮、五香翘汤、瓜蒌散,俱不应,过七日,小便间有脓血,乃制云母膏为丸,十数服而愈 。可见药之对病,其验如此 。(《名医类案》) 。
《华佗传》:军吏李成苦咳嗽,昼夜不寐,时吐脓血 。以问陀,陀言病肠痈,咳之所吐,非从肺来也,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余脓血,吐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 。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瘥 。若不得此药,故当死 。复与两钱散 。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疾如成者 。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 。何忍无急弆药,(松之按:古语以藏为弆),以待不祥,先持贷我,我差为卿从华陀更索 。成与之 。已故至谯,适陀见收,忽忽不忍从求 。后阅十八年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三国志》) 。
薛立斋治金台院金宪,年逾五十,腹内隐痛,小便如淋,皮肤错纵而脉滑数,此肠痈也 。脉滑数则脓已成,遂以广东牛皮胶溶化,送太乙膏,下脓升许,更以排脓托里药,及蜡矾丸而愈 。
孙文垣治染匠妇,腹痛两年,或以为寒为热,为气为血,为虫为积,治不效 。或与膏药大,如斗帖之,痛益剧,欲去揭之,牢粘不可揭,卧舟中,数人扶之不起,往诊见其面色苍黑,两手枯燥如柴、六脉皆洪数,(腹痛脉洪数,内痈可知,其得生亦赖此 。)问其痛之所在,解衣指示,(痛有定处)始知膏药牢粘,叩其不能起步之由,乃左脚不可动,动则痛应于心,察其色脉皆非死候,此必肠痈,左脚不能举动,是其征也 。(俗名缩脚肠痈)与营卫反魂汤加金银花为君,四帖,酒水各半煎服,一帖痛稍减,二帖下臭脓半桶,病全减 。膏药亦不揖自落 。四帖完,其妇与匠来谢,并求善后之方 。
龚子才治一妇人,腹痛如锥,每痛欲死,不可著手,六脉洪数,此肠痈也 。用穿山甲、炒,白芷、贝母:僵蚕、大黄,合一大剂,水煎服,脓血从小便处出而愈 。
李士材治吴光禄夫人,患腹满而痛,喘急异常,饮食不进 。或用理气利水之剂,二十日,不效,诊之脉大丽数,右尺为甚,令人按腹,手不可近,曰:此大肠痈也 。脉数为脓已成,用黄芪、角刺、白芷之类,加葵根一两,煎一碗顿服之,未申痛甚,至夜半脓血大下,昏晕不支,即与独参汤稍安,更与十全大补,两月而愈 。
周汉卿治义乌陈氏子,腹有块,扪之如罂 。汉卿曰:此肠痈也,用大针灼而刺之,人三寸许,脓随针进出有声愈 。《明史》
薛立斋诊秀水卜封君,善饮腹痛便泻,服分利化痰等剂不应 。其脉滑数,肤皮甲错,谓此酒毒致肠痈而溃败也,辞不治 。仍服煎剂,果便脓而殁 。
孙某治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效,脉滑数,时作热,腹微急 。孙曰:痛病脉当沉细,今滑数,肠痈也 。以云母膏一两,为丸如梧子大,以牛皮胶溶入酒中,并水吞之,饷时服尽,下脓血愈 。(《外科心法》
薛立斋治通府张廷用患肠痈,两月余矣,时出白脓,体倦恶寒,此邪气去而中气虚也 。用托里散兼益气汤,徐徐甲之,又令以猪肚肺煮烂,取其汤调米粉煮,时呷半盏,后渐调理而痊 。一男子小腹痛而坚硬,小便数,汗时出,脉迟紧 。以大黄汤一剂,下瘀合许,以薏苡仁汤四剂而安 。(苡仁、瓜蒌各三钱,丹皮、桃仁各二钱 。)一男子患肠痈脓已成,用云母膏一服,下脓升许,更以排脓托里药而愈 。后因不守禁忌,以致不救 。
【老中医治疗肠痈医案大全】一人患肠痈,伛偻痛不能伸,有道人教以饮纯黄犬血二碗,和白酒服,其人遂饮至四碗,次日下脓血尽而 。《广笔记》(《续名医类案》) 。
推荐阅读
- 猫传腹的早期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 边牧犬咳嗽的治疗方法
- 【失眠怎么治疗】失眠怎么办 饮食如何调理
- 【脱发怎么治疗】老脱发就试试5种食物
- 妊娠纹注意事项和治疗药物
- 手上长小水泡怎么回事 治疗手上长小水泡
- 产后抑郁的高危人群是哪些?产后抑郁如何科学治疗?
- 产后抑郁是由于什么导致的?怎样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
- 3年不孕成过往,在武汉送子鸟治疗如今她喜得一对双胞胎儿子!123123
- 六款治疗男人阳痿的美食